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金寺

民間傳說,由於他的肉身不壞,寺僧乃龕以祀之,稱之為“老泗佛”。 清初,福清的東金寺荒廢,肉身遂移祀於福州南台蒼霞洲今址。 福清東金寺復建後,傳說曾回祀肉身的兩個手指。

寺一名活佛庵,座落蒼霞洲白龍路106號。始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鹹豐五年(1855年)、光緒七年(1881年)及民國期間曾重修。傳說祀“老泗佛”肉身。寺內有“老泗佛”寶殿、觀音廳、放生池等建築物。殿前石柱上鐫刻有清人的對聯:“相在人間同六祖,塵離根斷證三天”以紀其實。
“老泗佛”傳說是明末福清六十都陳氏之子,8歲即茹素,後在�關落髮為僧,法號真修。50歲時返故鄉探望母親,並在福清雙金山創建東金寺,數年後圓寂。民間傳說,由於他的肉身不壞,寺僧乃龕以祀之,稱之為“老泗佛”。清初,福清的東金寺荒廢,肉身遂移祀於福州南台蒼霞洲今址。福清東金寺復建後,傳說曾回祀肉身的兩個手指。“文化大革命”中,肉身不知去向。 
清光緒元年(1875年),寺僧心慈捐缽資購田,交與怡山西禪寺管理,擬充作身後祭祀之資,並勒碑紀其事,今碑尚嵌於西禪寺方丈室外之牆上。從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駐錫寺中的僧人有品正、性量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東金寺遭破壞,並被街道占用為草索廠、破布廠、醫療器材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1985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二批開放寺院。由優婆夷陳秀玉主持寺務,進行重修、復建“老泗佛”寶殿,並重塑“老泗佛”金身,增建鍾、鼓樓。台灣省台北市的信眾多次蒞寺進香,並敬獻壽山石大香爐與寶鼎。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與東金寺一牆之隔的白龍庵,始建無考,重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有邊門可通,住過僧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