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嶺儺舞

東嶺儺舞

東嶺儺舞也被稱為“考兵”、“練兵”和“驅魔”,由“車”、“麥”、“李”、“劉”和“洪”五位將軍(村民也稱為“凶煞將軍”)和土地公、土地婆組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為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的一種驅逐疫鬼、遣災納福的祭祀儺禮,它享有“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譽,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藝術瑰寶。

簡介

儺舞為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的一種驅逐疫鬼、遣災納福的祭祀儺禮,它享有“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譽,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藝術瑰寶。
儺舞在東嶺村叫做“考兵”,或“練兵”和“驅魔”,由“車”、“麥”、“李”、“劉”和“洪”五位將軍(村民也稱為“凶煞將軍”)和土地公、土地婆組成,傳說中這五位將軍是北宋抗遼名將康皇麾下的戰將。考據東嶺村“考兵”儺舞歷史,該村村址坐落在湖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鋪仔圩邊,全村3000多人,村民均姓林。東嶺“考兵”儺舞是由其祖上在宋朝由北方遷居福建莆田,明朝時入湛江,明末定居於此地,考兵儺的面具於明末清初雕刻,至今已有400多年,儺舞面具平時就保存在靈岡廟內。2006年3月,東嶺村被中共湛江市委宣傳部、湛江市廣電新聞出版局授予“湛江市特色文化村”的稱號。

東嶺儺舞

正月十五,廣東湛江湖光鎮東嶺村3000多名男女老少在熱鬧的節日氛圍中舉辦盛大元宵節,構建和諧新農村。在打擊樂和嗩吶的伴奏下,東嶺村五位“戰將”上演“考兵”儺舞,吸引羊城晚報記者、廣東省攝影協會、陽江市攝影協會成員眼球……這就是已經被收錄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一書,被喻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湛江儺舞,再現了遠古的中原與吳越文化。省、市、區有關部門領導也蒞臨東嶺村觀看元宵。
據了解,儺舞為先秦時的中原地區流傳的一種祭祀儀式,以驅鬼疫。儺舞在東嶺村叫做“考兵”,或“練兵”和“驅魔”,由“車”、“麥”、“李”、“劉”和“洪”五位將軍(村民也稱為“凶煞將軍”)和土地公、土地婆組成,傳說中這五位將軍是康皇麾下的戰將。據村譜記載,湛江東嶺村的儺舞是由其祖上在宋代由北方遷居福建莆田,明代時入湛江,明末定居於此地,考兵儺的面具於明末清初雕刻,該村的全部儺祭儀禮深受中原與吳越文化影響,並承傳其特色。“考兵”儺舞為湛江東嶺村的傳統習俗,經久不衰。2007年4月麻章區湖光鎮東嶺村“考兵”儺舞被列入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元宵當天,東嶺村五戰將“考兵”儺舞出現在元宵拜祭祖先儀式上,地點設在該村靈岡廟前和廟前廣場,為該村的傳統習俗和元宵特色。而靈岡廟前和廟前廣場是抗法鬥爭東嶺村集議地,也是1899年志滿營鋪仔圩一帶百姓義勇集議、操練、誓師、抵抗法國入侵的場所,1999年9月被列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期間,該村還有神靈附體之人進行“翻刺床”表演和神奇的“穿令”。其後東嶺五“戰將”儺舞隊、五彩標旗隊、飄色隊、武術隊、鑼鼓民間藝術隊、八寶花隊、寶蓮燈隊等在村內大街小巷和圩鎮舉行的元宵文游(俗稱“游神”),各家各戶設壇接受敬祭,土地公、土地婆手執“神棍”為村民祈福,五位“戰將”逐戶驅疫,以求遣災納福,國泰民安。
1992年東嶺村“考兵”儺舞被批准收入國家重點科研工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該書寫到:中國文化部領導小組批准東嶺元宵五戰將為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目前經常表演的是“考兵”和“走成倀”。2008年1月,東嶺儺舞隊還被評為湛江市最具活力民間藝術團隊。
東嶺“考兵”儺舞在該村靈岡廟前驅魔東嶺“考兵”儺舞在該村靈岡廟前驅魔
湛江市湖光鎮東嶺村“考兵”曾吸引兩岸眾多專家、教授、文人和記者的眼球,前往該村考察、採訪和攝影。如,1998年羊城晚報攝影部主任顏長江東嶺村觀看了儺舞表演後,驚嘆“東嶺村考兵儺禮是中國文化活化石……”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也曾到東嶺村進行實地考察,對儺舞現象作了研究。而文人陳瑜對東嶺村儺舞進行考究,2001年11月在台灣《民俗曲藝》上發表了學術論文《湛江市湖光鎮東嶺村的考兵儺》。2002年,羊城晚報攝影記者鄧勃以東嶺儺舞為題材的專題系列攝影《儺舞“考兵”》,獲得聯合國第三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二等獎。(文/林延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