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名人

飛將軍李廣

導語:作為全球第一大姓氏。李氏為世界貢獻了多少優秀人物,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吧。

目錄

李姓來源
相關資料
李氏名人
人物

李姓來源

第一個來源:源於嬴姓第二個來源:他族改姓第三個來源:他姓改李氏第四個來源:虎圖騰說第五個來源:老姓說第三個來源:他姓改李氏第四個來源:虎圖騰說第五個來源:老姓說

相關資料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國大陸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李姓則為第三大姓。在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超過1億,占中國總人口的7.19%多。河南周口是李姓的發源地,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

李氏名人

老子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關於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傳述者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諡號,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他的籍貫有國、有縣、有鄉、又有里,曰:“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有官職,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時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乾,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事於漢孝文帝,假之於解為膠西太傅。”據高亨先生《老於注釋》考證,老子生於魯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親李乾是周朝的下層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時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也使得他成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徵集、保管進而飽覽了周王朝及諸侯國的典籍,為他創立學說奠定了基礎。春秋末年,周王朝內亂,老子棄官西去,經函谷關,關令尹喜慕其大名,強留著書,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經》。

李詭祖

李詭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民間稱增福相公,文財神,又稱財帛星君,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善降水妖,去世後立祠祭祀。道教中李詭祖乃太白金星,屬金神下凡,在天庭的職銜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賜封“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賜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世祖(1295-1307)被賜封“神君福善平施公”。

淄川五松山和曲周都有祭祀李詭祖的“增福廟”和李相公墓。明代文人伍福有《謁嬤嬤幢李相公墓》一首:

太白隕落何茫然,相公飛升列仙班。

足蹬般河長流水,頭枕天齊連綿山。

玉書神護星君位,聖賜財帛石室間。

惠澤萬民增福公,平施天下福善仙。

“文財神”李詭祖在民間最受歡迎,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李詭祖畫像文雅非凡,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須,面帶笑容,左手執“如意”,右手執“聚寶盆”,寫著“招財進寶”四字。身後二童子為他打著日月障扇。左青龍,右白虎,口吐孔錢和元寶,顯得這位財神爺神通廣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而來的金印財寶。

邯鄲地區有民謠《正月初五迎財神》:

爆竹一響把門開,增福相公進家來。

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陰陽兩界都為神。

左如意,右元寶,財也來,福也到。

左青龍,右白虎,福祿壽喜進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祿管財運。

一撒金,二撒銀,撒完搖錢樹,再撒聚寶盆。

保你五穀豐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順。

春節時,一般人家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我國北方地區有在正月初一拜財神,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是日家家戶戶擺供品為財神祝壽,祈求財神賜福,保佑來年財源廣進,五穀豐登,幸福美滿。蒲松齡在他的《窮漢詞》裡面描寫了這種習俗:“大年初一,燒炷名香,三盞清茶,磕了一萬個響頭,就把財神爺爺來祝讚祝讚。忙祝讚,忙磕頭,財神在上聽緣由;聽我從頭說一遍,訴訴窮人肚裡愁。”

唐朝皇帝李淵登上帝位後,馬上奉老子李耳為祖先,同時賜民間供奉的財神李詭祖為財帛星君,借名人提高門第。這樣做的結果是,不但掌握了全民的意識形態,同時成為施捨財帛和民生的主宰。傳說唐武德二年,李世民的母親曹太后生了一種怪病,就像鬼纏身一樣,晝夜不得安寧。看遍了國手聖醫,都不見好轉。於是李世民發榜在全國徵求神醫。這時候一個來自齊地的雲遊道人來見李世民,他說儘管我大唐王朝的建立是順天應時,但期間難免殺戮過多,遊魂冤鬼找不到歸宿,所以遷怒於太后。今有齊地淄川神仙姓李名詭祖,又是聖上的本家。這個李神仙曾在北魏孝文帝朝治相府事,後在五松山得道成仙。詭祖的諧音是“鬼祖”,所以主裁陰陽兩間冤獄,最能驅神役鬼,祛病消災。可在太后處設立李神仙牌位,求其顯靈,保證能醫好太后的疾病。李世民依計而行,太后果然很快就痊癒了。李淵感激李神仙的神功,於是賜封李詭祖為“都天致富財帛星君”。

