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狀病毒

·28%無資料 ·呈20 ·電鏡

1998 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批准,將杯狀病毒科分為四個屬,分別是:① Lagovirus[以兔出血病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為代表];② 諾瓦克樣病毒[以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為代表];③ 扎幌樣病毒[以Sapporo virus為代表];④ Vesivirus [以豬水泡疹病毒(Swine vesicular exanthem virus) 為代表]。

其中,Lagovirus 和Vesivirus感染動物,而諾瓦克樣病毒(NLV)和扎幌樣病毒(SLV)則主要感染人,二者合稱為人類杯狀病毒(HuCV)。HuCV是引起兒童和成人非細菌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常在醫院、餐館、學校、託兒所、孤兒院、養老院、軍隊、家庭及其他人群中引起暴發。

Norovirus是1968年在美國俄亥俄洲諾瓦克鎮腹瀉爆發中被發現而得名,被認為是近年來食源性疾病爆發最重要的病原體之一。

Norovirus

1968年

美國俄亥俄洲諾瓦克鎮腹瀉爆發而得名

1972年 Kapikian等人

急性胃腸炎患者糞便

免疫電鏡

Ф27nm 小圓狀結構病毒(SRSV)

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NoV)(2002諾若病毒)

1.一般流行病學特點

美國CDC 1996~2000年接報348起爆發

僅在2002年11~12月間,就接到來自華盛頓、新罕布夏和紐約3個州的104起諾若病毒引起的胃腸炎爆發報告

日本 IASR (Infectious Agents Surveillance Report)監測網報導,僅2003年10月一個月,在青森、岩手和滋賀縣三個縣就相繼發生4起諾若病毒引起的胃腸炎爆發;同時日本冬季兒童腹瀉的主要病原也是諾如病毒。

2.血清流行病學特點-中國

我國現無爆發報導

1995年方肇寅等即報導我國人群有感染

日本4M~1Y嬰幼兒 IgG+ <10.0%

我國7~11M嬰幼兒 IgG+ =41.4%

我國3Y以後IgG+ 達80% ↑

1998年靖宇等北京地區1109份血清

2種血清型的特異性IgG+ 達88.8%

90.6%

福州地區288份糞便標本 Ⅰ型11.1%

Ⅱ型28.8%

認識不足、檢測手段落後、誤診率高

3.分子流行病學特點

·基因型易變異

·同一地區不同時期流行不同基因型和血清型

·同一毒株可分布在美國遠距離若干地區、中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其他7個不同國家

·疫苗研製和預防爆發流行困難

·進一步深入進行流行病學研究更迫切和具有意義

4.傳染原和傳播途徑

傳染原

·諾若病毒感染的患者、隱性感染者及健康攜帶者均可為傳染源。病毒可在感染者糞便中高度濃縮,並且可持續存在很長時間

·家畜也是諾若病毒的儲存宿主

·從豬、雞、小牛圈棚內糞便中採樣,發現44%的小牛糞便、2%的豬糞便為陽性結果還在豬糞便中見有諾若病毒顆粒。

·導致感染的病毒量很小(10~100個病毒粒子)

傳播途徑

·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

食物39%, 水3%, 人傳人12%

·18%不能與特定傳染方式相聯繫

·28%無資料

·空氣傳播(患者嘔吐物在空氣中蒸發)而傳播(極少)

