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運動員]

李燕[運動員]

在東營,李燕是位家喻戶曉的名人:中國第一位腳踏車世界盃女子記分賽總冠軍,中國第一位亞運會腳踏車金牌得主,東營市第一位奧運選手,山東省十運會唯一的腳踏車冠軍。這位勇於改寫歷史、用行動捍衛中國腳踏車王國地位的名將,正在用自己的汗水挑戰著另一個“神話”——成為山東省第一個衛冕全運會腳踏車冠軍的人。1994年,16歲的李燕離開東營市體校來到山東省競技體育學校,由一名田徑運動員改練腳踏車項目。在李燕所經歷的眾多比賽中,2006年多哈亞運會的那場決賽是她最難以忘懷的。

基本信息

簡介

李燕[運動員]李燕
李燕[運動員]李燕[運動員]

李燕從第四圈開始跟隨美國選手薩拉脫離大部隊,可惜在後三輪中李燕沒能得到積分,而薩拉在最後一輪衝刺排名第三獲得2分積分。最後李燕以總積分28分的成績獲得亞軍,薩拉驚險奪冠。在女子爭先賽中,中國選手郭爽表現也很搶眼。她在半決賽中惜敗給世排名第一的白俄羅斯選手秋林斯卡婭,但在三、四名爭奪中戰勝了立陶宛的克魯佩卡特,拿到銅牌。由於中國的傳統優勢項目女子500米計時賽在下屆奧運會上被叫停,中國隊的備戰重點放在了女子20公里積分賽和爭先賽上。兩名選手的表現,讓人們看到了不小的希望。她是一個勇於改寫歷史的人,多哈亞運會冠軍、世界錦標賽冠軍,在她的眼裡獎牌是一個優秀運動員的代名詞,她用行動捍衛中國腳踏車王國的地位,李燕,一個敢於向神話挑戰的人。有人將中國比作是腳踏車王國,然而,在幾年前國際腳踏車賽場上卻沒有國人的身影。她,來自中國農村,在她的眼裡獎牌是一個優秀運動員的代名詞。她是一個勇於改寫歷史的人,多哈亞運會冠軍、世界錦標賽冠軍,她用行動捍衛中國腳踏車王國的地位,她用青春和汗水創造著一個個奇蹟,她就是李燕,一個敢於向神話挑戰的人。

參賽資格

最近,從正在丹麥哥本哈根參賽的中國腳踏車隊獲悉:於當地舉行的奧運會積分賽2007年至2008年第四站世界盃賽已進行兩天,我國選手表現優異,獲得了一金兩銅的優異成績;李燕憑藉四站的突出表現,穿上了象徵世界盃總冠軍的白衫,按照國際腳踏車聯盟規則,李燕在本賽季結束前,已提前獲得了北京奧運會腳踏車女子場地記分賽的參賽資格,成為中國自行

李燕[運動員]李燕

車隊場地項目獲資格的第一人。李燕,1978年7月出生於墾利縣墾利鎮民豐村,1990年9月進入墾利縣業餘體校,1991年12月進入市體校,1995年8月選拔進入省腳踏車隊,從事腳踏車專業訓練。目前在國家腳踏車隊集訓,備戰奧運會。在中國第八屆運動會上,李燕曾與隊友一起為山東隊獲得了腳踏車女子50公里團體賽銀牌。在2005年南京全國第十屆運動會上,李燕為山東隊獲得了腳踏車女子25公里個人記分賽冠軍,並與隊友一起為山東隊獲得了腳踏車女子50公里團體賽銀牌。“十年磨一劍”,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辛勤努力,科學的運動訓練,頑強的拼搏精神,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也鑄就了事業的輝煌。面對強手如林的各國選手,她克服多年訓練和比賽造成的傷痛,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競技狀態,向大家展示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李燕取得的這一重大成績,為我縣、市、省女子腳踏車競技體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為全縣、全市、全省和全國人民爭了光,添了彩。李燕的拼搏精神將極大地激發我縣廣大體育工作者勤奮工作的熱情。我們要以李燕同志為榜樣,發揚“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迎接挑戰,鼓足幹勁,開拓創新,再創佳績,努力培養和輸送更多的優秀體育後備人才,促進民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進一步鞏固擴大全民健身成果,為我縣、我市體育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讓我們共同祝願我們的“小燕子”越飛越遠,越飛越高,北京奧運會上再展風采,再創佳績。

