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皇[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東皇[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東皇太一是中國古代的神話人物,出自屈原 《九歌》的之中。東皇太一是《九歌》中所描寫的天神,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祭祀的最高神,主宰天空星辰。此乃屈原祭拜伯庸之歌,只有伯庸才是屈原的東皇太一,屈原一生之中的惟一知己就是伯庸,此乃屈原以伯庸所希望的屈原狀態來祭拜伯庸之墓,伯庸靈魂亦笑矣,此情此景與屈原之豪爽深情難能可貴,屈原穿高潔之服鳴鼓奏樂作歌展其本性,此亦伯庸生前所樂見,此乃屈原未與楚懷王相見之前,可見屈原之瀟灑豪放兼楚狂之性。所以把《東皇太一》放在《九歌》的首篇。

基本信息

人物設定

青年屈原之歌,祭拜父親伯庸,以應《桔頌》。

在屈原流放地湖南常德,有山名為太陽山,常德市政府於2009年開始的文化名城項目建設項目中,屈原公園靈均台(寓賢閣)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正在約名家撰寫楹聯、介紹詞,題寫匾額,屈原紀念館已經開始公園房屋拆遷,計畫春節前後完成拆遷,2010年上半年完成建設。陽山廟改造、東皇太一殿建設已完成前期設計,將是國內第一個專門祭祀東皇太一的廟宇。

作者簡介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戰國黃老道家。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列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兩次被逐出郢都,後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史記》有傳,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不朽作品傳世。

內容簡介

天神東皇太一天神東皇太一

《九歌》《楚辭》篇名。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中國古代詩歌集。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寫成格調高雅的詩歌——《九歌》。

《九歌》相傳是夏代樂歌,共寫有十一篇,分別是:《東皇太一》、《國殤》 《山鬼》 《雲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 《禮魂》《東君》《少司命》 《大司命》

詳情查看出處《九歌》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ěr),璆鏘(qiú,qiāng)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hé)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揚枹(fú)兮拊(fǔ)鼓,手兒高舉鼓槌猛擊鼓(注),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注):本篇是四句一節,隔句押韻。疑拊鼓下脫一句,這脫漏的一句是叶韻。臆補為“鼓聲敲得咚咚響”。

《九歌》第一篇

東皇太一

題解:

【補註】五臣云:每篇之目皆楚之神名。所以列於篇後者,亦猶《[2]》題章之趣。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

[補]曰:《漢書•郊祀志》雲;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天文志》曰: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宮者,太一之居。說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寶也。《天文大象賦》注云: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宮內,勾陳口中。其神曰曜魄寶,主御群靈,秉萬機神圖也。其星隱而不見。其占以見則為災也。又曰: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龍,知風雨、水旱、兵革、饑饉、疾疫。占不明反移為災。

【集注】東皇太一一本上有祠字,下諸篇同。太一,神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漢書》云:“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宮者,太一之居。”此篇言其竭誠盡禮以事神,而願神之欣悅安寧,以寄人臣盡忠竭力,愛君無已之意,所謂全篇之比也。

【通釋】東皇太一:舊說中宮太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則鄭康成禮注所謂耀魄寶也。然太一在紫微中宮。而此言東皇。恐其說非是。按《九歌》皆楚俗所祠,不合於祀典,未可以禮證之。太一最貴,故但言陳設之盛,以儌神降。而無婉戀頌美之言。且如此篇,王逸寧得以冤結之意附會之邪,則推之它篇,當無異旨,明矣。

【蔣注】《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章句》曰“祠在楚東,故稱東皇。”《封禪書》亦云:“古者祭太一東南郊。《九歌》所祀之神,太一最貴,故作歌者但致其莊敬,而不敢存慕戀怨憶之心。蓋頌體也,亦可知《九歌》之作,非特為君臣而托以鳴冤者矣,朱子以為全篇之比。其說亦拘。