成書於元明時期的道教經典《三家源流搜神大全》(即《三教搜神大全》)有增福相公一圖,這位增福財神穿一品朝服,戴丞相帽。稱:“李相公諱詭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裁斷陽間冤獄,夜間主判陰間是非,兼管隨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飯祿料,及在世居民每歲分定合有衣食之祿。至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贈為神君增福相公”。明《萬曆續道藏》所收《搜神記》也記載:“增福相公九月十七日生。李相公諱詭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管陽問央斷邦國冤滯不平之事,夜判陰府是非狂錯文案,兼管隨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飲祿料,及在世居民每歲分定合有衣食之祿。至後唐明宗朝天成元年贈為神君增福相公。”

飛將軍李廣

李氏名人 飛將軍李廣

李廣(?—前119),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其先祖李信為秦國名將,曾率秦軍追逐燕太子丹直到遼東。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少年從軍,抗擊匈奴。他作戰英勇,殺敵頗眾,使漢文帝大為讚賞。九年後,漢景帝即位,李廣升為騎郎將,成為景帝身邊的禁偉騎兵將軍。吳王、楚王叛亂時,李廣以驍騎都尉官職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得叛軍軍旗,立下顯赫戰功。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調往上谷、上郡、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西北邊陲做太守,抗擊匈奴的入侵。
一次,匈奴進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親隨到李廣軍中,這名親隨帶了幾十騎衛士出遊,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騎士。結果,衛士們全被射殺,親隨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廣聞訊,即率百名騎兵追擊,親自射殺其中兩人,生擒一人。剛把俘虜縛上馬,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等人,以為是漢軍誘敵之兵,連忙搶占了一座高地。李廣所帶的百騎兵士慌忙上馬欲逃。李廣大喝:“我們遠離大軍數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為是誘敵之計,必不敢攻擊我們。”遂帶領兵士向匈奴騎兵迎去,離匈奴陣前二里之遙,他令士兵下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們的意圖,果然不敢攻擊,只派一名將官出陣試探,李廣飛馬搶到陣前,將他射落馬下,然後從容歸隊。到夜半時,匈奴人認為一定有漢軍埋伏夜襲,遂引兵而去。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調李廣為未央衛尉。四年後,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匈奴單于久仰李廣威名,令部下務必生擒之。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押解途中,他飛身奪得敵兵馬匹,射殺追騎無數,終於回到了漢營。從此,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漢之飛將軍”稱號。歸朝後,李廣被漢帝革除軍職,貶為庶人。
幾年後,匈奴殺遼西太守,擊敗韓安國將軍。武帝重新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聞“飛將軍”鎮守右北平,數年不敢來犯。
公元前120年,李廣率四千騎兵出右北平。配合張騫出征匈奴。兵進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兵包圍,漢兵死傷過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廣令士兵們引弓不發,他自己以大黃弓連續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紛紛被李廣的神勇所鎮住而不敢妄動,直到第二日,漢軍主力趕到,李廣軍得以解出重圍。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率軍出擊匈奴,李廣以60多歲的高齡任前將軍職。出塞後,衛青從俘虜口中得知了單于的駐地。他想甩開李廣獨得大功,便令李廣的前鋒部隊併入右翼出東道,他自帶中軍去追單于。李廣力爭無果,遂引軍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由於道路難走又無響導,終於迷了路。此時衛青與單于接戰,單于逃走,衛青只得徒勞而返,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合。衛青差親信帶著酒肉來慰問李廣,向他詢問右翼部隊迷路的經過。說衛青要向天子上報,把走失單于的責任推給右將軍趙食其。李廣一身正直,自然不答應。衛青大為光火,又派人催逼李廣的幕僚去中軍接受審問。李廣說“他們無罪,迷路的責任在我,我自己去受審。”把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來人走後,李廣望作那些多年共同生死的部將,慨然嘆道:“我自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想不到現今卻被大將軍如此催逼,我已年過花甲,那能再受這樣的屈辱!”說罷拔出配劍引頸自刎。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悲慘地隕落了。