相關新聞

腳踏車世錦賽女子記分李燕僅列13凸顯體力頑疾:台北時間3月30日凌晨,在英國曼徹斯特進行的2008場地腳踏車世錦賽上,具有奪金實力的中國女子記分賽選手李燕由於過於疲勞,發揮欠佳,最終僅列第13。荷蘭選手瑪麗安妮-沃斯、丹麥選手特里尼-施奈德和義大利選手維拉-卡拉拉都成功扣圈,每人因此獲得20分。但沃斯還獲得了衝刺積分13分,最後以33分的總分奪冠。施奈德衝刺獲得5分,總分25分拿到銀牌。卡拉拉雖然沒有一次衝刺得分,

李燕[運動員]李燕

但靠著扣圈得到了20分躋身第三。由於扣圈的巨大得分效益,李燕也考慮過使用扣圈戰術,但體力不佳,影響到獲得較好的名次。女子25公里記分賽直接進行決賽,中國選手李燕身穿象徵世界盃年度總冠軍的白色比賽服登場。10個衝刺點中,她在第8個衝刺點獲得了衝刺第一名得到5分,其他各個衝刺點都因在四名開外而沒有積分。最後,她以5分排在22名選手中的第13位,體能不足成為最大的掣肘因素。賽前構想過採用扣圈戰術,即超過大隊選手一圈,就獲得20分。但是由於最後體力出現了問題,沒能完成賽前的計畫。李燕說:“想追上去,但腿沒勁。”面對體力上出現的問題,她自己認為主要是前一段調整狀態,所以沒練上去。教練吳述成說:“李燕靠世界盃總冠軍拿到奧運會資格,這完成了第一大任務。”2月下旬的丹麥站比賽,是本年度世界盃賽的最後一站,就在丹麥,李燕穿上了國際自盟給總冠軍的白色比賽服。連續比賽四站世界盃賽,31歲的李燕難免疲勞,吳述成教練安排了一次較大調整,他認為:“奧運會最重要,反正我們已經拿了資格,不需要在這次世錦賽過多地暴露自己,而且李燕年齡大,需要調整,真要到奧運會前調整就來不及了。”他說:“到奧運會要好好打一下子。”對於李燕今天的表現,中國隊領隊宋翔也認為李燕不在狀態,體能狀況不是專為世錦賽這樣的大賽而準備的。“教練安排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從體能高峰上是為了準備奧運會。因此這次李燕沒有體能的基礎,就談不上戰術運用。”宋翔表示這可以作為借鑑,“以這次為經驗,摸索奧運會前調整體能的方式。”

項目介紹

腳踏車運動起源於歐洲。1790年法國西夫拉克伯爵(ComtedeSivrac)將兩個輪子裝在木馬上,人騎在上面用腳蹬地前行,稱木馬輪。1816年德國馮德賴斯男爵(BaronKarlvonDrais)發明有車把可控制方向的木輪車,1818年獲英國專利。1839年蘇格蘭鐵匠麥克米蘭(KirkpatrickMacMillan)製成由曲柄連桿結構驅動後輪的鐵制腳踏車。1861年法國的

