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燕

李淑燕

李淑燕,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省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秘書長,甘肅省青聯委員。甘肅書法院院聘書法家,神州詩書畫報特聘書法家,中國書法院“第六屆”書社成員。

人物簡介

李淑燕,別名燕子。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生班畢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蘭州市書法家協

李淑燕李淑燕
會副主席,甘肅省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秘書長,甘肅省青聯委員。甘肅書法院院聘書法家,神州詩書畫報特聘書法家,中國書法院“第六屆”書社成員。

人物成就

獲獎

全國首屆新聞屆書畫大展三等獎

書法家李淑燕(右二)遊覽西狹頌所在地書法家李淑燕(右二)遊覽西狹頌所在地

甘肅省第二屆“張芝獎”書法篆刻大展一等獎
甘肅省首屆臨帖展一等獎
甘肅省第五屆中青展獲獎提名
甘肅省首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
甘肅省第二屆新人新作展提名獎
甘肅省第四屆少兒書法展教師組二等獎
甘肅省首屆婦女書法篆刻展一等獎
甘肅省“長慶杯”職工書畫大展二等獎
蘭州市政府最高獎第六屆金城文藝獎二等獎
蘭州市首屆書法篆刻展一等獎

入展

全國首屆張芝獎書法篆刻展

書法家李淑燕陪甘肅省宣傳部副部長高志凌觀看展覽書法家李淑燕陪甘肅省宣傳部副部長高志凌觀看展覽

全國第四屆婦女書法篆刻展
全國首屆、第二屆、第三屆西部書法篆刻展
國際書協地域書風展
“百年蘭大杯”全國書法大展
“古河州杯”全國書法大展
“管氏杯”全國書法大展
“鼎元杯”全國電視書法大獎賽
“國藝杯”全國書法大展
全國首屆百名書畫家亞洲行日本行書畫展
“墨韻芳菲”皖豫甘瓊四省婦女書法作品聯展
深圳甘肅書法交流展
甘肅省第三屆“張芝獎”書法展
甘肅畫院百家書家提名展
甘肅青年書協二屆提名展
鑫報創刊五周年名家書畫珍藏展

出版、收藏

有多幅作品被碑刻或被紀念館、博物館收藏
分別於2008年和2011年出《燕子娟子書法作品集》和《書壇姐妹李淑燕李淑娟書法作品集》

人物評價

但賞清塘並蒂蓮——說說燕子娟子的書法文/秋子 當下時代,書法痴迷者不斷增多,特別是七零後、八零後乃至九零後書家接踵湧現,新人輩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書法發展的希望。青年書家燕子(李淑燕)、娟子(李淑娟)姐妹倆比翼齊飛於當代書壇,就讓人欣喜不已。
李淑燕李淑燕

