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東北大學文學院,創建於1946年,最初成立於遼寧本溪。1948年秋,東北大學與吉林大學合併,首先設立文學院,由張松如(公木)教授任院長,吳伯蕭教授任副院長,下設國文系等三個單位,國文系系主任由副院長吳伯簫兼任,後不久改由張畢來教授專任。1950年,東北大學與東北三省原有6所大學合併,正式命名為東北師範大學並由教育部直屬,以原國文係為基礎設中國語言文學系,由學校直屬,下設語言教研室和文學教研室,其後逐漸發展為七個教研室。

學院介紹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1999年增辦新聞學專業,2001年2月,文學院以中文係為主體正式成立。現任黨委書記劉雨教授,院長王確教授。文學院學養深厚、學風優良,學生基本理論和知識紮實,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強,就業率高、社會評價好,60多年來,文學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1萬2千餘名學生,他們從學校走向四面八方,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並湧現出國家級骨幹教師、著名作家與學者等一大批優秀人才。近六十年的歷程中,先後有作家蕭軍,舒群,詩人和翻譯家穆木天教授,作家和文學史家李輝英先生,作家吳伯簫教授,詩人及學者張松如(公木)教授,詞學家唐圭璋教授,古代文學史家楊公驥教授,現代文學史家、紅學家張畢來教授,文章學家吳伯威教授,外國文學史家李江先生,詩人、文學理論家蔣錫金教授,文學理論家李樹謙教授,古代文學史家逯欽立教授,文字學家孫常敘教授,訓詁學家何善周教授,語言學家郎峻章教授,現代文學史家孫中田教授,古代文學史家蘇興教授,文字學家王鳳陽教授,語文教育家朱紹禹教授,兒童文學研究專家蒲漫汀教授,民間文學專家汪玢玲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在中文系(文學院)任教,為中文系的建立和發展開創了輝煌的歷史,奠定了博大而堅實的基礎。

文學院現設有中國語言文學系、新聞系、漢語國際教育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四個單位,辦有社科類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建有“中國文學研究所”等11個院級專業研究機構。現有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學2個本科專業。擁有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等四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文課程教學論、傳播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歷史文獻學等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建有國家中文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2個省級重點學科。

文學院現有教職工89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導師15人),副教授24人,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為85%,現有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教師16人。教師隊伍中有全國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名,教育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名,省級學術帶頭人3名,省拔尖人才r4名,省管優秀專家2名,獲國務院津貼者6名,獲寶鋼全國高校優秀教師教育基金獎、曾憲梓教育獎、華為獎等13人。近三年來,學院教師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8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40餘部,主編教材7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總數達600餘篇,先後榮獲國家、省部級科研獎勵20餘項;現建有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4門;語文教學論、語言學、文藝學、古籍整理研究等學科先後分別主持召開了大型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四次,並產生了積極反響。

學院現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34人,碩士研究生512人,高校在職教師碩士及教育碩士研究生230人,本科生1007人,函授生752人。

長期以來,文學院堅持以基礎教育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堅持以教師教育為主、以漢語言文學研究型人才培養為輔的教育教學方向,努力把文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中文教育與人才培養基地。多年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國家文科基地建設為中心,以中國語言文學為重點專業,以新聞學為重點建設專業,以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等為優勢學科方向,形成了良好的專業布局結構和學科發展態勢。

文學院學養深厚、學風優良,學生基本理論和知識紮實,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強,就業率高、社會評價好,60多年來,文學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1萬2千餘名學生,他們從學校走向四面八方,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並湧現出國家級骨幹教師、著名作家與學者等一大批優秀人才。

多年來,文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許多高校中文學科建立了學術聯繫,聘請了一批知名專家為我院客座教授。學院與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地高校保持常年交流合作關係,先後派出10餘名教師到香港教育學院、日本創價大學、櫻美林大學、早稻田大學、大谷大學、神戶女子大學、韓國東興大學、莫斯科大學等學校任教或做訪問學者。1996年始,文學院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開辦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暑期國語沉浸課程。2004年始,與韓國中學漢語教師協會合作,接收韓國中學漢語教師到文學院攻讀碩士課程和學位。2004年始,與澳門大學合作推薦本科生到澳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5年始,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開辦3+1和4+1本科教育模式。2007年始,與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合作,開始招收培養對外漢語教育碩士。