李燕[運動員]李燕

米肖父子發明前輪大、後輪小,前輪上裝有曲柄和能轉動的踏板的腳踏車,並於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1874年英國的勞森(H.J.Lawson)在腳踏車上採用了鏈條傳動結構。1886年英國的斯塔利(J.Starley)使用了滾珠軸承和車閘,並將前後輪改為大小相同。1888年英國的鄧洛普(JohnBoydDunlop)成功使用了充氣橡膠輪胎,腳踏車至此基本完善。1868年5月31日法國的聖克勞德公園舉行了腳踏車比賽,這是有記載的最早的腳踏車比賽。1893年舉行首屆世界業餘腳踏車錦標賽。1895年舉行首屆世界職業腳踏車錦標賽。腳踏車運動分為以下幾種項目:RoadBike(公路腳踏車)分為:公路賽和場地賽兩個項目。MountainBike(山地車)分為:(CrossCountry)越野賽,(DownHill)速降賽,(DualSlalom)雙人彎道賽;BMX(20寸小輪車)分為:(BMX)街道花式小輪車,泥地競速,和攀爬車其中腳踏車攀爬也分小輪車攀爬和普通車攀爬(它們都可以進行類似攀岩的精彩表演)。場地賽:在賽車場進行。賽車場為橢圓盆形,跑道用硬木、水泥或瀝青築造,跑道周長分400米、250米和333.33米,其中333.33米為國際標準場地。跑道寬5~9米,彎道坡度25~45度。所用腳踏車應為死飛輪,不得安裝變速裝置和車閘。奧運會比賽項目有追逐賽、計時賽、計分賽、爭先賽。

追逐賽:分個人和團體項目。①個人追逐賽:出發時,兩名運動員分別位於跑道正中的起、終點線上,槍響同時出發,互相追逐。在規定的距

李燕[運動員]李燕

離內,如後面的運動員追上前面的運動員或與之並排,被追上或並排者淘汰,未被迫上,則以到達終點的時間決定勝負。獲勝者參加下一輪比賽。②團體追逐賽每隊4名運動員參加。比賽時,運動員之間保持1米左右的距離,呈梯形隊站立,槍響同時出發。如一隊的第三名運動員追上另一隊的第三名運動員或與之並排,被迫上或並列的隊淘汰。如未追上,則以各隊第三名運動員到達終點的成績判定名次。每隊必須有3名運動員到達終點方可計算成績。現奧運會比賽項目有男子4000米個人追逐賽(1964年列入)、4000米糰體追逐賽(1920年列入),女子3000米個人追逐賽(1992年列入)。計時賽1889年由彼德萊設計。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時間排列名次。比賽時運動員在同一起點單個原地出發,抽籤決定出發順序。出發犯規延後5人重新出發,再次犯規取消比賽資格。以每名運動員到達終點的成績判定名次,優者列前。如成績相等,則名次並列。奧運會僅設男子1000米計時賽,1928年被列為比賽項目。計分賽又稱積分賽。比賽前先抽籤排列順序,指定一名領騎者。比賽時由領騎者領騎一圈,到達起點線時,發令員鳴槍,比賽正式開始。每5圈錄取前四名計分,第一名得5分,第二名得3分,第三名得2分,第四名得1分。半程和終點計分加倍。以運動員比賽中的總得分排列名次。奧運會僅設男、女50公里個人計分賽,分別於1984年和1996年被列為比賽項目。爭先賽:又稱速度賽。一般排定2~4名運動員同時原地出發,計最後200米的時間,首先通過終點者為勝。男、女1000米爭先賽分別於1920年和1992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2004年第28屆奧運會設男子個人爭先賽、1000米個人計時賽,4000米糰體追逐賽、4000米個人追逐賽、奧林匹克競速賽、個人計分賽麥迪遜賽凱林賽,女子爭先賽、3000米個人追逐賽、個人計分賽、500米個人計時賽等18個項目。共有188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其中男子154人、女子34人。

公路賽:在有各種地形變化的公路上舉行。奧運會設有公路個人賽和公路團體賽。①公路個人賽選擇環行或往返路線,路面要有起伏和斜坡,起、終點應儘可能設在同一地點。賽程男子170~200公里,女子60~84公里。比賽時所有運動員位於