燕子、娟子原籍甘肅會寧。姐妹倆都是“七零後”,從小受祖父薰陶,漸漸走上了書法道路。旭宇先生說,不得晉法,終歸俗書。斯言雖見其偏,但對她們來說,則正以二王為尚,兼涉米芾、王鐸等古賢大哲,努力成就自己的書藝追求。尤其是她們一起參加了中國書法院的培訓學習以後,幾近“千手觀音”般地遊獵於大量碑帖之中,師古法古,汲取營養,不僅楷書、行書和草書,在篆書、隸書等書體上也多有涉獵,同時學習篆刻、繪畫及詩詞創作等,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文化學養和自身修養。在書體風格的表達上,過去,燕子以行草書尥俏,娟子以行楷書兜風,只是各自的表現特點有所不同。但品讀她們最近的書作,顯然讓人刮目,她們的路子更寬泛了,技法更成熟了,內涵更豐富了。正如姐妹倆在學書日記中所說:“經過幾個月的學習,收穫很大,習書有了點新的體會和感悟,似乎找到了老師們經常講的在結字和章法中的‘自然生髮’的感覺,因勢賦形,不是生搬硬套。通過正側大小、粗細長短、收放開合和疏密虛實等各種造形元素的組合變化,呼應協調,就像沃(興華)老師講的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不止,來把握整體的生命與節奏。所以,創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點。”
統觀燕子娟子最近的書作,我以為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仔細讀帖,認真揣摩,廣泛深入地臨帖摩碑,結構造型、點畫用筆、牽帶引絲、欹側呼應、虛實對比等,皆一筆不苟,精細入微,從聖賢古蹟中索取法理,滋養自體,如她們的行書、楷書、草書等臨帖作品,有些已然達到亂真的地
姊妹書法家李淑燕(左)、李淑娟(右)  姊妹書法家李淑燕(左)、李淑娟(右)
步。二是靠近賢聖,走出一條傳統又具個性特色的大雅之路。她們的書法,努力在二王及其脈系中撥浪遊弋,已然酵足了牢靠的書法底氣。三是全面提高素養和知識學養,不僅書法,而且繪畫、篆刻、詩文,儼然朝著全面發展的路子奮力邁步。聽聽燕子娟子的一首“隨想”五言詩,我敢肯定,不感動不由你——這不是我盲目地送花籃,而是我對她們書法人生的一種文化覬覦和解讀:“秋色染紅葉,水墨寫圖藍。飛筆山川秀,滿紙皆詩篇。長河掀金浪,南山起祥煙。隻身穿林岫,披日繪明天!”
其實,燕子娟子姐妹倆的個性特點、學書方法、體會感悟還是有些“遠近高低各不同”的。
燕子性格沉靜,不喜喧鬧,於鬧中取靜,坐下來認真讀書、臨帖、品味和思考。她的書法直入帖學,飽吸帖學精華,由楷入手,自《曹全》起步,鏇臨《十七帖》《聖教序》,並從米芾墨跡中找到了自己的審美取向。她有個習慣,就是喜歡觀賞別人寫字。她認為,看名家寫字是提高最快的,你能從那裡領會到書寫過程與筆下作品的統一關係,體悟到書者思想、用筆和整體章法的審美氣息。故而,她往往在觀賞過程中仔細揣摩書者的情思趣致,經過咀嚼消化,進而變成自己腕下活的靈魂。她在臨《淳化閣帖》時,憑深厚的王書功力,為自己書法的線條賦予了蒼勁和結體的靈動和真率之氣,從而使自己的書法著紙便有一種大家的氣度和風範,骨力洞達,虛和靜美。
娟子直爽開朗,做事執著,有種堅忍不拔的氣格,凡事一旦決定,便全身心地投入,幾天不出門呆在家裡苦心研究和書寫,努力打造自己的風格形象。外向的天性讓她的眼光更多的趨向於蒼古和樸拙。她是碑學的朝聖者,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兼容的風神氣韻。她取法北碑楷書,從《張黑女》中甚有感悟,並多年經營。她曾崇尚趙之謙“魏底顏面”的婉轉圓通;還垂青王鐸那融入篆刻意味並由漲墨製造出的殘破外觀的視覺效果……但娟子最近又變了,真草隸篆一應腕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她的書法動力又來自她的書法教學,既做學生(規規矩矩按老師要求完成功課),又當老師(認真思考如何讓書法最具活力的東西在規矩中體現出來並化潤學生的靈府心扉),審慎地進行梳理、體味和探索,並做到師古不泥。看娟子書寫,你會覺得她的用筆十分灑脫,騰挪迎讓間不刻意局部使轉,卻是筆筆到位,並注重氣暢、骨挺、力雄的表達,“深入虎穴,捉得虎子”
姊妹書法家李淑燕(左)、李淑娟(右)姊妹書法家李淑燕(左)、李淑娟(右)

藝術,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符號化表現。它所表現的必須是藝術家自身獨特的情感,而且這個情感必須從內心裡都是真實不虛的。從這個角度說,燕子娟子做到了一種真實,做到了藝術的本真,已然取得筆墨技巧上的精微,並逐步地向藝術本體和藝術本真靠近。我們應該看到,她們的書法之所以走向成功,是有著牢靠的根系的。她們雖然注重帖學傳統,但身處隴上這個文化血脈豐潤之地,長期在中國漢字及其書法的發源、繁盛之地生活,得隴上摩崖石刻、斷瓦殘碑、簡牘帛書等歷史遺蹟的耳濡目染,這些傳統的審美元素已然胎就了她們的書法根脈,同時也滋養了她們的藝術胸懷,所以有了她們敢寫敢笑的今天。但應承認,她們的作品偏於有似江南的秀雅一路,是否應體現西北地域那種粗獷豪放、大氣雄渾的風格特色,有待她們重新思考,並對自己書法的未來走勢和“審美力”“文化力”做一價值重構和定位。《莊子•養生主》載有一個“厄丁解牛”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厄丁解牛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進而達到了古人所追求的至高無上的“道”的境界。就藝術的書法而言,即“技進乎藝,藝進乎道,道通乎神”的規律和法則。筆法是“技”,“藝”是形式法則,“道”則是“通乎神”的境界和精神。這是值得每一位書家深刻反省、反思的問題。顯然,燕子娟子的書法已過了“技”和“藝”這兩個關,倘若跨過“道”和“神”這兩個關,個性更強一些,那么我相信,她們將是堪與當代大書家相提並論的人物。
燕子娟子告訴我,她們覺得光寫字有點單調乏味,很想多讀點書,很想畫畫、治印,寫點文字性的東西。當然,我真誠地肯定了她們的想法。
談到此,總覺意猶未盡,感來興至,得詩一首,權作對書壇姐妹的勖勉和期望:
敢與鬚眉試比肩,花開墨海映朱顏。
姊妹書法家李淑燕(右)、李淑娟(左)姊妹書法家李淑燕(右)、李淑娟(左)
書途百轉結名士,法理千尋訪聖賢。意裹鋒端追高雅,情含腕底馭方圓。慣聽濤吼覺煩厭,但賞清塘並蒂蓮。 燕子娟子擬將她們近期創作的書法作品結集出版,囑我為序。品賞墨香四溢的書法作品,更覺著她們有了一個令人刮目的進步,我無由拒絕,於是欣然命筆,寫下這段文字。
是為序。
——2011年11月20日夜於半翰齋燈下 註:作者系中國書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甘肅省書協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蘭州大學客座教授、書法研究所研究員。

