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垓鎮

杭垓鎮

杭垓鎮位於安吉縣的西部,東鄰孝豐鎮,南接報福鎮,西北與安徽省的廣德、寧國交界。全鎮轄區面積266.56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340個村民小組,2004年年末總人口35026人,是安吉縣轄區面積第二、人口第四的大鎮。社會建設及工業經濟發展較快,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15億元。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杭垓鎮文藝表演場景 杭垓鎮文藝表演場景

杭垓鎮04年是杭垓鎮區域調整後的第一年,是確保平穩過渡,謀求新思路的一年,是在困境中求發展的一年。在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鎮人大的監督下,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統籌發展、維護穩定”這一主題,遵循“集聚、開放、統籌、開發”八字方針,團結一致、攻堅克難、艱苦創業,經濟和社會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15億元,全年協定外資600.1萬美元,實到外資95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4元,比上年增長12%。 杭垓鎮位於安吉縣西部苕溪上游,距縣城遞鋪38公里,東與孝豐鎮交界,南接報福鎮、章村鎮,西與安徽省寧國市毗連,北與安徽省廣德縣為鄰,省道鹿唐線穿境而過,至唐舍關止,與安徽寧國市相連。

歷史沿革

杭垓鎮素為安吉、孝豐、寧國、廣德之間的重要通道,相傳古代就有驛站設於此地。五代吳越錢氏建的淨慧寺,曾名杭垓禪寺,村遂以寺得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於此附近設天目杭垓巡檢司。明清時,屬太平鄉,由於商業、手工業的逐步發展,到清道光年間(1821~1850)已通稱杭核鎮(現存碑刻為記)。民國初年,各業興旺,形成一個鄉村集鎮,民國7年(1918)更鄉為區,屬通德區,成為孝豐縣五大鄉村集鎮之一。1950年,建杭垓鄉,1958年成立永太公社杭垓管理區,1961年改為永太公社至80年代初,1984年改為杭垓鄉,1994年12月改為杭垓鎮。

淨慧禪寺-簡介 淨慧禪寺位於安吉杭垓鎮,與安徽省寧國,廣德毗鄰,佛教歷史悠久。五代時的吳越王錢謬篤信佛教大興建寺。於石晉開運三年(945)賜建禪定寺於安吉之金石鄉(即今杭垓鎮).當地信眾習慣用杭垓稱寺名。故禪定寺又被稱為杭垓寺。宋平治二年,寺改淨慧寺之名。取意清淨生慧之義。明弘治六年,寺額則進一步改為普及淨慧寺。明萬曆間大學士朱國楨過杭垓寺欣然留下碑記。清康熙壬子年,由鄉紳黃應召潘一茂等護法檀越發起重修,由主持照慧主持修復,寺產眾多,規模宏大。此地曾一度成為太平軍之中轉地,寺宇毀滅,佛像傾倒,法日不懸。鹹豐後又重建。至文革時被破壞殆 盡。叢林古剎,消聲滅跡,寺址荒蕪,片瓦無存。雖寺之不存,但杭垓之名流芳百世,淨慧之額召示千古。 今杭垓鎮政府信徒感時節之沒落,嘆佛法之不興。於2004年6月縣人民政府落實黨的宗教信仰政策下文批覆杭垓淨慧禪寺開放,興建於本寺信徒踴躍歡喜。集幾寺之遺蹟,匯數處之古物共成淨慧之宏開,法席之不墜,誠望諸方護持,緇素擁戴,使古鎮之佛法重興與新世之舊址。

經濟狀況

工業經濟實現新跨越

2004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1億元,銷售收入10.8億元,工業增加值2.8億元,實現利稅0.9億元。04年開發利用土地48畝,投入建設資金1500萬元,其中基礎設施資金32萬元,入園企業已達15家。技改投入保持快速增長。全鎮04年技改投入6670萬元,同比增長48.78%,其中設備投入2400萬元,同比增長37.5%;新發展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培養利稅超千萬企業1家,完成新產品開發6個,新增自營外貿出口企業1家,通過ISO質量體系認證1家,松森、壽豐等公司各引進新生產線一條。開放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全年協定外資600.1萬美元,完成縣任務數的171%,實到外資95萬美元,同比增長644%;實到內資4300萬元,完成縣任務數的122.86%,自營出口911萬美元,同比增長97.5%。工業經濟向著生產精品化、企業規模化、市場多元化方向不斷前進。 2012年全鎮實現財政總收入1900萬元,同比增長1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320元,同比增長18%。