李燕[運動員]李燕

起點線集體出發,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順序排列名次。男、女個人賽分別於1896年和1984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②公路團體賽選擇比較平坦的路面,途中應設轉折點,起、終點應在同一地點。每隊4人,在起點線成橫排出發。隊與隊之間的出發間隔為2~3分鐘。每隊必須有3名運動員到達終點,並以第三名運動員到達終點的成績判定名次。如成績相等,則以該隊第一名到達終點的成績判定名次。奧運會僅設男子團體賽, 1912年被列為比賽項目。2004年第28屆奧運會設男子個人計時賽、個人賽,女子個人爭先賽、個人計時賽4個項目,共212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其中男子155名、女子57名。越野賽:始於法國。20世紀50年代,一些腳踏車運動員厭倦了在現代化公路上枯燥的訓練和比賽,他們到丘陵地帶尋找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於是一種全新的運動方式產生了。腳踏車越野應騎山地車,據傳,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生斯科特(JamesFinleyScott)是第一位將普通腳踏車改裝成山地車式樣的人。以後越野運動逐漸在歐洲流行,並形成賽事。1990年國際腳踏車聯盟承認了這項運動,1991年首次舉行世界盃賽。越野賽應選擇崎嶇不平、有天然障礙的路面,必要時設定人工障礙。賽程男子40~50公里,女子30~40公里。比賽時各隊從左至右排成一路縱隊集體出發,以到達終點的時間判定名次。男、女個人越野賽均於199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設男、女個人兩個項目,共80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其中男子50名,女子30名。2004年雅典奧運會腳踏車比賽分為公路賽、場地賽和山地賽三種。公路賽中有公路大組賽和個人計時賽,其中公路大組賽將圍繞雅典古城舉行,

李燕[運動員]李燕

而個人計時賽將在theVouliagmeniOlympicCentre舉行,時間均是8月14日—18日。場地賽將從8月20日-25日在雅典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theOlympicVelodrome進行,而山地賽將在專門為本次比賽修建的Parnitha山地腳踏車場地舉辦,時間是8月27日—28日。BMX小輪車:小輪車(BMX)運動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亞,在很短的時間裡它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全美國。那些對越野機車可望而不可及的青少年而言,這項運動可以使他們體會到在自建的越野跑道上駕車飛馳的美妙感覺。雖然使用的是腳踏車,但不妨礙他們充分體會那瞬間的撞擊所帶來的刺激與興奮。對於青少年來說,BMX的花銷相對低廉而且也不用去離家太遠的練習場。70年代初,美國建立了最早的BMX組織,這也被認為是BMX成為正式運動項目的標誌。在其後的十年間,小輪車運動又傳入了其他一些國家。1981年4月國際BMX聯盟正式成立,1982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BMX錦標賽。到這時BMX這一獨特的運動項目便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起來。由於這項運動與腳踏車運動有較多的相似,1993年BMX正式成為腳踏車運動大家庭的一員,繼美國之後在歐洲,澳洲的一些國家BMX也有蓬勃的發展。但美國仍是這個項目的超級強國。小輪車在最近幾年傳入我國,在幾個大城市也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愛好者。