院標介紹

文學院的院標是在東北師範大學校標的基礎上製作的。院標中間的“文”字來源於古代金文文字。“文”字的下面是一本打開的書,寓意著文學院充滿著書香氣息,同學們徜徉在書的海洋中,汲取豐富的知識 。

學院名人

蕭軍 蕭軍

在近六十年的歷程中,先後有作家蕭軍,舒群,詩人和翻譯家穆木天教授,作家和文學史家李輝英先生,作家吳伯簫教授,詩人及學者張松如(公木)教授,詞學家唐圭璋教授,古代文學史家楊公驥教授,現代文學史家、紅學家張畢來教授,文章學家吳伯威教授,外國文學史家李江先生,詩人、文學理論家蔣錫金教授,文學理論家李樹謙教授,古代文學史家逯欽立教授,文字學家孫常敘教授,訓詁學家何善周教授,語言學家郎峻章教授,現代文學史家孫中田教授,古代文學史家蘇興教授,文字學家王鳳陽教授,語文教育家朱紹禹教授,兒童文學研究專家蒲漫汀教授,民間文學專家汪玢玲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在中文系(文學院)任教,為中文系的建立和發展開創了輝煌的歷史,奠定了博大而堅實的基礎。

院所概況

文學院現設有中國語言文學系、新聞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共三個單位,辦有社科類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建有“中國文學研究所”等11個院級專業研究機構。現有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學2個本科專業,有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有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等四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有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文課程教學論、傳播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歷史文獻學等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建有國家中文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2個省級重點學科。

師資概況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文學院現有教職工88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14人),副教授19人,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為85%,現有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教師16人。教師隊伍中有全國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名,教育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名,省級學術帶頭人3名,省拔尖人才4名,省管優秀專家2名,獲國務院津貼者6名,獲寶鋼全國高校優秀教師教育基金獎、曾憲梓教育獎、華為獎等13人。近五年來,學院教師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40餘部,主編教材4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總數達700餘篇,先後榮獲國家、省部級科研獎勵20餘項;現建有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4門;語文教學論、語言學、文藝學、古籍整理研究等學科先後分別主持召開了大型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四次,並產生了積極反響。

學生概況

學院現有在校博士研究生89人,碩士研究生302人,高校在職教師碩士及教育碩士研究生195人,本科生1264人,函授生1552人,另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及進修學生20餘人。

教學思想

長期以來,文學院堅持以基礎教育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堅持以教師教育為主、以漢語言文學研究型人才培養為輔的教育教學方向,努力把文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中文教育與人才培養基地。多年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國家文科基地建設為中心,以中國語言文學為重點專業,以新聞學為重點建設專業,以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等為優勢學科方向,形成了良好的專業布局結構和學科發展態勢。

本科生培養

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

以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中學語文教師以及未來的語文教育家為基本培養目標,標準學制4年,修業年限3—5年,基本學分為155學分。教育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專業教育課、教師資格課和任意選修課四大模組構成,其中通識教育課和任意選修課按學校有關要求設定,突出學生基本政治素養、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專業教育課和教師資格課由學院按學科特點及要求設定,主要包括有古代漢語、邏輯學、中國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哲學通論、史學通論、中國文學通論和現代西方哲學思潮等9門專業基礎課,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寫作等7門專業主幹課,語言與文化、語法學、語用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辭彙學、美學、西方文論、古代文論、中國現當代各體文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斷代研究、中國古代各體文學研究、中西文學比較研究、外國文學斷代史及各體文學研究、寫作心理學、寫作語言學等60門專業系列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作文教學論、中學語文教師技能微格訓練、語文教材研究、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等專業教師資格課。