【戴注】東皇太一三章古未有祀太一者,以太一為神名,殆起於周末,漢武帝因方士之言,立其祀長安東南郊。唐宋祀之猶重。蓋自戰國時奉為祈福神,其祀最隆,故屈原就當時祀典賦之,非祠神所歌也。《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呂向曰:“祠在楚東,故云東皇。”未聞其審。

【馬注】王逸註:“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祀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漢書•郊祀志》:“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按:東皇太一實際上就是楚人稱上帝的別名。“皇”是最尊貴的神的通稱,這裡以指上帝,因為上帝是天神中最尊貴的神。“太一”,意思是說神道的廣博無邊。《莊子•天地篇》:“主之以太一。”成玄英註:“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名,言大道曠盪,無不制圍,囊括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楚人以“太一”稱上帝,正如後來道家稱天尊為“元始”一樣,都是對某一問題所表現的抽象概念。天神本來無所不在,這裡稱之為“東皇”,則因為他的祠宇所在,是就楚而言楚的。至於楚人為什麼要為上帝立祠於楚東,我想,可能是因為天從東方破曉的緣故。《九歌》中的神祇多用當地人民所習慣稱謂的別名。下面各篇,除了《河伯》而外,均同此例。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補註】日,謂甲乙。辰,謂寅卯。穆,敬也。愉,樂也。上皇,謂東皇太一也。言己將修祭祀,必擇吉良之日,齊戒恭敬,以宴樂天神也。

[補]曰:沈括存中云:吉日兮辰良,蓋相錯成文,則語勢矯健。如杜子美詩云:“紅豆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韓退之云:“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皆用此體也。愉,音俞。【通釋】十乾曰日,十二支曰辰。外祀用剛日,內祀用柔日。吉、良,卜得吉也。穆,敬也。將,奉而進也。愉,樂也。上皇,謂東皇也。

【馬注】“辰”,時辰。“辰良”,與上“吉日”相錯成文。“穆”,敬也。“愉”(音俞),樂也,與“娛”同義。“上皇”,猶言上帝,指東皇太一。上句說時日的吉利,下句說祭祀的虔誠。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補註】撫,持也。玉珥,謂劍鐔也。劍者,所以威不軌,衛有德,故撫持之也。璆、琳琅,皆美玉名也。《爾雅》曰:有璆琳琅玕焉。鏘,佩聲也。詩曰:佩玉鏘鏘。言己供神有道,乃使靈巫常持好劍以辟邪,要垂眾佩周鏇而舞,動鳴五玉鏘鏘而和,且有節度也。或曰:糾鏘鳴兮琳琅。糾,錯也。琳琅,聲也。謂帶劍佩眾多,糾錯而鳴,其聲琳琅也。鏘,《釋文》作槍。

[補]曰:撫,循也,以手循其珥也。《博雅》曰:劍珥謂之鐔。鐔,劍鼻,一曰劍口,一曰劍環。珥,耳飾也。鐔所以飾劍,故取以名焉。珥,音餌。鐔,覃,淫二音。璆,渠幽切。鏘,七羊切。《禮記》曰:古之君子必佩玉,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琳,音林。琅,音郎,俗作琅。《爾雅》曰: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璆琳,美玉名。琅玕,狀似珠也。《本草》云:琅玕,是石之美者,明瑩若珠之色。此言帶劍佩玉,以禮事神也。

【集注】愉,音俞。珥,音餌。璆,渠幽反。鏘,七羊反;一作槍。琳,音林。琅,音郎;俗作琅。日,謂甲、乙。辰,謂寅、卯。穆,敬也。愉,樂也。上皇,謂東皇太一也。撫,循也。珥,劍鐔也。璆、鏘,皆玉聲。孔子世家云:“環佩玉聲璆然。”《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琳琅,美玉名,謂佩玉也。此言主祭者,卜日齊戒,帶劍佩玉,以禮神也。