歷史

腳踏車,打丁文為Bicyoletta,是“快”和“步行人”的意思,中文譯名“腳踏車”。1815年,世界上第一輛腳踏車出現在法國,它沒有中軸和腳蹬,騎車人和行走一樣,藉助腳蹬地的反作用力,使車輪向前滾動。1869年,法國人瑪金在前輪上加了腳蹬,騎起來省力氣,速度也加快了。到1890年,英國一個醫生把實心輪胎改為充氣輪胎,減少了與地面的摩擦力,又一次提高了速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多次重大改革才逐漸演變為現代式樣的腳踏車。就近代腳踏車而言,也有過幾次重大革新,一是增添了變速裝置,出現了多級變速,最多達到10—21個檔位,可以隨意調節,適應不同的地形和氣候條件,給旅遊和競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二是材質的改進,向質輕、堅固的方向發展,提高了速度;三是結構形式的改進,嗇了腳踏車的形號、類別,現在流行的有踏板式腳踏車、摺疊式腳踏車、橢圓牙盤腳踏車和多人旅行腳踏車等;四是動力的改進,國同低頻已經出現全電控制腳踏車、液壓傳動腳踏車,從而使現代交通工具增多了。世界上先進的競賽腳踏車,每輛只有6—9公斤重。為了進一步提高競賽腳踏車的速度等性能,日本生產的“空氣動力賽車”已經問世,1981年法國舉行的全國腳踏車比賽,冠軍獲得者吉西傑,就是使用的這種賽車。這種空氣動力賽車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注目。縱觀腳踏車從誕生到現在170多年的歷史,它一直是在改革中發展前進的。完全可以預料,各種新型腳踏車將與日俱增。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體育運動項目的增多,腳踏車在作為交通工具的同時,也已成為一種體育活動的器械,腳踏車運動成為人們愛好的體育競賽項目。早在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上,腳踏車運動即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奧運會已舉行了22屆,其中19屆都有腳踏車比賽。除奧運會外,國際間每年還舉行一屆男女錦標賽、男子青少年錦標賽、多日賽及洲、地區級比賽等。1900年成立了國際腳踏車聯合會。

場地設定

賽車場場地規格:賽車場的場地根據封閉程度分為:腳踏車館、加有棚頂的半封閉賽車場以及露天賽車場三種。場地大小通常設計為250米和333.33米的跑道長度。賽車場的跑道為橢圓形、盆狀的設計結構。跑道最大的安全速度範圍要設計在85km/

李燕[運動員]李燕

h~110km/h之間。不同跑道長度的場地,其彎道半徑和跑道寬度見表。在跑道的下部設有占跑道寬度10%的放鬆道(藍區)和供上道比賽的運動員、教練員以及裁判員使用的安全區域。在大於、等於250米的場地上,安全區域總寬度不得小於4米。在藍區外延20厘米處有5厘米寬的黑線為測量線,場地的大小就是以測量線來測定的。測量線外延70厘米處有5厘米寬的紅線為快速騎行線。從場地內沿算起,在場地總寬度的1/3處的藍線稱為摩托領騎線。在計時台前,由中間4厘米黑線和兩邊34厘米寬的白線組成的寬頻為終點線。在直道中央位置的紅線為追逐線,在終點線前200米的白線為200米計時起點線。對於場地照明系統,除了必要的主電力系統外,還必須有應急照明系統。在奧運會比賽期間,要求亮度至少為1400Lux。電動計時系統包括起跑器、電動計時壓條或光電時間探測器和電子顯示牌以及成績處理終端。電子顯示牌要能夠反映1/1000秒的成績時間。並且能及時顯示運動員的排名、比賽衝刺的得分情況等等。此外,還有記圈牌、電鈴為運動員顯示完成比賽的圈數。終點有供終點裁決的終點錄像系統和使整個場地都能夠清晰收聽的公共播音系統。公路賽道設施:公路個人計時賽:一般選擇路面比較平坦,整個賽道起伏較小的路段。賽道要安全,並有完好的路段標誌。每隔5公里,要標明運動員所剩下的騎行距離。在上坡的路段,每公里都要有標誌。比賽開始後,路段只能由運動員和尾隨的器材車以及裁判車輛使用。在起點附近,組委會還必須提供一個至少800米長的環行路段,作為運動員的熱身區域。如果賽道為雙向行駛路段,賽道中央必須設定隔離帶。轉折點要放置轉折標誌。

在比賽的起點線上要設定運動員出發台。出發台前方要放置倒計時鐘提示運動員出發。所有運動員要根據預先排定的出發時間從出發台上起跑。終點線要設定電動計時壓條或光電感應計時設備。終點處還應有三維終點攝像設備和電子顯示屏。