·初代由食物或水引起、二、三代病例多由人傳人

易感人群

·在社區發病時常累積各年齡人群。

·多侵襲成年人和較大年齡兒童,嬰兒及幼齡兒童較少受感染。

5.臨床表現及治療

·潛伏期多在24~48h

·驟然起病,臨床上以食慾減退、噁心、頻繁的嘔吐、胃蠕動減弱、排空延長、胃脹、腹脹、腹鳴、腹部痛及腹瀉。

·可伴有頭痛、寒顫、肌痛、咽痛等症狀,間有呼吸道症狀和體徵。

·症狀一般持續1~3天,整個病程維持在5天內。

·患者發熱比例不一致,一型不發熱,腹瀉次數頻繁;另一型發熱,腹瀉次數少,甚至無腹瀉症狀。大便無粘液膿血,便檢白細胞陰性。

·原發感染患者的嘔吐症狀明顯多於續發感染者。有些病人僅表現出嘔吐症狀, 故在臨床曾有冬季嘔吐病診斷。

·引起脫水、酸中毒是致死的重要原因,但少見。

·Nakamura等報導,在日本爆發的1次644例成人諾若病毒胃腸炎中,有15人出現眼睛不適,應予注意。

·輕症呈自限性,不需住院。

·對兒童及病情較重者,主要為糾正失水和酸中毒等對症治療,不需用抗菌素,預後較好。

·散發的諾若病毒胃腸炎,因多為成人發病,由於症狀較輕,一般不需住院治療,常和其他非細菌性胃腸炎一樣門診對症處理即可。

6.諾若病毒的預防和控制

·切斷糞-口途徑和徹底清除污染環境

·諾若病毒流行大多源於某種食物或水的污染,再因人傳人而發展,故預防措施需全面著手。在流行區避免進食生冷食物,注意飲水衛生。

·應特別關注牡蠣、蛤等貝類水生物。這類生物依賴濾食水中浮游物生長,從而可將諾若病毒大量濃集在體內,且用消滅大腸桿菌的方法不能淨化。

·限制向海水排污,防止養殖水體污染。

·水型爆發相對少見,但已經涉及市政供水網、井水、溪水、湖水、游泳池水和市售商品冰

·一旦評估確認飲用或娛樂水體受污染,採用高濃度氯(10ppm) 消毒30min 以上,一定條件下臭氧也可以迅速有效地降低飲用水中諾若病毒的數量。

·隔離病人很重要

·頻繁用肥皂洗手也是有效措施,先用肥皂水浸泡,至少要持續10s,再用流水沖洗。

·疫苗研製已取得重大進展。用重組桿狀病毒表達的諾若顆粒作為疫苗,免疫小鼠和志願者,均產生血清抗體IgG,在糞便中能檢測到IgA。

·套用轉基因植物(菸葉、西紅柿或馬鈴薯)表達諾若病毒殼體蛋白,志願者食用可食部分後,也能檢測出針對NoV的IgG和sIgA,提示這種轉基因植物可作為口服疫苗的候選物。

7.諾若病毒的檢驗

·直徑26~35nm的小圓結構病毒,無包膜;

·不能在細胞或組織中培養,也不能使動物致病;

·Cscl密度梯度的浮力密度為1.36~1.41g/cm3;

·呈20 面體對稱的圓形顆粒,表面有32 個杯狀凹陷,內病毒顆粒含單一結構蛋白,分子量59kD;

·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長度約為7.5kb;

·對熱、乙醚和酸穩定,室溫、pH 2~7環境下3h、20%乙醚、4℃處理18h、60℃孵育30min仍有感染性。

ORF1的RNA多聚酶區相對保守

樣品的採集和運輸

·糞便標本應在發病首日採集,至多不能超過發病急性期(48~72h),此時為稀、軟便,病毒排出量最多。

·一次流行,至少採集10例患者糞便,每份標本量約10~50ml。

·病人嘔吐物是糞便標本的最佳補充,有助於病原的診斷。

·標本置4℃可存放2~3周,運輸也要低溫條件

培養

·不能在細胞培養中生長,也不使動物致病;

·至今只能利用志願感染者的糞便和血清作為檢測試劑。

食品中病毒RNA提取

鑑定

·電鏡

·CIEF—WCID(毛細管等電聚焦—全株成像)

·免疫電鏡法(IEM):10~10/ml

·酶鏈免疫法(ELISA):104~106/ml

·放免(RIA)和生物素-親和素法

·雜交技術和RT-PCR:10個/ml

·實時定量RT-PCR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