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楝

杜楝

杜楝楝科、杜楝屬植物,分布於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廣東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等地。可做中藥,用於急、慢性痢疾、泄瀉,用於咽喉腫痛等,內外傷出血者。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杜楝TurraeapubescensHellen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3(3)卷||楝科MELIACEAE||杜楝屬TurraeaLinn.||杜楝TurraeapubescensHellen
1.杜楝(植物分類學報)圖版12:1-3
TurraeapubescensHelleninVet.Acad.NyaHandl.4:308.1788;DC.Prodr.1:620.1824;ForbesetHemsl.inJourn.Linn.Soc.Bot.23:113.1886;C.DC.Monogr.Phan.1:446.1878;Pellrgr.inLecomte,Fl.Gen.Indo-Chine1:735.1911;Merr.inLingn.Sci.Journ.5:103.1927;侯寬昭、陳德昭,植物分類學報4:4.1955;BackeretBakh.Fl.Java2:119.1965;海南植物志3:60,圖564.1974;廣東植物志2:283,圖180.1991.

植物形態

杜楝杜楝
杜楝,灌木,高2-3米;幼枝被黃色柔毛,後變無毛,褐色,有縱條紋。葉片橢圓形或卵形,有時倒卵形,長5-10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通常楔形或有時近圓形,兩面均被疏柔毛,幼時尤甚,側脈每邊8-10條,背面略凸起,全緣,有時有不明顯的疏鈍齒或淺波狀;葉柄通常長5-10毫米,被黃色柔毛。總狀花序腋生,呈傘房花序狀,總花梗極短,有花4-5朵,被絨毛;小苞片披針形,被短絨毛;花梗長約1.2厘米;花萼短,鍾狀,外面被絨毛,長2-3毫米,頂端5齒裂,裂齒三角形;花瓣5,白色,線狀匙形,長3-4.5厘米,寬5-6厘米,頂端急尖;花葯10,著生於雄蕊管的裂齒之下,雄蕊管長而狹窄,上部略膨大,4-5裂,裂片比花葯長1-2倍,通常復2深裂,無毛;花盤高約1毫米,包圍子房的基部,無毛;子房短,5室,花柱長,伸出於雄蕊管外,柱頭瓶狀。蒴果球形,直徑1-1.5厘米,有種子5顆;種子長橢圓形,通常彎曲如新月狀,長7毫米,寬3毫米。花期4-7月,果期8-11月。

藥品介紹

【藥 名】:杜楝
【來 源】:為遠志科杜楝的枝葉。
【功 效】:燥濕解毒、清熱消炎、收斂止血。
【主 治】:用於急、慢性痢疾、泄瀉,用於咽喉腫痛等,內外傷出血者。
【性味歸經】:苦澀,寒。入、胃、大腸六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克。外用:適量。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
【拉丁名】:Furraeapubescens Hellen.
【考 證】:始載於《海南植物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