李氏名人 李廣

唐朝詩人王昌齡詩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漢初的邊境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其自然和人文特點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異常堅苦和殘酷。遠離後方的長途奔襲,急風暴雨般的倉卒遭遇,以及眾寡懸殊的孤軍奮戰,成為經常作戰的方式。李廣無疑是適應於這些作戰特點的傑出將領。非凡的勇敢、決斷和應變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懷,以及有別於傳統的治軍方法,使他成為受部下擁戴、敵軍聞之喪膽的一代名將。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淵

唐代開國的君主,姓李,名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人。世代顯貴,受北周唐國公爵號,後受隋煬帝弘化留守,兼領潼關以西的軍事指揮大權.見隋煬帝無道,天下大亂,運籌帷幄,起兵太原,定鼎關中,創建大唐,又翦滅群雄,統一全國,實為一代創業之主.在位九年,傳位於子世民,自稱太上皇。貞觀九年崩,死後廟號高祖。

據四川大學李剛《唐高祖創業與道教圖讖》一文,唐高祖李淵在奪取政權的過場中,充分利用了道教圖讖的力量。在古代傳播媒介不發達的情況下,圖讖、謠讖是古代中國政治生活里一種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道教圖讖以宗教為形式,以政治為主要內容,用一種神秘方式傳出信息,具有強烈的政治宣傳鼓動效應,特別是在改朝換代之際,更具有一種高深莫測的權威性,頗能打動人心,招來人才,出現“英雄景附”的場面,又能震懾政治對手,起到心理戰的作用。

就道教而言,其代表人物是以道德經流傳於世的周朝李耳,人稱老子。而李耳又恰恰是李淵的先祖,這為李淵利用道教的衣缽奠定了血統和法統的基礎。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李淵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道教圖讖和道教人物為他的政治目的服務,並且屢建奇功。

所以李淵登上帝位後,繼續利用該政治資本,馬上奉老子李耳為祖先。據武德二年(619)五月敕樓觀:“令鼎新修營老君殿、天尊堂及尹真人廟。應觀內屋宇,務令寬博,稱其瞻仰,並賜土田十頃及仙遊監地充莊。仍於觀側立監置官,檢校修造。即以歧平定主觀事。

同年,李淵的老婆曹太后生了一種怪病,就像鬼纏身一樣,晝夜不得安寧。看遍了國手聖醫,都不見好轉。於是李世民發榜在全國徵求神醫。這時候一個來自齊地的雲遊道人來見李世民,他說儘管我大唐王朝的建立是順天應時,但期間難免殺戮過多,遊魂冤鬼找不到歸宿,所以遷怒於太后。今有齊地淄川神仙姓李名詭祖,又是聖上的本家。這個李神仙曾在北魏孝文帝朝治相府事,後在五松山得道成仙。詭祖的諧音是“鬼祖”,所以主裁陰陽兩間冤獄,最能驅神役鬼,祛病消災。可在太后處設立李神仙牌位,求其顯靈,保證能醫好太后的疾病。李世民依計而行,太后果然很快就痊癒了。李淵感激李神仙的神功,於是賜封李詭祖為“財帛星君”。李詭祖顯靈治病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是李淵賜封李詭祖為財帛星君卻是事實。李詭祖是南北朝魏孝文帝時期的曲梁縣令,死後葬在淄川五松山嬤嬤幢並成為道教的顯赫人物。道教中的李詭祖是玉皇大帝帳下的太白金星,屬於金神下凡。李詭祖在天庭的職銜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所以李詭祖去世後,人們把他當做財神加以供奉。李詭祖既是李淵的本家,又是道教的名人,李淵賜封李詭祖為財帛星君,可謂一石二鳥。

武德三年(620)春,帝親詣老君於祠庭。平定率道眾迎駕,仍具千人之食以獻,帝召平定及法師呂道濟監齋,趙道隆等並賜坐,遂令百官悉就坐飲食。謂曰:‘朕之遠祖,親來降此,朕為社稷主,其可無興建乎?’乃降詔改樓觀曰宗聖觀,賜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觀中修補。”到武德七年(624)十月,高祖又“謁樓觀老子祠”。武德八年(625),高祖下詔:道先、次孔、末後釋宗。排道教於三教之首席。