新聞學本科專業

以培養高級複合型新聞與傳播人才為培養目標,標準學制為4年,修業年限3—5年,基本學分為155學分。教育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專業教育課和任意選修課三大模組構成,其中通識教育課和任意選修課按學校有關要求設定,突出學生基本政治素養、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專業教育課由學院按學科特點及要求設定,主要包括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新聞理論、傳播理論、中外新聞學史、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等9門專業基礎課,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評論、新聞編輯、新聞攝影、網路傳播、電腦采編與排版、國際傳播等8門主幹課,中國文學、新聞傳播學、編輯出版學、廣播電視四大系列40門專業系列課,並為體現學校“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多出路”的整體培養思路,支持學生選修一定學分的教師資格課程,使學生可以按規定獲得教師資格證書。

研究生培養

碩士研究生培養

計畫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專門人才為目標,要求碩士研究生掌握從事專業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了解本學科學術發展方向和最新成果,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及計算機運用的能力。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培養以各二級學科為基本培養單位,以集體培養與導師負責相結合的方式作為碩士生培養的基本模式。課程學習以一級學科內的專業基礎課與二級學科內的專業方向選修課學習為主,在寬廣的二級學科教學層面上,適當深入到三級學科即導師方向課的學習領域。培養中打破院校限制,根據專業學習需要,適時派出碩士研究生到其他院校停課學習,採取與國內著名高校聯合培養的方式,互相承認學分。有計畫地聘請校外專家來院內擔任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獲短期授課,以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學制實行彈性學制,基本學制為2年。

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有中國詩歌史、文學史研究方法論、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語言文化哲學、美學、中國語言學史、現代語言學概論、世界文學史論、中國古文獻學、古文字古音韻學。

博士研究生培養

計畫以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高層次研究型專門人才為目標,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廣博堅實的中國語言文學理論基礎;掌握本學科發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較豐富的相關學科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科研的能力;能夠承擔高層次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科研、教學和管理工作。

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依託四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各專業的具體研究方向分別為:

1.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古代文學與文獻

2.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與流派、比較文學

3.文藝學專業:美學、文學理論、文體學

4.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古文字學、漢語訓詁與辭彙研究、漢語語法研究、漢語教學研究

在培養方式上,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培養採取導師負責和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成立本專業博士生指導小組,成員為本專業博士生導師、教授以及具有博士學位的副教授,並設負責人一名。導師為博士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主要負責研究生培養的具體工作。博士生指導小組全程參與博士生培養的指導工作,充分發揮集體培養的優勢,為博士生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使博士生在博採眾長中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課程學習原則上在一年內完成,教學形式應以專題講座和學術研討為主。有計畫地聘請國內外專家來學院授課,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讀部分課程或訪問。提倡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認學分,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博士生的學制實行彈性學制,最低修業年限為三年。

國際交流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多年來,文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許多高校中文學科建立了學術聯繫,聘請了一批知名專家為該院客座教授。學院與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地高校保持常年交流合作關係,先後派出10餘名教師到香港教育學院、日本創價大學、櫻美林大學、早稻田大學、大谷大學、神戶女子大學、韓國東興大學、莫斯科大學等學校任教或做訪問學者。1996年始,文學院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開辦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暑期國語沉浸課程。2004年始,與韓國中學漢語教師協會合作,接收韓國中學漢語教師到文學院攻讀碩士課程和學位。2004年始,與澳門大學合作推薦本科生到澳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5年始,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開辦3+1和4+1本科教育模式。2007年始,與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合作,開始招收培養對外漢語教育碩士。

學院領導

院長 王確
副院長 張世超、張文東、高玉秋、解玲(兼)、王春雨
書記 劉雨
副書記 解玲
教授委員會(第四屆)
主任 王確
委員 劉雨、劉建軍、李勉東、李德山、張文東、張恩普、曹書傑、曹勝高、彭爽

