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莖山[中藥]

杜莖山[中藥]
杜莖山[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杜莖山,中藥名。為紫金牛科植物杜莖山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的根或莖葉。分布於西南及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祛風邪,解疫毒,消腫脹之功效。常用於熱性傳染病,寒熱發歇不定,身疼,煩躁,口渴,水腫,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基本信息

別名

土恆山、踏天橋、水麻葉、山茄子、胡椒樹、金砂根、白茅茶、白花茶、野胡椒、山桂花、水光鍾

入藥部位

根或莖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心、肝、脾、腎經。

功效

祛風邪,解疫毒,消腫脹。

主治

熱性傳染病,寒熱發歇不定,身疼,煩躁,口渴,水腫,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水腫:杜莖山根30g,泡桐根24g,通草9g。水煎,取煎液加豆腐一塊同煮服。(《湖南藥物志》)

2、治黃腫,腹水:杜莖山根、地茄子根、野黃麥菜、燈籠草各30g。水煎服,以綠殼鴨蛋為引。(江西《草藥手冊》)

3、止血,消腫痛:杜莖山莖葉,搗爛敷。(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灌木,直立,有時外傾或攀援,高1-3 (-5) 米;小枝無毛,具細條紋,疏生皮孔。葉片革質,有時較薄,橢圓形至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急尖或鈍,有時尾狀漸尖,基部楔形、鈍或圓形,一般長約10厘米,寬約3厘米,也有長5-15厘米,寬2-5厘米,幾全緣或中部以上具疏鋸齒,或除基部外均具疏細齒,兩面無毛,葉面中、側脈及細脈微隆起,背面中脈明顯,隆起,側脈5-8對,不甚明顯,尾端直達齒尖;葉柄長5-13毫米,無毛。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單1或2-3個腋生,長1-3 (-4) 厘米,僅近基部具少數分枝,無毛;苞片卵形,長不到1毫米;花梗長2-3毫米,無毛或被極疏的微柔毛;小苞片廣卵形或腎形,緊貼花萼基部,無毛,具疏細緣毛或腺點;花萼長約2毫米,萼片長約1毫米,卵形至近半圓形,頂端鈍或圓形,具明顯的脈狀腺條紋,無毛,具細緣毛;花冠白色,長鐘形,管長3.5-4毫米,具明顯的脈狀腺條紋,裂片長為管的1/3或更短,卵形或腎形,頂端鈍或圓形,邊緣略具細齒;雄蕊著生於花冠管中部略上,內藏;花絲與花葯等長,花葯卵形,背部具腺點;柱頭分裂。果球形,直徑4-5毫米,有時達6毫米,肉質,具脈狀腺條紋,宿存萼包果頂端,常冠宿存花柱。花期1-3月,果期10月或5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000m的山坡或石灰山灌叢或疏林下。分布於西南及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

莖類圓柱形,長短不一,表面黃褐色,具細條紋及疏生的皮孔。葉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倒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5cm,寬2-5cm,先端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中部以上有疏齒。氣微,味苦。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主溫瘴寒熱,發歇不定,煩渴,頭疼,心躁。取其葉搗爛,以新酒浸,絞汁服之,吐出惡涎甚效。”

2、《湖南藥物志》:“祛風寒,消腫脹。治腰痛,感冒頭痛,眼目暈眩。”

3、《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利尿,止血消腫。根:治頭痛,腰痛,水腫,腹水;葉:外用治創傷出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