[補]曰:“沈存中云:‘吉日良辰,蓋相錯成文,則語勢矯健。’韓退之云:‘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用此體也。”

【通釋】珥,劍柄垂組也。玉珥,系玉組間。璆鏘、琳琅,皆玉聲。此巫歌舞之飾。古人有劍舞以送酒,項莊拔劍起舞,蓋楚俗也。

【蔣注】珥,耳。璆,及由切。首言蠲吉之誠也。日,謂甲乙。辰,謂寅卯。沈括存中曰:“吉日兮辰良,蓋相錯成文者。穆,深遠也。將,殆也,謙若不敢知之詞。愉,悅也。上皇,謂太一。珥,劍鐔也。璆鏘,皆玉聲。琳琅,玉名,謂佩也。二語言神歆人之祀,而盛容飾以臨祭所也。

【戴注】言卜日齊肅,劍佩以禮神也。日,十日。辰,十二子。穆,猶穆穆。《爾雅》:“穆穆,敬也。愉,樂也。”禮事上皇,敬以將其和樂。玉珥,王注云:“謂劍鐔也。”璆鏘,玉聲。琳,即《禹貢》“球琳”,美玉也。琅,即琅玕,或謂之珠樹,或謂之碧樹,其赤者為珊瑚,或謂之火樹。

【馬注】“珥”(音餌),劍鼻子,也就是劍把。“撫長劍兮玉珥”,是說撫摸著長劍上的玉珥。“璆鏘”(音求槍),佩玉相撞擊的聲音。“琳琅”(音林郎),美玉名。這兩句寫祀神時祭主的服飾。帶劍佩玉,是用於隆重的典禮。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補註】瑤,石之次玉者。《詩》云:報之以瓊瑤。瑱,一作鎮。盍,何不也。把,持也。瓊,玉枝也。言己修飾清潔,以瑤玉為席,美玉為瑱。靈巫何持乎?乃復把玉枝以為香也。五臣云:靈巫何不持瓊枝以為芳香,取美潔也。
[補]曰:瑤,音遙。一曰,美玉也。瑱,壓也。音鎮。下文雲白玉兮為鎮,是也。《周禮》:玉鎮,大寶器。故書作瑱。鄭司農云:瑱,讀為鎮。盍,音合。
【通釋】瑱,一作鎮。席,神席。瑤席,席華美如瑤也。瑱,讀如鎮,以壓席者。瓊芳,芳草色如瓊也。敷神席而奉芳草,以禮神而降之。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補註】蕙餚,以蕙草蒸肉也。藉,所以藉飯食也。《易》曰“藉用白茅”也。蒸,一作,一作烝。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漿,以椒置漿中也。言己供待彌敬,乃以蕙草蒸餚,芳蘭為藉,進桂酒椒漿,以備五味也。五臣云:蕙、蘭、椒、桂,皆取芬芳。
[補]曰:餚,骨體也。蒸,進也。、烝並同。《國語》曰:親戚宴饗,則有餚烝。注云;升體解節折之俎。藉,薦也,慈夜切。《說文》:奠,置祭也。漢樂歌曰:奠桂酒,勺椒漿。《周禮》:四飲之物,三曰漿。
【集注】瑤,音遙。瑱,音鎮;一作鎮;一他甸反,非是。盍,音合。蒸,一作;一作烝。藉,慈夜反。○瑤,美玉也。瑱,與鎮同,所以壓神位之席也。盍,何不也。把,持也。瓊芳,草枝可貴如玉,巫所以持以舞者也。餚,骨體也;蒸,進也;《國語》“燕有餚蒸”是也。此言以蕙裹餚而進之,又以蘭為藉也。奠,置也。桂酒,切桂投酒中也。漿者,《周禮》四飲之一,此又以椒漬其中也。四者皆取其芬芳以饗神也。
【通釋】餚蒸,體解牲為折俎。藉,所以承隋祭者,屍祭奠於上。蕙、蘭、桂、椒者,皆以形其芳潔。
【蔣注】瑱,同鎮。席,神位也。瑱,讀做鎮,見《周禮•天府》注。玉瑱,所以壓席者。盍,合也。將把,言所合之多,幾成把也。瓊芳,香草之可貴如玉者。餚,骨體。蒸,進也,言以蕙裹餚而蒸之,又藉以蘭也。漿,“周禮”四飲之一。桂椒,皆所以為釀也。,此備言陳設饗薦之豐潔也。
【馬注】“瑤”,“”的假借字香草名。“席”,用草編成的坐席,設在神座前面。“瑱”,(音鎮),鎮的別字,即《湘夫人》:“白玉兮為鎮”的“鎮”。因為用玉製成,所以從玉,作瑱。鎮,壓也。“玉瑱(鎮)”,玉制的鎮壓作席的器具。“盍”,古通合,集合的意思。“將”,拿起。“把”,握持。“瓊芳”,玉色的花朵。“合將把兮瓊芳”,指在神座前供設許多美麗的鮮花。古人稱整個肘子為“餚蒸”,“蒸“的正字應作“脀”。“藉”,指墊底用的東西。“蕙餚蒸兮蘭藉”,是說以蕙草包裹著餚蒸,用蘭草來墊底。“漿”,薄酒也。“桂酒”、“椒漿”為互文,指加上香料的酒。“蕙”、“蘭”、“桂”、“椒”取其芬芳。上兩句言神堂陳設之精美,下兩句說祭品的芳潔。“將把”,“奠”,都是承前文指祭主而言的。
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補註】揚,舉也。拊,擊也。枹,一作桴。疏,希也。言餚膳酒禮既具,不敢寧處,親舉枹擊鼓,使靈巫緩節而舞,徐歌相和,以樂神也。五臣云:使曲節希緩而安音清歌。陳,列也。浩,大也。言己又陳列竽瑟,大倡作樂,以自竭盡也。
[補]曰:枹,房尤切,擊鼓槌也。疏與疎同。《禮記》:鍾、磬、竽、瑟以和之。竽,笙類,三十六簧。瑟,琴類,二十五弦。古者巫以降神。