李淵這一借名人提高門第和正統性的舉措極為高明。這樣做的結果是,不但掌握了全民的意識形態,同時成為施捨財帛和民生的主宰,這對於穩定李氏家族的統治和後來的李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賀:(公元790~816年),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號詩鬼。祖籍隴西,生於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後世稱李昌谷。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等。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廣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縣),漢武帝寵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
李傕:(?-198),字稚然,涼州北地郡(治今陝西省富平縣)人,漢末三國群雄之一。原是董卓的部下,於董卓死後聽謀士賈詡之策攻入長安,掌控朝中大權。後與同黨郭汜內斗,實力大損,被曹操派人擊敗。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雲台二十八將之十五。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時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藥師,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將領。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勛,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部)。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責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後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他於唐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為右衛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在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與大唐皇帝一脈相承,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孫。若論其輩分,李林甫還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輩。
李輔國:(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靜忠,因擁立唐肅宗即位有功,任元帥府行軍司馬事,故更名輔國。著名唐朝宦官。
李思摩:突厥頡利族人(東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人曾屢次侵擾唐朝,咄苾與思摩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擾唐時,被唐軍俘獲並送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於是賜為李氏,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將領,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將領。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平朱沘之亂。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唐懿宗鹹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升為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後,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後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後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於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鬥,因有戰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雲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忠:奚族人,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後,張忠志獻恆、趙、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其祖先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黃河曲流處),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有功,於大曆年間被唐朝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度使、滄德棣州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恆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勛:回鶻族(即回紇)阿布思後裔,降唐後,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後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
李存勖:後唐莊宗。
李棟:宋代官員,李氏入粵始祖。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後主,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夢陽:(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鮮卑党項族後裔。原名鴻基。尊党項族李繼遷為太祖。
李文茂:(公元?~1858年),清末粵劇名演員。清未天地會領袖,攻廣西建大成國。
李漁:(公元1611~1680年),戲曲理論家、作家。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
李開芳:(公元?~1855年),壯族,廣西鬱林州人,衝鋒破陳,與林鳳祥齊名。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年)太平天國將領。初名以文。廣西藤縣大黎里新旺村人。他出身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849年,二十六歲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參加太平軍。
李鴻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漢朝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清朝晚期軍政重臣、清朝淮軍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
李宗仁:(公元1891-1969年),廣西臨桂人,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李大釗:(公元1889年~1927年),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質學家。
[編輯本段]現代名人
李政道:(1926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光耀(新加坡):(1923年),新加坡前總理,現任新加坡內閣資政。
李嘉誠:(1928年),香港著名的塑膠商、房地產巨商,香港首富,熱心慈善和教育。
李小龍:(1940年~1973年),著名武術家,著名電影演員。英文名字BruceLee,中文原名李振藩。
李承晚(韓國):(1875年~1965年),大韓民國總統。
李明博(韓國):(1941年),前首爾市長,現任第17屆大韓民國總統。
李鵬:(192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任國務院總理、前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李鵬飛: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前立法會議員,前行政局議員,自由黨首屆主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李國豪:1、李小龍之子。2、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澤鉅:香港企業家,李嘉誠長子。
李澤楷:香港企業家,李嘉誠次子,電訊盈科主席。
李兆基:香港企業家,恒基兆業及中華煤氣主席。
李家誠:李兆基之子。
李顯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子。
李國寶:香港東亞銀行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
李國章:前任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國寶胞弟。
李國能: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寶及李國章堂弟。
李志喜,香港資深大律師,李國寶、李國章及李國能堂妹。
李柱銘,香港資深大律師,香港民主黨首任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
李華明,香港立法會議員。
李遠哲: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李敖:台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思想家。
李逸朗:香港藝人。
李福深:香港賽馬會前主席。
李家文:香港無線新聞助理採訪主任兼主播。
李臻:香港NOW新聞台首席主播。
李以莊:香港now新聞台高級記者。
李先念: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將領,政治家。
李玉堂:陸軍中將;前海南島防衛副司令(已故)。
李友邦:抗日名人,白色恐怖受難者。
李光彩:將來成為舉世聞名、與比爾蓋盜平起平坐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