柔佛州中華總會

柔佛州中華總會

柔佛州中華總會是馬來西亞柔佛州華人社團聯合組織。創立於1946年,會址設在峇株巴轄中華商會。原名“柔佛華僑總會”,1946年9月18日始易名為“柔佛州中華總會”。以辦理全州幾十萬華僑的福利和慈善事業,與政府合作,促進各民族親善和睦共處為辦會宗旨。

簡介

柔佛州中華總會,1946年1月16日,由李國華先生主催召集全柔各地代表齊集峇株中華商會,會商組織總會,全體代表一致贊成組織一個全柔華人最高領導機關-“華僑總會”,以辦理全柔數十萬華僑福利事業,與政府合作,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會址乃設在峇株中華商會,至1946年9月18日始易名為“柔佛州中華總會”。

貢獻

1941年,世界第二次大戰,日寇南侵,由哥打巴魯登入,直搗柔佛防線,姦殺擄掠,慘無人道,禍延無辜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日軍占領三年八個月,殺害忠烈愛國之士,眾多義忠之僑領,因而壯烈犧牲。
光復後,殉難先烈忠魂分散四處,柔佛州中華總會同人為紀念先烈為國,為民族而犧牲的精神,乃向政府申請一塊位於亞依淡的地段以埋葬殉難先烈骸骨。總會成立亞依淡殉難僑胞公墓籌建小組委員會,共有十五名委員,全部建築費約為二萬元,由各區分擔。每年3月17日,柔佛州中華總會及各地華團都齊集於亞依淡舉行盛大公祭。
1950年,本邦公民權法例頒布施行,唯華人同胞有少數思想陳舊,固步自封,未明當前趨勢,倘非獲得居留地之公民權,一切權益安得保障。當時,有資格申請為公民之華人有二十萬人,但申請者卻不及半數,為著未來前途著想,柔佛州中華總會聯合馬華公會推動鼓勵及協助華人申請聯邦公民或州籍民,這一項功績是不可抹煞的。
本邦暴亂初起時,柔佛州各縣所有冤怨事件,皆由中華總會聯合各地中華公會及中華商會,力加營救。由於柔佛州乃最先發生暴亂之一州,因之事件特別繁多複雜,僑胞損失重大。柔佛州中華總會因勢利導,乃發函本州各縣中華公會及中華商會推派代表,於1949年3月2日在峇株中華商會舉行代表大會,商組馬華公會柔佛分會事宜。結果大會順利舉行產生職員,會議也議決通過各縣委員召集本地華人註冊社團代表會議組織各縣支會,共同維護本邦治安,並拯救同胞於水深火熱之中。
隨著柔州馬華公會組織成功,本總會責任已減輕,但本總會仍堅定意志,團結一致,會務繼續發展,為民眾服務。本總會對華文教育,亦非常重視,為華教略盡綿力,在本州首創全馬之董教聯合會,以謀董教之合作,從而發展中華文化。在促進體育方面,柔佛州中華總會曾主辦第四屆全柔運動會,派遣男女籃球隊參加南大杯義賽,協助全國籃球隊參加介壽杯賽,以石吾僑教育體育平衡發展。在社會福利方面,1947年,鄭潮炯先生在全柔義賣,共為總會籌得義款二萬二千餘元。總會除撥一萬元匯交中國救濟孤兒傷難,其餘之義款則存於柔佛州中華總會為本邦福利基金。1984年初由總會撥出義款救濟麻屬武吉港腳火災難僑、居鑾火災、哥打丁宜火災、峇株難僑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