在起點處還應設有運動員休息準備區和檢錄、驗車區域,以及裁判員工作區域。公路個人賽:比賽一般選擇在有各種地形變化的賽道或在環行公路上進行。路面可有起伏和斜坡,路面寬度一般不能少於6米。起、終點路面的寬度不得少於8米。終點前至少有不短於500米的直道,終點線後的緩衝段有不短於100米的直道。起、終點可以設在同一地點。賽道上要設定固定的比賽指示標牌:從起點處開始標明0公里,50公里和最後的25,20,10,5,4,3,2公里。在距終點最後1公里處要有明顯的紅色標誌。終點處要有“終點”字樣的橫幅。此外,還要標明以下距終點線的距離:500米,300米,200米,150米,100米和50米。如果比賽是在一個環形路段上進行,還要為運動員指示完成比賽的剩餘圈數。如果選擇環形賽道作為比賽路線,環行賽道的周長最短不得小於12公里。根據比賽距離和賽事的實際情況,在比賽賽道上可以設定補給區域。補給區的要求:有明確的標誌標明補給區的開始和結束點,還要有足夠長的距離以保證運動員能順利地得到補給。在比賽的起點區域,還應設定運動員的出發籤到區和車輛檢查區域,以及裁判員工作區域。山地越野賽:山地越野賽選擇的路線通常由高速度下山路段、爬山路段,鄉間路段、砂石路段、森林路段和短暫的柏油路段組成的環形賽道。規則要求:不論何種地面和氣候條件,要求賽道100%能夠騎行。奧運會山地車比賽,一般選擇5公里至6公里長的環行賽道。賽道上每隔1公里設一個標誌牌,標明距離終點的公里數。距離較長的狹窄賽段必須間斷地設定一些可供超越的路段。

賽道路況要有清晰的路標指示,路標大小:寬20厘米,長40厘米。放置於地面高度1.5米的位置。路標指示箭頭用對照鮮明的顏色(黑、藍、紅)在白底上印出來。賽道路標要準確指明比賽路線和隨後出現的路況變化,以及交叉路口和所有存在潛

李燕[運動員]李燕

在危險情況的地段。路標要清晰、確保運動員沿正確的路線騎行。賽道設定必須使用如圖所規定的標記。賽道的高速地段或下坡處須按圖示布置場地,隔離觀眾區域:地帶A寬度至少2米。補給區和修車點應設定在騎行速度較慢,並且地域開闊的平路或上緩坡的路段上。補給區和修車點要足夠寬、足夠長,保證通過的運動員在取食物時相互間不受干擾,必須有清楚的開始、結束標記。在比賽的起點處要設定運動員的簽到區和驗車區。起點開始段必須足夠開闊,以便運動員能夠安全出發。終點線的前、後要有足夠長的直道和開闊的視野,為運動員的終點衝刺、衝刺後的緩衝提供安全保證。小輪車場地設施:小輪車賽場由直道、彎道和多個障礙組成。沿賽道中心線測量,跑道的長度不少於300米,不得超過400米。賽道的起點出發段寬度不少於10米,在整個賽道的任一地段寬度不少於5米。出發台至少要高於第一直段跑道水平面1.5米。出發坡的長度不少於12米。出發門8米寬,50厘米高,出發坡與其夾角應成90度。從起點線向前10米處要標出8條跑道的位置。彎道坡度的設計要確保運動員在高速狀態下安全地進出。出發門應有電子控制和手動控制兩套裝置。並有燈光指示系統。終點線位於賽道的終點處,由一條4厘米寬的黑色直線和兩側各10厘米寬的白色帶狀標誌、共24厘米寬的線帶組成。設定終點錄像設備,以協助裁判員判定終點名次。

最好成績

2005年世界盃記分賽亞軍、十運會女子腳踏車25公里場地記分賽冠軍;2005年世界盃第二站女子腳踏車25公里場地記分賽亞軍;2006年亞錦賽女子腳踏車25公里場地記分賽第1;2006年多哈亞運會女子腳踏車25公里場地冠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