師資隊伍

資深教授 金振邦、張世超
博士生導師 王確、劉建軍、劉雨、王中忱、劉研、張文東、張世超、吳長安
張恩普、李德山、傅亞庶、曹書傑、趙沛林、曹勝高、金振邦、高長山
彭爽、程革
教授 王確、王紅簫、劉建軍、劉雨、劉研、何明、張文東、張世超
張恩普、李德山、楊卓、陳向春、周奇文、傅亞庶、曹書傑、趙沛林
俞詠梅、胡曉研、曹勝高、黃曉穎、金振邦、高長山、侯穎、李勉東
彭爽、程革、柳東林、黃季鴻
副教授 馬曉虹、王立民、王薇、王春雨、劉莉萱、閆麗、吳景明、宋祥
張洪興、張建、宗先鴻、李雲霞、李洋、蘇奎、柳東林、徐偉東
徐強、晏宗傑、袁先來、高玉秋、黃凡中、黃雲鶴、黃季鴻、程鵬萬
韓曉芹、裴丹瑩、樊榮、劉洪波、李青苗
講師 於文夫、石磊、劉兵、劉天明、孫世洋、孫慶軍、孫洪威
牟秀文、張明、李明彥、李迪南、楊加印、肖熹、陳劍
段立超、賀殿廣、姬蕾、徐紅、徐鵬、都興東
外聘專家 王力、王中忱、石曉峰、劉楨、孫立權、朱自強、吳長安、張未民
張樹武、宗仁發、徐潛、錢萬成、曹萌
行政人員 馬囡、王軍、史超、孫茂東、張崇、李志國、楊林、陶國立
董勝捷
學生工作組 王志龍、田麗娜、陳靜、費鵬、鍾明海、耿銳、董曉晴、解玲

歷史沿革

東北師範大學地處北國春城—吉林省長春市,本部校區位於寬闊筆直的人民大街中段,學府林立,人才薈萃,淨月校區位於長春國家級森林公園淨月潭旅遊風景區內,群山環抱,綠樹掩映。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東北師範大學走過了一條輝煌的道路,成為一所著名的“人民教師的搖籃”;在這塊豐沃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學子在這裡學習和創造,陶冶著“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的高尚情操,憧憬著做人民教師的遠大理想。

東北師範大學的前身是東北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華民族處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決戰關頭,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先後從延安、華北、山東派遣幹部和部隊挺進東北,開展政治、軍事鬥爭,發展文化教育,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1945年8月,毛澤東同志親自到延安大學, 向校長周揚和副校長張如心傳達了黨中央的決定,要求延安大學的一批骨幹力量去東北,辦東北大學。10月25日深夜,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政府接見了周揚、張松如等延安大學中層以上領導幹部,指示說:你們去創辦的東北大學,是新型的東北大學。

這樣以周揚為隊長、張如心為副隊長的延安大學部分幹部、教師組成的“松江支隊第四大隊”告別延安,開赴東北。

1946年元旦前後,東北局指示著名作家舒群創辦“東北公學”,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設新東北之方針,廣集各級學員,以造就行政技術及師資等實際工作人才”為目標開始招生。不久東北局決定將“東北公學”改名為“東北大學”,任命張學良將軍的胞弟、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張學思兼任校長,校址設於本溪。至此,一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的大學,迎著紛飛 的戰火在東北大地上誕生了。她為東北廣大青年學生提供了學習革命理論的基地,引導他們走上追求真理、為人民服務的光輝道路。

建校伊始,為局勢所迫,學校輾轉顛沛,1946年3月15日轉至安東(現丹東市)後,繼續轉移經通化、梅河口、吉林,於4月26日到達長春。校址設在當時長春著名的建築之一“海上大樓”。5月,由於國民黨反動軍隊向公主嶺進犯,學校再度北撤。27日到達哈爾濱市,除留部分師生接收哈爾濱醫科大學,繼續北撤。6月1日,最後一批師生到達北滿根據地佳木斯市。學校定址於“滿赤醫院”,開始了新的歷程。在歷時3個月, 行程1500餘公里的北撤中,學校的隊伍不斷壯大,幹部、教師始終和同學同甘共苦,表現出了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顯示了黨的幹部的優秀品質和作風。青年學生們在艱苦歷程中,表現出了積極向上、追求真理、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堅決跟著共產黨走的革命意志,顯示了一代英才的風貌。他們是先驅,是榜樣,在學校創建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1946年8月, 張如心所率延安大學和華北聯合大學的百餘名教師、幹部勝利地到達哈爾濱市,加入了東北大學的行列,壯大了東北大學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高、實力雄厚的教師、幹部隊伍。黨的理論工作者張如心先後擔任學校副校長、校長。在黨的領導下,東北大學繼承和發揚延安大學的辦學經驗和革命傳統,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構建毛澤東同志指示的“新型東北大學”,為解放區建設和全國解放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