【集注】枹,一作桴,房尤反。疏,平聲。倡,音昌。姣服,一作妖般(古逸叢書本、崇文書局本、掃葉山房本作“服”。),古字通也。樂,歷各反。揚,舉也。枹,擊鼓槌也。拊,擊也。疏,希也。舉枹擊鼓,使巫緩節而舞,徐歌相和,以樂神也。陳,列也。浩,大也。竽,笙類,三十六簧。瑟,琴類,二十五弦。

【通釋】枹,音孚,擊鼓杖。疏緩節者,鼓以為歌節。其聲疏聞而緩也。安歌,聲出自然。竽,笙類,三十六簧。浩,音之盛也。倡,與唱通,歌合竽瑟而盛也。

【戴注】盍,《爾雅》云:“合也。”將,猶持也。把,秉也,語之轉。餚蒸,禮之折俎也。骨折謂之餚,俎實曰蒸。漿,《禮注》謂之“漿”,酢漿也。枹,鼓杖。鄭仲師注周官笙師云:“竽,二十六簧。”

【馬注】“枹”(音浮),同桴,鼓槌。“拊”(音府),擊也。“節”,節拍。“疏緩節”,指音樂的節拍疏疏緩緩。“安歌”,謂歌者意態安詳。“陳”,列也。“竽”和“瑟”都是伴奏的樂器。“竽”有三十六簧,笙類。“瑟”有二十五弦,琴類。“倡”,同唱。“浩倡(唱)”就是大聲唱。這三句是寫奏樂的三個過程,極言其盛。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補註】靈,謂巫也。偃蹇,舞貌。姣,好也。服,飾也。姣,一作妖。服,一作。菲菲,芳貌也。言乃使姣好之巫,被服盛飾,舉足奮袂,偃蹇而舞。芬芳菲菲,盈滿堂室也。
[補]曰:“靈偃蹇兮姣服”,言神降而托於巫也。下文亦曰:巫連蜷兮既留。偃蹇,委曲貌。一曰眾盛貌。《方言》曰:好或謂之姣。注云;言姣潔也。姣與妖並音狡。與服同。

