枹鼓

枹鼓 ”顏師古註:“枹,擊鼓之椎也。 ”

枹鼓
拼音:bāo gǔ
注音:ㄅㄠ ㄍㄨˇ
解釋
1. 鼓槌和鼓。《漢書·李尋傳》:“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陰陽,敬四時,嚴月令。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枹鼓之相應也。”顏師古註:“枹,擊鼓之椎也。”
2. 指戰鼓。《國語·齊語》:“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嘉祐六年》:“(王凱)至臨陣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清 戴名世《崇禎癸未榆林城守紀略》:“受國厚恩,敢不執槖鞬援枹鼓以效死?”
3. 指報警之鼓。《漢書·張敞傳》:“(張敞)窮治所犯,或一人百餘發,盡行法罰。由是桴鼓稀鳴,市無偷盜,天子嘉之。”《後漢書·酷吏傳·董宣》:“(董宣)後特徵為洛陽令……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京師號為‘臥虎’。歌之曰:‘枹鼓不鳴 董少平 。’”宋 陳師道《代謝西川提點刑獄表》:“家有刑書,知而不犯,地為沃野,富以無求。囹圄屢空,枹鼓幾困。”
4. 喻指軍旅。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於枹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