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謙陵園

林祥謙陵園

林祥謙陵園,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城西22公里處閩侯縣祥謙鎮枕峰山,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1928年林祥謙及其父林端和、弟林元成的3口棺木由林祥謙妻陳桂貞運回家鄉安葬。1960年始建陵園,1961年遷葬,1963年落成。

簡介

陵園入口處,屹立一尊高4米的花崗石雕林祥謙像。沿3列3組126級石階上山,上建“二七烈士紀念堂”,大樓3層為花崗石砌,內設正廳、禮堂、展覽館、資料室和接待室。廳內立有武漢總工會鑄造的高1.2米、重230公斤的林祥謙銅像。展覽館陳列朱德、陳雲、鄧小平、江澤民、李鵬、郭沫若等題詞及林祥謙生平、二七大罷工圖片和實物資料。半球形的烈士墓在紀念堂後山坡,石砌圍屏,上刻郭沫若手書“二七烈士林祥謙之墓”。林祥謙在1923年我黨領導的“二七”大罷工中,被反動軍閥逮捕,在敵人屠刀面前…… 在湖北漢口江岸車站,坐落著一尊昂首挺立的紅色花崗岩雕像,雕像基座正面鐫刻著“林祥謙烈士”5個金色大字。他就是1923年在二七大罷工中擔任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的林祥謙,這裡就是他當年英勇犧牲的地方。不堪壓迫——帶領眾工友展開罷工鬥爭。林祥謙,1892年10月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一個農民家庭。1906年,林祥謙進入馬尾造船廠當學徒。1912年,他通過技工考試,進入漢口江岸鐵路工廠當鉗工。當時的京漢鐵路既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吸血管道,又是封建軍閥進行統治、互相混戰的工具。

五大部分

林祥謙陵園分五大部分,即陵墓、紀念堂、管理所、陵園大門、綠化廣場。整個建築面積達5067平方米。陵園大門兩邊有“祥謙陵園”隸書石刻4個大字。上100多層石階後,即為雄偉的紀念堂。“二七烈士紀念堂”7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系當代書法家郭沫若所書。全國人大常委員委員長朱德1964年11月為紀念堂題字:“二七烈士永垂不朽”。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香凝為紀念堂畫了一幅梅花,象徵烈士像寒梅那樣斗傲霜雪。1987年,湖北省總工會特意鑄造一尊林祥謙銅像贈給福建省,銅像安放在陵園的“二七”紀念堂大廳內1.2米高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銅像為全身站立造型,高1.2米,重230公斤,用寫實手法表現烈士的英雄氣概,再現當時工人向軍閥鬥爭的光輝形象。烈士的墓室築在紀念堂的後山坡上。墓呈半球形,墓台後襯以石砌的橫幅圍屏,上嵌郭沫若手書的“二七烈士林祥謙之墓”9個鎏金大字。陵園上下林木茂盛,四季常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