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碑

杜預碑,起源於西晉時期,記載於《晉書?羊祜傳》之中。

山清水秀的萬山不僅是無數文人學士鍾情之山;不僅是神女皇帝(劉秀劉備)神往之山;而且還有很多武士將軍也心馳萬山。晉朝鎮南大將軍、荊襄大都督杜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杜預何許人也?據《晉書?羊祜傳》載,西晉泰始5年(公元269年),鎮南大將軍羊祜(都督荊州軍政事務,出鎮襄陽),胸懷統一江南孫吳政權壯志未酬,竟暴病臥床,臨死前向前來看望他的晉朝開國皇帝武帝司馬炎“死諫”,舉薦右將軍杜預接替他的職務。羊祜死後,武帝司馬炎即揮淚頓拜杜預接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襄軍政事務。杜預按任後,不負前任羊祜力薦和武帝司馬炎信任,督軍團練,政績卓著,僅用兩年時間即於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會諸將代吳,滅之”(《通鑑》語),實現了“三分歸一統”的千古大業。這在《三國演義》最後一回第120回中,羅貫中以“薦杜預老將(指羊祜)獻計策,降孫皓三分歸一統”全章節記述了這一中國歷史上壯懷激烈的歷史史實。西晉時襄陽百姓曾在峴山建有一“杜預祠”,以示紀念。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西晉開國元勛、功蓋華夏的一代名將杜預,對萬山也獨具衷情,經常率眾登臨萬山,春遊觀山水,飲酒賦詩篇,最後竟痴迷到懷著對萬山的無限敬畏,在萬山東麓江邊立了一塊“杜預碑”。應當給大家介紹的是,這塊碑不是一般的墓碑、記事碑,而是一塊對萬山歌頌詠贊的文化碑。據史料載,杜預在這塊碑上,借山喻人,借水喻世,縱情抒發了他對文學、思想、哲學的感悟,即情揮灑了他對人生、宇宙、山水的感嘆,表達人生有盡,而山水宇宙無窮,江山輪迴,倉海桑田,高山為谷,海底為山,立碑警曉後代,務求超凡脫俗,敬為山水。其胸懷是何等的浩瀚、寬廣、大氣。後人評價他的這塊碑比蘇軾的《赤壁賦》意義還大,更有價值。因為蘇軾的《赤壁賦》僅僅是紀述了曹、吳赤壁之戰的史實,而杜預碑則表達的是對宇宙、自然、人生、包括對文學、思想、哲學的看法,在中國古代文化圈裡極為著名。但遺憾的是史料上對這塊杜預碑的碑文無完整記載,且在數百年後圯塌於萬山潭東側不遠處的漢水中。據《南雍州記》(公元389年東晉武帝始至公元554年梁元帝止的165年間,襄陽僑置雍州)記載,每逢天氣晴朗的日子,漁夫樵子常能看到萬山潭底的杜碑。唐代詩人杜甫在《回棹詩》中說:“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他以和杜預為同宗的口吻,說杜預碑圯於江底不是杜氏之過,亦讚揚了王粲井依然保存在萬山之巔。宋代詩人曾鞏在《萬山》詩中也說:“解佩蓋已幽,沉碑終自伐”,一方面以神女“解佩授珠”的浪漫神話讚揚了萬山的古老悠久和美麗,同時對杜碑隨著山體圯塌自沉江底表示了無限惋惜。明代詩人曹璘在《春日登萬山懷古》詩中也說:“湘妃解佩名空在,杜預沉碑績已闌,”肯定了杜預碑沉於萬山北麓江底的事實。我想,假如清理漢江古河道,打撈出杜預碑,將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我們襄樊也將在中華大地上更為出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