個人文章

其一

靠近古人的微笑文/李淑燕 在夜深人靜的燈下,握筆凝思,回憶學書的苦樂歲月,愈發感到學書從藝之難,歷來從書者皆知,書法傳統博大精深,書法遺
書法家李淑燕在寫春聯活動上書法家李淑燕在寫春聯活動上
跡浩如煙海,對於從藝者來說都要經歷基礎的錘鍊,從寬博中尋求路子。要在不斷積累學習更新觀念的過程中得到升華。書法之所以成為中國特有並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藝術,是因為其千變萬化的點、線、造型可以表達包羅萬象的思想情趣,蘊含著音樂、詩歌、繪畫、雕塑、舞蹈等藝術的靈魂,具備深遠的文化傳統性,特別在中西文化接觸後,書法是中國各傳統文化中對西方藝術史影響最大的一門藝術。
英國著名美學家赫伯特•里特說:“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實際上也是所有真藝術的原則。”在書法藝術的影響下,不僅導致了西方“書法畫”的誕生,而且各現代西方繪畫流派受到書法藝術原則的直接影響。著名的抽象主義畫家如保爾•克雷,就被人們稱為“王羲之”、“孫過庭”,有的西方藝術家甚至把書法的原則推行到整個藝術領域,鼓吹書法是“一切藝術的原則。”由此可見中國書法對其它藝術的影響。而這種“抽象美”的“真藝術”原則,重在一個“真”字,即藝術是真情志的表現,是一種心靈的訴求,一種情趣的釋然。在當今這個科技異常發達的時代,,書法這門藝術也在向技術性發展,逐漸失去了自由意志的表現,藝術家也漸漸缺失了創作的自由、自然和書寫時閒淡的微笑。
面對古人的書法作品,從不同角度進行品鑑、推測和揣摩,我突發奇想,靠近古人試圖思考古人書寫時的情感。王羲之是在了無掛礙、一身輕鬆的狀態下寫成《蘭亭序》的;楊凝式是在不經意中寫成《韭花帖》的;蘇東坡是在氣定神閒的清淨中寫成《寒食詩帖》的。因此,我相信許多古人書寫時一定是自在輕鬆的,微笑著的,他們的書寫態度一定是平和可親的。要不然那些千古名作不會那么自由、爛漫。
書法家李淑燕現場創作書法家李淑燕現場創作

古人作品中,蘊含著閒適和不羈,充溢著熱情與自由。只要我們仔細地讀一讀就會發現,古人的笑容就藏在作品的字裡行間。這笑意從何而來?我認為一者古人善於書寫“自我”,他們表達的是自己的真實情感、宣洩的是自我欲望,古人為我們留下的手札、詩稿大多是這樣的;二者古人心態悠閒,有“無意於佳”的一面,在某一特定時機,心手雙暢,說不定就會產生精品,就會產生為後世不斷效法的經典。《蘭亭序》就是這樣,王羲之為眾多好友的詩作序,在無意之中,一舉手書就千古絕作。
今人則不同,要為展覽而寫,要為書法作品集而寫,要為迎合他人而寫,無不肩負著某種使命。於是就要講“吸引眼球”、講“視覺衝擊力”。不得不咬緊牙關,使書寫的線條更具有力度;不得不瞪大眼睛,使書寫的形式迎合評審與觀眾的口味;不得不板著面孔,讓書寫形式更加花哨、更具“特色”;不得不“為賦新詞強說愁”,年少者求蒼老,年長者寫“孩童”。
當今的書法作者也確有自身的難處,時常處在恐慌與矛盾之中。有的怕作品在展覽參賽中慘遭淘汰,把自己的理想砸個粉碎,就效法以往獲獎者,試圖通過模仿他人而走向成功;有的怕作品沒有特點,就自己為自己劃定一個“風格”之圈,美其名曰“打造作品”,至於這到底是成就風格還是畫地為牢,也就管不了那么多;還有的怕作品不具衝擊力,就一味地製造誇張,求突兀求奇異。為了書法,為了寫字,真是要使出渾身解數,用上百般做法。從書寫情感上看,今人在書寫時,多情緒緊張,將微笑拋得很遠。因為有過多負擔,也確實笑不起來。如果可以笑出來,那么,這種笑自然嗎?這樣寫出的作品有生命力嗎?
書法家李淑燕 書法家李淑燕