1948年7月,東北局決定將東北大學遷往吉林市,與黨在吉林市創建的吉林大學合併,定名為東北大學。1949年2月,長春大學、瀋陽東北大學、長白師範學院文、理、法三個學院及先修班教職員與學生,全部合併到東北大學。1949年7月,學校由吉林市遷到長春市。

1950年4月, 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學校易名為東北師範大學,隸屬教育部,成為一所以培養新型的中學師資為目標的高等師範院校。1952年,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和社會科學家成仿吾到該校擔任黨委書記兼校長。成老到校後, 帶領全校幹部 、教師實行正規化辦學, 狠抓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 加強科學研究的領導和管理, 充實教師隊伍,弘揚延安精神, 使學校有了長足的發展, 成為當時我國最有影響和最具發展實力的師範大學之一。

1958年,東北師範大學下放歸吉林省領導,同年10月學校更名為吉林師範大學。十年動亂期間,學校遭受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但富於革命傳統的廣大師生在動亂中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為學校後來的發展保存了力量。

197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 學校重新劃歸教育部領導。1980年8月, 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恢復了“東北師範大學”的校名,一個蓬勃發展的師大在高等師範教育的沃土又開始了新的耕耘。

目前東北師範大學設有教育科學學院、政法學院、商學院、經濟學院、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外國語學院、音樂學院、 美術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軟體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體育學院、傳媒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19個院系,逐步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的學科專業體系和以生命科學、歷史學和漢語言文學等為代表的、在我國學術界有較高地位的優長學科,成為一所以培養優秀中學師資為優長的高等學府。

東北師範大學傳承、 弘揚的是老一代革命家所積澱的光榮的革命傳統, 踐行的教育理念是“ 尊重的教育 ”。建校至今,共培養了15萬名優秀中學教師和各級各類專門人才,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東北師範大學以卓越的人才培養質量、良好的學術水平和嚴謹的治學精神蜚聲海內外,成為有志獻身祖國教育事業的青年學子追求和嚮往的地方。

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課餘活動豐富多彩,經過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學院專業特色化的校院兩級校園文化格局,其中“雙百論壇”學術報告、“挑戰杯”科技競賽、“文明修身”道德發展、“炫亮東師”原創藝術、“激情年華”精品展示、學院專業素質競賽等校園文化活動,使大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為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平台。2007年1月,學校成功承辦了第六屆亞冬會開幕式文藝演出,這是國內首次由一所大學承辦國際性體育賽事開幕式的文藝演出。東北師範大學學子在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中喜獲特等獎,實現了吉林省在這一獎項上20年來零的突破;在被譽為“中國青少年科技類最高獎”的“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評選中,東北師範大學學子連續兩屆榜上有名;東北師範大學紅燭青年志願服務活動也具有全國性影響,紅燭志願者協會先後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

學校注重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已經先後與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 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項目。 2000年以來學校聘請了長期外籍專家學者300餘人來校授課,先後聘請了以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為代表的80餘名外籍專家學者為名譽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師出國訪學、進修,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近年來,舉辦了30多個國際性和區域性學術會議,開展了多項重大合作研究,促進了學校的建設發展,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和國際知名度。學校分別在韓國東亞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

世紀交替,百年更迭, 東北師範大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1996年學校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1999年,學校順利完成新一輪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與教育規律和經濟規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2000年,啟動淨月校區建設,進一 步增強了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同年,學校被批准試辦研究生院,成為全國53所擁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實現了東北師大幾代人的夙願和夢想。

1996年,江澤民總書記為東北師範大學題詞: “辦好師範教育,培養優秀教師,提高民族素質”,這是黨和人民對東北師範大學的拳拳重託和殷殷厚望。 躋身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師範大學行列, 以研究型、 綜合性的姿態跨入嶄新的21世紀已經成為今天全體東北師大人的奮鬥目標和努力方向。 “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的師大精神, 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師大人, 為創造東北師範大學更加輝煌的未來,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斷拼搏,不斷奮進。