【集注】靈,謂神降於巫之身者也。偃蹇,美貌。姣,好也。服,飾也。古者,巫以降神,神降而托於巫,則見其貌之美而服之好,蓋身則巫而心則神也。菲菲,芳貌。【通釋】靈,東皇太一之神。偃,安居貌。肆筵薦俎,歌舞設而神來降矣。神既來降,又大合樂以綏之。

【馬注】“靈”,這裡是指巫女。《九歌》中的靈,或指神,或指巫,各視文義而別。“偃蹇”,舞貌,指儀態之繁盛,與《離騷》中的“偃蹇”義通。“姣”(音狡),美好也。“滿堂”,言舞者的眾多。“芳菲菲”,謂巫女起舞時所散發出來的香氣。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補註】五音,宮、商、角、征、羽也。紛,盛貌。繁,眾也。五臣云:繁會,錯雜也。欣欣,喜貌。康,安也。言己動作眾樂,合會五音,紛然盛美。神以歡欣,猒飽喜樂,則身蒙慶佑,家受多福也。屈原以為神無形聲,難事易失。然人竭心盡禮,則歆其祀而惠降以祉(降字據《文 選》李善注引補。)自傷履行忠誠以事於君,不見信用而身放棄,遂以危殆也(按《文 選》李善注引作而身放逐以危殆也)。五臣云:君,謂東皇也。欣欣,和悅貌。

[補]曰;此章以東皇喻君。言人臣陳德義禮樂以事上,則其君樂康無憂患也。

【集注】五音,謂宮、商、角、征、羽也。芬,盛貌。繁,眾也。君,謂神也。欣欣,喜貌。康,安也。此言備樂以樂神,而願神之喜樂安寧也。

【通釋】以此樂冀神之歆享。

【蔣注】枹,孚。疏,平聲。樂,洛。歷舉聲歌之盛以娛神也。枹,鼓槌。拊,擊也。疏,希也。擊鼓而希緩其節,與安歌相應,蓋樂之所作也。竽,笙類,三十六簧。瑟,琴類,二十五弦。倡,歌也。此樂之從也。凡言靈者,皆指神言。偃蹇,安肆貌。霏霏滿堂,神之精氣,與眾芳雜糅而發見也。繁會,錯雜也,此樂之亂也。君,謂神。

【戴注】上章陳所以享神者,此章則言神降於巫,而享其芬香、音樂也。《方言》:“凡好而輕者謂之姣。”

【馬注】“五音”,宮、商、角、征、羽。“繁會”,音調繁多,互相參錯,即交響的意思。按:“五音繁會”句、是承前“浩倡”而言,表明奏樂的最後一個過程,即尾聲,也就是楚人所說的“亂”。“君”,尊稱,指東皇太一。《九歌》里凡是指男性的神,都稱之為“君”。“欣欣樂康”,是祭者的構想,並非實敘。

本篇是《九歌》的第一篇,因為所祀的是最尊貴的神。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人們的苦難和幸福都在它的運化之中;對它,誰都是有著崇高的敬意的。可是在另一方面,作為祭祀對象的天神來說,它卻是至大無外、至高無上的大自然的化身,和風、雲、雷、電其它的一切自然神不同,在人們的認識上是缺乏著明確而具體的概念的。本篇關於神的形象,沒有做任何的描寫,對於神的功德,也沒有作正面歌頌;而只是從環境氣氛的渲染里表達出敬神之心,娛神之意。這一切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那就是祭神以祈福。神明能否賜福,在祭神者看來,首先決定於人的敬意是否能夠娛神。篇首以“穆將愉兮上皇”統攝全文,篇末以“君欣欣兮樂康”做結,一呼一應,貫串著祭神時人們的精神活動,從而突出了主題。