效益農業實現新突破

200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到 1.15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4元,同比增長12%。堅持政策扶持和技術服務並舉,出台優惠政策,強化技術服務,鼓勵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2004年全鎮種植經濟作物5500畝,新增白茶麵積300畝,吊瓜200畝,中藥材350畝;全鎮養禽專業戶達到30餘戶,家禽存欄2.7萬羽,山羊4000多頭,肉牛100多頭,嶺西村特種動物梅花鹿養殖已發展到40多頭,杭河、唐舍等地土雞散養初具規模,2004年達14000多羽。積極實施種子種苗工程,試驗推廣板栗套種補綠工程,引進香榧、薄殼山核桃等優良品種;舉辦各類培訓班18期,新發展效益農業種養示範戶35戶;成功申報了安吉縣桐坑誠信筍乾合作社、安吉縣杭垓鎮嶺西村竹筍專業合作社、興農茶葉專業合作社三個專業合作社,並通過了檢查驗收。

第三產業實現新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04年完成三產增加值1500萬元,比2003年同期增長12%,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500人。上海發聯超市的引進,使商貿業又得到了新的發展;淨慧禪寺的啟動建設、上海思力傑公司在文岱的素質拓展基地的投資開發、南車懸瀑景區開發項目的簽約,使旅遊業邁出了新步;6號路兩側商住樓建設的逐步推進,為今後第三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社會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

城鎮化建設

以新的視野、新的要求、新的形式謀劃城鎮發展藍圖,2004年全鎮共投入3200萬元,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一是高起點規劃。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委託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學院,完成了杭垓鎮城鎮總體規劃的修編,委託浙江旅遊職業學院、浙江大學、上海康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分別編制完成了黃浦源—西溪塢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和生態鎮及繅舍、桐杭、唐舍、高村四個生態村規劃,並通過了論證;著手開展了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和繅舍、唐舍、高村三個全面小康示範村的規劃編制工作。二是高標準建設。完成了11省道建設97戶農戶房屋拆遷和6家企業搬遷及其他前期準備工作;保質保量完成了梅和公路路基工程和松坑葉坑塢公路、吳村文官塢砂改油工程等12.8公里的康莊工程建設;投入588萬元新修林道162條,168公里;投入60萬元新建杭垓敬老院,積極引進社會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全鎮已投入1400多萬元用於啟動永和中心國小教學樓、通校公路、大橋工程,杭垓中學學校封閉工程,中心國小食堂建設工程;加大了村莊環境建設力度,2003年共啟動了25個建設點,已有21個點通過驗收,新增受益人口率15 %,超額完成縣府下達的任務;投入45萬元完成了繅舍村飲用水工程。三是高效益管理。按照“經營城鎮”的理念,成功實施了6號路兩側商住樓開發市場運作,轉讓商住樓土地28間,占地面積1677平方米,共得土地轉讓金176萬元;城建監察中隊及環衛所,出台管理制度,落實工作措施,規範辦公程式,城鎮面貌日益改變。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2004年投資50萬元完成了桐杭大塢水庫的千庫保全工程;投資143萬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62處;投資46萬元修復6·25洪災水毀工程;完成了唐舍村的2000畝毛竹現代科技園區建設;完成了1700餘畝土地整理和230畝宅基地整理工程建設並通過省、市、縣三級驗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社會事業

在完成行政區域調整後,按照“平穩過渡、謀求出路、有所發展”的工作方針,杭垓鎮堅持求穩定促發展,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加大對制約杭垓經濟薄弱環節的攻堅力度,順利完成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積極做好平穩過渡工作。堅強政府集體資產的盤底和清理,千方百計籌措了800萬元資金對原三鄉鎮及27個行政村的各類歷史遺留債務和補助款進行了及時兌現,凡涉及農民個人利益的欠款確保全面兌付。同時對農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財務管理等共30 餘項政策進行了統一和完,增強了幹部民眾的凝聚力,使政府工作實行了制度化,規範化管理。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加大對20萬生態公益林的保護,進行了林業政策法規培訓,分發《生態保護手冊》200餘份;2004年共完成綠化造林1232畝,其中國債造林580畝,退耕還林387畝,繅舍村完成了200畝板栗林套種補綠;成立消防應急小分隊,購置了消防車;成立了河道管理站,加強巡查,制止一系列影響河道的作業,並規範了河道作業。

文化教育

積極穩妥地實施教育布局調整,完成了杭垓中學四校合併工作,同時強化質量意識,狠抓教學質量,2003學年重點高中上線率位居全縣第一,2004年杭垓中學被評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範學校。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各類民眾文化蓬勃興起。

衛生事業

逐步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決策”的計生工作管理機制,計畫生育符合率達98.8%。衛生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制定中醫事業發展規劃,農民大病統籌參保率在82%以上,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成效顯著。

文化

安吉杭垓梅花節

2014年,安吉縣不斷創新“美麗鄉村嘉年華”活動形式打造安吉節慶活動品牌,打響竹文化、昌碩文化、白茶文化、生態文化、年文化等特色旅遊品牌,圍繞四條旅遊精品帶,策劃“一帶一特色”、“一季一主題”,全年活動不斷、精彩紛呈,始終保持宣傳亮點和活躍度。杭垓鎮將著力打造“世外桃源”式的養生休閒度假區,最佳化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休閒旅遊業,3月7日“靜心小鎮 天賦杭垓”—2014中國美麗鄉村嘉年華開幕式暨安吉杭垓首屆梅花文化節隆重開幕。