2007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國務委員陳至立,在吉林省委書記王珉,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儒林的陪同下來到東北師範大學,和同學們熱烈討論起師範教育問題,並首次就免費師範生教育問題和同學們交換意見。溫家寶總理來校視察,鼓舞著全校師生員工更加滿懷信心地走強校之路、特色之路、開放之路,為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綜合性師範大學而努力奮鬥。

2007年5月,國務院轉發了《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東北師範大學擔負起了首屆免費師範生教育的重任,東北師範大學將繼續發揚優良的革命傳統,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1946年,東北大學新生在哈爾濱市的東大辦事處門前集合赴佳木斯。

1947年5月9日深夜,東北大學學生、刁翎縣土改工作團團員李雷,被土匪殺害。中共刁翎縣委為他修建了烈士墓。

1947年5月12日,東北大學學生張建堂在參加土改時,同土匪激戰中光榮犧牲。中共刁翎縣委為他修建了烈士墓,並將刁翎村改名為建堂村。

1947年,東北大學學生在佳木斯過著艱苦的生活。

1948年4月,東北大學宣傳隊為民眾演劇。

1948年4月,東北大學師生300餘人下鄉參加土地改革。1948年5月,東北大學學生繪製的解放戰爭發展形勢圖,豎立在校門口。

1949年3月,東北大學學生劉自然率東北學生代表團出席第十四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

1949年10月1日,東北大學師生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

1949年11月6日,東北大學青年團、教工會、學生會召開慶祝黨公開大會。

專業設定

學校2004年獲批成立研究生院,學科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校現有22個學院,59個本科專業,204個碩士學位點,2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151個博士學位點,設有研究生院。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哲學、套用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體育學、外國語言文學、藝術學、物理學等1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套用經濟學、數學、化學、生物學和地理學、 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環境科學與工程、理論經濟學等12個學科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教育博士專業學位博士點,教育碩士、公共管理碩士、體育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工程碩士、翻譯碩士、藝術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等9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同時招收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有教育學原理、世界史、細胞生物學、生態學、思想政治教育等5個國家重點學科。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重大問題,全球視野下的亞歐美文明及其互動關係,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動和人類疾病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我國東北草地、濕地生態過程、功能及修復技術基礎,東北地區人地關係的時空過程研究及其成果套用,多酸及光發射材料與套用,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問題,問題驅動下的套用統計學等8個“十一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1個“十二五” 吉林省一級學科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歷史、中文、生物等3個學科是國家文科、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我學科點覆蓋了除軍事學和醫學以外的11個學科門類,形成了綜合性學科格局。

教學改革

學校以科學研究為強校之本,不斷推動科學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發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學校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400餘項,科研經費總額5億餘元。目前人文社科領域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和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以及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國家清史工程項目等115項,自然科學領域承擔國家“863”和“973”計畫項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項目96項。2006年以來,CSSCI論文3700餘篇,SCI論文數2000餘篇,2009年SCI論文被引用次數在全國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來,人文社科獲省部級以上獎勵350項,其中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5項,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4項;自然科學獲省部級獎勵共54項,其中部級獎勵17項,省級獎勵37項。同時,學校與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多所大學合作,通過“3+1”或“2+2”培養模式,培養中國某些短缺專業的人才。

發展特色

學校以科學研究為強校之本,不斷推動科學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發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學校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100餘項,科研經費總額5億餘元。目前人文社科領域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和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以及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國家清史工程項目等115項,自然科學領域承擔國家“863”和“973”計畫項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項目96項。2006年以來,CSSCI論文3700餘篇,SCI論文數2000餘篇,2009年SCI論文被引用次數在全國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來,人文社科獲省部級以上獎勵350項,其中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5項,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4項;自然科學獲省部級獎勵共54項,其中部級獎勵17項,省級獎勵37項。世界文明比較、基礎教育重大問題、草地生態研究、細胞遺傳學等特色研究領域逐漸形成。

榮譽成就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學、生態學、教育學、歷史學等為代表的、在中國學術界有較高地位的優長學科。細胞遺傳學、草地生態學、套用數學、多酸化學、功能材料學、環境科學、世界上古、中古史專業已處於國內領先、國際上有影響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較、基礎教育重大問題、草地生態、細胞遺傳等優勢領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進展,並逐漸形成了信息化 東北、材料科學等新的研究領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