在我看來,在書法這門藝術中很多求異求變、人為做作,並不都是當今書法作者的問題,這與快節奏的時代有著必然聯繫。時代的浮華與名利的誘惑捆綁著這個世界上生存的人們,以致書者也往往在創作中迷茫了自我,失去了真性情,放棄了自由意志。尼采說的好:“藝術是生命的興奮、激昂,是提高生命的東西”。
米盧有“快樂足球”之說,我們何不摘下面具,輕鬆地面對這個世界,讓書法也快樂起來?當今書法作者,在追求時代特色的同時,應該借鑑一下生活中的微笑,像古人一樣輕鬆。我嚮往古人書寫時的微笑,那微笑是一種輕鬆、淡然、愉悅、自在、興奮的表達方式,微笑是有好處的,於人於己於作品都好。那我們就靠近古人的微笑吧!
——2012年5月24日夜

其二

西部書界新秀班學習心得文/李淑燕 2013年5月我有幸參加了由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西部書界新秀系列書法研修班(篆書篆刻)。來到美麗的偃師。短短30天,大家卻收到了超出預期的效果。之前我很少在篆書篆刻方面下功夫,還是有壓力的。尤其通過學習才感覺自己的差距。但是又有一種感動,老師們在盡心,盡力,盡情的為大家創造一個這么美好的學習環境!認真學習是必須要做到的!
李淑燕(左二)在中書協西部書界研修結業典禮上李淑燕(左二)在中書協西部書界研修結業典禮上

老師們結合他們多年從事書法篆刻的經驗,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地講授了站在當代書法創作立場看篆書發展史,看古文字學和展覽時代書法面面觀,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識篆,用篆。使書法水平快速提升,少走彎路多出成效。特別是於鍾華博士對篆書的講述,使各位學員眼前一亮,他認為,自唐以後,中國書法的歷史就是一部追尋古法的歷史,宋元以來,古法盡失。鍾華老師是書法學碩士,哲學博士,對古文字學頗有研究,他用哲學的思維解析古典書法,用對比的方法尋找篆書書寫的特點,尤其是他總結出的關於篆書對比入手的方法,形象生動,便於理解記憶,比如他總結的字形結構中的射孔玲瓏、如川之泓、一脈相承等;他從文字學的角度探測書法藝術的本源,也很有見地,頗具啟發意義,把系列法帖進行放大分析,如何能使大家感到容易上手,講的實用有趣,一下子把篆書梳理的脈絡清晰。
外國人稱書法藝術為“藝術中最高的藝術”,而我覺得篆書卻可以比喻是書法長河中的最搶眼一枝蓮花,如果真是那樣的話,而托舉蓮花的那一竿莖便好比篆書中的線條,沒有那一竿莖,蓮花怎么能展現她的美姿?沒有篆書的線條美又怎么能展現篆書那獨有的魅力?書法是一個系統,篆書又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個體系,而篆書的線條商周文字考釋及漢字美無疑又是篆書這個體系中最耀眼的一個結構,我們經常說藝術是相通的,把書法里很多東西和個人的理解貫穿在一起,觸類旁通,左右逢源,就可以得到很多的養料,從而提升作品的內涵,這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
學習篆書我才剛剛開始,“欲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本;欲求水流遠,源泉需博深。”通過一個月的學習大家的心靜了,
李淑燕(左五)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訪問學者十人展上李淑燕(左五)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訪問學者十人展上
書寫速度放慢了,沉穩了許多,所謂細微之處見真心,學習期間張國朝老師恬淡,認真,寧靜對待藝術的態度對我影響很大,是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和明確自己以後應該有個怎樣的指導思想。收益更大於書法本身。這次學習,不僅僅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更讓我感受到了它對人生的重大影響,發掘到篆書線條藝術中的美所蘊涵的理念和本質,篆書所表現的極具書法藝術代表性的線條藝術美,對當今書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其中我似乎也感受到了面對生活和藝術的態度,淨化了我的心靈,提升了我的眼界,對我今後的書法人生將受益終身!
對於臨習和結業作品老師們又提出了不足之處,意見十分珍貴。比如臨帖不夠仔細,對關鍵部位的書寫不到位,用筆的方式,用毛筆的大小,等一些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問題,中肯實用,我覺得受益很大!在篆書作品中線上條使轉的細微之處往往能體現一個人的功底,雖然這是在表現篆書線條美的過程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卻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心態,所以不管是臨帖中還是創作中這一點都很重要,所謂“細微之處見真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段日子臨帖我覺得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就是我們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對於我們的理念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由於老師們盡心指導,通過自己的努力。好像開始走進這些古老的文字,悠遠靜謐的氣息,凝練詭秘的線條,自然古樸的造型結構。通過這次學習感覺在書法道路上又進了一步。感謝老師們!!!