杭垓鎮 杭垓鎮

經濟建設

杭垓鎮 杭垓鎮

紮實做好土地二輪延包工作;加大了貧困村脫貧工作力度,增強了貧困村造血功能。國防教育得到加強、超額完成了徵兵任務。民兵預備役工作有效開展,民兵在防汛抗台、森林防火工作中表現突出。切實關愛弱勢群體,積極實施安居工程,開展殘疾人工作示範村活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不斷提高。供銷公司充分發揮優勢,引進了杭垓第一家超市,並建立了桐杭、嶺西二個農村綜合服務社,進一步便利了民眾。國土、金融、供電、電信、郵政、廣電等部門,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老年協會等群團組織大力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致力於經濟建設,在該鎮的三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大事記

1984年,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以來共營造杉木用材林34000多畝,全面消滅荒山。

1984年起,開發毛竹兩用山,興辦筍廠,春筍加工製品遠銷日本。

1987年,投資10餘萬元建集鎮農貿市場。

1988年,安裝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解決山區農民看電視難問題,1994年建鎮有線電視站,1998年底與縣有線電視台聯網。

1994年12月,撤鄉建鎮;鎮成校獲全國農村成人教育先進單位,鎮黨校被評為省級農村先進基層黨校。

1995年,鎮計生協會獲全國計畫生育協會先進集體。

1996年,完成鎮集鎮規劃,城鎮建設步入新的軌道,集鎮面積煥然一新。

1998年2月,被中共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小康鄉鎮稱號。

標準地名

行政村 自然村 序號

杭垓村 上梅村、杭嶺、白毛塢、楊柳塢口、橫山腳、喇叭口、螞蟻塢、下梅村、 1

余家沖、寺塢坑、杭垓、黃金壩、吳山沖、吳山

松坑村 葉坑塢、考坑口、台頭、石口、上松坑、松坑塢、下松坑、諸安嶺 2

桐杭村 黃泥坦、借糧村、下桐杭、蔣家塢、朱塢里、土地廟、中桐杭、黃塢、 3

大車角嶺、廟塢里、佛地塢、上桐杭、長角坑、西塢口

唐舍村 坑塢里、樂嶺、嶺腳、橋頭、上村、石柱、唐舍 4

尚梅村 排塢口、杜坑塢、尚梅、下梅、葉家塢、前頭沖、梅泥塢、曹家邊、 5

姚家、羅竹塢、上塢園、後塢里、施家、冷坑、元堂、西坑口

新上塘村 後沖、龍口、上大台、上莊、西沖、下大台、周村橋、李家塢、塘河村、 6

徐思塢、土溝、高埂、杭嶺沖、九畝弄、九畝龍、大冷水塢、楊家塢、

楊棚塢、小冷水塢、水家塢、西河口、管塘塢

繅舍村 向家沖、老紙廠、天加山、百步石、豪溝塢、杭坑口、白石塢、窯崗上、 7

毛田塢、繅舍、梨子山、上村、杭坑、虎嶺腳、黃紙碓

大坑村 陳村、方村、猴村、塔里山、桃花山、獅子塢、張家沖、南坑、茶山 8

七管村 東塢、小嶺、七管、塘家邊、小嶺西、南台、老店、龐村 9

和村村 翻山、李家、陸家山、寨岳、大塢里、蘭家裡、六畝沖、水竹塢、下橫頭、 10

野樂、長坑、董家頭、茅棚里、李家邊、宋家台、小溪口、中潭、和村、

黃枯竹園、楓樹墩、太平寺

磻溪村 銀場、下興旺、中興旺、上興旺、祠山廟、北車坑、周家山、磻溪、高路山 11

、太平橋、張家塢、橋頭、石壁、遠溪塢、峴頭塢、溪磻寺、西坑塢、石灣里

、桃塢坑

文岱村 孝豐埡子、文岱、雙廟、平安橋 12

桐坑村 劉家、許家沖、大橋頭、王家山、石頭人、佛嶺、李村、桐坑、稻沙里、 13

孫家邊

嶺西村 寶嶺、涼亭嶺、嶺西、大嶺、下灣 14

杭河村 羅楊村、石關口裡、風步沖、草屋坑、大沖、杭河、上莊塢、蘆塢里、長嶺崗 15

高村村 菖蒲村、高村、金家邊、沿坑、顧村、天錦堂 16

姚村村 從村、岩壁、北車村、南車塢、姚村、俞家 17

吳村村 董舍、周家邊、考坑、郎儒、陰山塢、文官塢、橫山 1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