文獻記載

天神東皇太一天神東皇太一

據《史記•天官書》記載:“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經》說太一星在紫宮門外天一星南。紫宮是北極星所在的天區,天一、太一都很暗。

太一是神名,也寫作“泰一”。《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索隱:“……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天官書》說:“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作為北極神,天一、太一相同。《天官書》中保存的黃帝時代觀念很明顯,但在神中,黃帝並不如太一地位高。

太一是山名。指終南山,也寫太乙、太壹。張衡《西京賦》:“天前則終南、太一”註:“《漢書》曰:‘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

太一作為抽象名詞,指“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禮•禮適》疏)。《淮南子……詮官》開篇說:“洞同天地,渾沌為補,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於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萬物產生於太一,中國古人講“道”是自然規律。道家把“道”說得很深奧。《莊子•天下》:“建之以有無有,主之以太一。”太一就是“道”。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年代約為公元前四世紀,強調了太一與水的關係。有學者認為此篇並非道家文獻,但是對於中國古代宇宙觀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太一如此尊貴,是與一位被遺忘的古帝——泰壹氏分不開的。《盤古王表》載有“泰壹氏”。其事跡不可考。《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索隱:“按: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當人皇也,而《封禪書》雲‘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泰皇。一雲泰皇,太昊也。”泰皇最貴,與天神中北極神太一最尊貴相應。參照軒轅氏與軒轅星座的對應關係來看,泰皇的地位和天文學實踐決定了北極神太一的地位。太一或為太昊,或與之有關。《楚辭•九歌》有《東皇太一》,一般認為是楚人的最高神——祝融。

《易•繫辭》用卦的變化象徵天地的變化。“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卦象與天象的一致是《易》的理論基礎。《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朱熹說:“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謂後天之學也。’”天之主宰即北極神太一。北鬥鬥柄春分指東,立夏指東南,夏至指南,立秋指西南…….晚上二十二時左右斗柄指向可定季節,這個規律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北斗鏇轉,北極星不動(太一常居),這一現象與遠古先民的住房朝向聚落中心廣場有共同之處。北極神得名於太一,就是太一氏的稱號,被後人紀念而加在北極神身上。由於北極星的特殊地位,後來升天為神的聖王再也沒有人超過太一氏。

《帝王世紀》 :“太昊帝庖犧氏……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王大有先生認為太一神為伏羲,雉入淮為蜃,實際上是辰(震)。馬王堆帛書“震”作“辰”,辰為龍。太昊龍圖騰,“帝出乎震(辰)”與“我姬氏出自天黿”的意思相同,即太昊以龍為圖騰,辰又為觀象授時的基準,“北辰亦為大辰”(《公羊傳》)。太一神從震位經一周天,正走過八卦的方位,是《說卦》的天象依據。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墓出土九宮式盤,銘文為:“冬至汁蟄四十六日廢,明日立夏。立夏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夏至。夏至上天四十六日廢,明日立秋。立秋玄委四十六日廢,日明(明日)秋分。秋分倉果四十五日,明日立冬。立冬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冬至。”太一移宮的日期正當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個節氣。這八個節氣與八卦對應的實物即所謂的“八角星”圖案——八卦歷圖——河圖洛書。太一神巡行的起點是冬至,與《說卦》不同,但周而復始是相同的。

太一氏成為神名永載史冊,其作為人的一面湮沒在漫長的歲月中,然而從其至尊的地位和作為“道”的代稱,不難想見太一氏的非凡作為。

註:文中對太昊與伏羲、河圖與洛書未加區分,以前已論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