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桑

杜桑

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法語: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1743年-1803年4月7日),簡稱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Louverture)),海地歷史中最偉大的人物,海地革命領導者之一。另還有法國畫家杜桑,

杜桑將軍畫像杜桑將軍畫像
【1】
杜桑(1749~1803)原是奴隸出身的種植場馬車夫,與一般奴隸一樣,他從小就受到法國殖民者奴隸主的欺凌。杜桑對於這一切早已暗下決心,誓把法國殖民者和奴隸主殺掉,爭取黑人的自由。所以後來他刻苦學習了法文,還經常閱讀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家的著作,接受了新的思想。
參加起義以後,杜桑以嚴明的紀律統率部隊,所到之處,敵人望風而逃。他率領的部隊發展壯大,很快成為起義軍的主力,他本人也成了海地奴隸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1793年,法國因國內混亂,只派出了6000人的軍隊去鎮壓起義,被起義軍徹底摧毀。西班牙英國看到有機可乘,又先後派兵入侵海地,去鎮壓方興未艾的起義烽火。但杜桑領導起義軍英勇奮戰,終於相繼趕走了英國、西班牙侵略軍,把他們趕入大海,英、西軍隊狼狽逃竄。同時,杜桑又平定了黑白混血種人上層集團的叛亂活動,最終統一了整個海地島,並建立了革命政權。
1801年6月,海地召開了制憲會議,制定了憲法。憲法明確規定廢除奴隸制度,所有海地人不分人種、膚色一律平等,都享受自由的公民權。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貿易自由。海地宣布獨立。在這次會議上,杜桑被選為終身總統,同時亦被尊稱為“盧維杜爾(替大家打開道路的人)”。拿破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訊息的。他立刻召見他的妹夫黎克勒,命令他遠征海地。
1801年12月,黎克勒率領54艘戰艦、3萬名士兵,開始了企圖恢復法國殖民統治的遠征。
杜桑領導起義軍堅決保衛自由海地。他對戰士們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我們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法國人又回來了,他們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我們寧可戰死也不決不能答應他們!讓我們共同奮鬥吧!我們要讓法軍餓死、渴死、累死,讓海地變成這些強盜的活的地獄!努力吧,自由屬於我們!”
當3萬法軍來到海地的時候,起義軍就在他們要登入的地方點起火來,燒毀那裡的一切,法軍所到之處,一片灰燼,只有滿地塵土、滿眼濃煙似乎在怒視著這些遠道而來的不速之客。
法軍找不到吃的,飢餓難忍。他們甚至找不到喝的,因為水中已被起義軍下入了毒藥。法軍的戰鬥力大大削減,黎克勒大傷腦筋。此外,起義軍利用有利地形,四處出擊,法軍不時有人陣亡,法軍狼狽不堪,到處挨打。經過十餘年的苦戰,杜桑·盧維杜爾也被敵人欺騙,在前去談判時被俘,1802年6月,杜桑被押送至法國,於1803年4月死在了異國他鄉的監獄裡。被俘前,他留給義軍的最後一句話是:
“我此行必定凶多吉少,若法國侵略者背信棄義加害於我,請大家不要悲傷,要用更加堅強的鐵拳,以更加沉重的打擊徹底擊潰敵人。”
杜桑之死,使海地人民更加清醒地認清了殖民主義者醜惡、兇殘、卑鄙無恥的本質,也更激起了海地人民對殖民統治者的仇恨。他們決心繼續完成杜桑未完的事業,為爭取海地人民的獨立、自由、幸福而勇敢地戰鬥!
不久,海地的革命烈火又熊熊燃燒起來,革命者在克里斯托夫和德薩利納領導下,繼續抗擊法國殖民者。
在海地人民的英勇反抗下,法軍行動艱難,再加上海地蔓延黃熱病,侵略軍損失慘重,傷亡達3萬餘人。1802年11月,黎克勒也死於黃熱病,法國侵略軍陷於絕境。1803年10月,法軍終於投降。法國遠征艦隊載著僅餘的8000老弱殘兵返回法國。回國途中,所有人員又被英國海軍俘虜,於是,黎克勒率領的龐大的遠征軍最終遭到全軍覆沒的可恥結局。
1804年,海地正式宣布獨立,並恢復了印第安人的傳統名稱——“海地”,其意為“多山的地方”。
海地革命是拉美國家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黑人革命;杜桑·盧維杜爾作為領導人,揭開了整個拉丁美洲黑人革命的序幕,為拉美人民推翻殖民統治、建立自由國家樹立了榜樣,成為與聖馬丁玻利瓦爾齊名的拉丁美洲民族英雄
【2】
杜桑(1887~1968)
Duchamp,Marcel
法國畫家。1887年7月28日生於布蘭維爾,1968年10月2日卒於訥伊。是美國達達主義社團的組織者,又是國際達達主義的領袖和超現實主義的支持者和鼓動者。他從虛無主義出發 ,崇尚“反藝術”觀念 。青年時期作畫就放棄畫筆,採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梳子、鏟子、腳踏車輪胎、球等加以組合,構思成具有美學價值的作品。代表作《泉》(一件小便器標上《泉》的名稱)、《帶鬍鬚的蒙娜麗莎》(在印刷品《蒙娜麗莎》上用鉛筆塗上鬍鬚)、《新娘的衣服被單身漢們剝得精光》等,表明了他憤世疾俗和向傳統藝術挑戰的態度。
作品:《腳踏車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