——2013年5月11日

其三

有形的藝術美和無形的藝術美文/李淑燕 中國書法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獨享大亨,能起到見文觀心,化性起偽的作用和效果,一直為國人所景仰和無限追崇。擁有一副藝術水平較高的墨寶,掛於琅室床頭時時瞻仰,擁有一手灑脫漂亮,令人歆羨的好字,得到旁人嗟嗟交口的稱讚,總會有一種充實的感覺,仿佛為自身一招絕技,何時何地亮劍之處,信手塗來,輕描淡寫,皆服眾眼,嗟嘆觀止。
林濤點評李淑燕書法林濤點評李淑燕書法

人類需要書法藝術,就是為了欣賞美和創造美,書法需要靈感是為了創造出令人們更為欣賞和肯定的美,那“美”與“美”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和關聯呢,我想大家不一定研究過這個問題,那我們不妨把“美”分為有形的藝術美和無形的藝術美來共同討論,書法的線條藝術美,是我們能看得到觸摸得到的,它能真實的展現在我們眼前從感官上給我們以美的感受和震撼。但是書法的線條還有一種美,是我們用眼睛所不能看到的,或是因為這種美很不起眼而不為人所注意的。如果說那些有形的書法線條美讓人們的眼光主動追逐著他們走的話,那么這些美,就可以說是好壞它說了算,牽著我們鼻子走的。這種有形的美讓一些原則性的東西強制性的規範了,變得人性化了,也就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跟著它的感覺走了,這就好比把我門的眼光禁錮在一個有限制性的範圍內去欣賞它,不否認它把“美”的一面戰線在了我們眼前,但那終究是“一面而已”,更深層次的美卻不能被我們所挖掘出來。
那書法線條中那一層無形的美又是什麼呢?很簡單,是線條的靈魂之美和線條所表現出來的精神之美,我們要從書法所呈現出的有形的視覺美中去挖掘和發現隱藏的精神和靈魂之美,把書法的有形之美和無形之美全部溶入到創作中去才能是我們的作品在具有鮮活生命的同時有質的飛躍,從而去展現出他的靈魂世界,從有形到無形,美,就這樣跟我們棒打不離地摻和著,有時候真讓我們感覺,美就是那隻看不見而又無處不在的上帝之手,它締造並改變著我們的思想和理念。我們要用那種難能可貴但絕不譁眾取寵的探索精神,欣賞書法線條的有形之美,更要發掘書法線條那些看不見的、抽象的、深層的、精神方面的靈魂之美。
——2013年12月19日

作品欣賞

李淑燕書法扇面 李淑燕書法扇面
李淑燕書法小品局部 李淑燕書法小品局部
李淑燕書法斗方 李淑燕書法斗方
李淑燕書法小行草 李淑燕書法小行草
李淑燕書法小行草 李淑燕書法小行草
李淑燕書古人書論一則 李淑燕書古人書論一則
李淑燕書心經 李淑燕書心經
李淑燕書法小行草 李淑燕書法小行草
李淑燕草書條幅(180cm×50cm) 李淑燕草書條幅(180cm×50cm)
李淑燕行草書法 李淑燕行草書法
李淑燕行草書法 李淑燕行草書法
李淑燕書法條幅(230cm×80cm) 李淑燕書法條幅(230cm×80cm)
李淑燕行草條幅 李淑燕行草條幅
李淑燕書法對聯 李淑燕書法對聯
李淑燕篆書 李淑燕篆書
李淑燕篆書對聯 李淑燕篆書對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