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貞義姑

杜氏貞義姑

貞義姑九歲喪父,隨孀母撫養弟弟。立志終生不嫁事母扶家。艱難門戶,族裡多有侵凌之者。貞義姑益勵志捍禦。而後弟弟早逝,偕弟媳復撫養其侄兒。夫以女子不字曰貞,侍母終養曰孝,撫弟侄成人曰義,即貞義姑之稱。翰林院中憲大夫,為朝御史。(載於晉江懸志十一。人物五。仕跡卅一)。歷代科第世家,稱曰"城南譜系無雙,郡北簪纓第一"。此即貞義姑之光榮史跡。

簡介

聖旨旌表牌坊聖旨旌表牌坊
貞義姑九歲喪父,隨孀母撫養弟弟。立志終生不嫁事母扶家。艱難門戶,族裡多有侵凌之者。貞義姑益勵志捍禦。而後弟弟早逝,偕弟媳復撫養其侄兒。
夫以女子不字曰貞,侍母終養曰孝,撫弟侄成人曰義,即貞義姑之稱。

生平

貞義姑不字守貞,痛靈椿之早萎,忍慈竹之孤生,事霜母而一身盡瘁,撫弟侄而兩代單恂,刻勵冰霜,心如井水,艱難門戶,桂可天擎,71年集蓼茹荼,親見六枝蕃衍,百千載鴻基駿業,全憑雙手支撐,當明時志乘流芳,縉紳欽仰,其剛烈義舉不讓鬚眉。
明萬曆年間,五世孫杜應楚,為姑建立專祠於家鄉鳳棲,以祀春秋,清道光年間(1834年),杜中士,把貞義姑的事跡向皇帝和滿朝文武述說,情動朝野,遂得皇帝下旨旌表:御批樹坊立傳,建祠造廟。
道光甲午年十二月(公曆1834年)杜中士 奉旨為姑建立義坊"旌表貞孝"。明清朝中仕紳,為姑詩歌讚揚不絕,並先後為明,清兩朝官方的《閩南志》及《泉州府志》記載。

貞義姑陵園

以忠孝文化為主題的人文景觀園區——鳳棲貞義杜姑陵園,建於新民村域內,集拜祀、觀光、休閒於一體。是鳳棲杜氏後裔尋根謁祖的平台。弘揚孝義,讓傳統美德一代代的繁衍下去。

貞義姑陵園貞義姑陵園

生平

明朝永樂年間,貞義姑的祖父有兩妻子,分舊房新房。祖父過世後,所留良田好宅,被舊房長兄杜光宗占去,貞義姑父親杜紹宗系新房所處,因輩份居幼,自少受欺,只留山邊脊地餬口,生活十分艱苦。
杜紹宗娶妻佘氏,連生二女長女名無傳,次女名杜晦,就是貞義姑。姑四歲時,杜母佘氏產下一子杜華。公元1454年,姑年方九歲,弟華僅五歲,其父積勞成疾,與世長辭,享年僅三十九歲。杜母佘氏,以一弱婦,孤立撫養三幼童,生活困苦,且常受鄉人侵凌。不時對貞義祖姑泣訴,哀嘆她為何不是男兒,便可免受這伶仃之苦。貞義姑心痛如刺,暗立心志。
公元1457年,貞義祖姑十二歲,其弟八歲,這時其長姐約十六歲,父親生前,早將她許配人家,因此,就在這一年間,長姐出嫁。不久有人上門來為貞義姑說親,母親有意答應。但貞義祖姑卻流淚表示,當年母親的泣語,她銘記在心。自己雖非男兒身,卻能有男兒作為,因此自願終身不嫁,奉養老母撫育幼弟。
母女兩人艱苦持家,含辛茹苦,督促杜華向學。終把杜華教養成人,娶妻王氏產下一子杜旵。轉眼數年正當壯年的杜華竟然早逝,年僅三十五歲。留下一子四女,獨子杜旵才九歲。這是杜家連續兩代再度出現獨子單傳的局面。貞義姑又毅然的第二次負起重任,偕弟媳王氏撫養侄兒。貞義姑對親侄兒的教育更是用盡心思,每天親自送她上私塾讀書,晚上挑燈督促功課。排除萬難勵志教誨將侄兒培養成才。
杜旵成人後娶妻生子,一連生了六個兒子兩個女兒分為六房,傳衍嗣裔,使得一向人丁稀薄的新房,開枝散葉,家聲大振,一直傳衍到世界各個角落。此即為:貞義姑守貞全孝,兩世豎孤,成就六枝蕃衍,詩書啟後。
公元1515年歲次乙亥,時為正德十年七月初一日,貞義姑無疾而終,享年七十一歲,據記載,當時侄孫宗族鄉人,均感悲慟哭聲聞數十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