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氏名人

中共高級領導人

衛留成

衛留成
衛留成(1946.8-——),河南省泌陽縣人。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勘探系測井專業,大學學歷,高級經濟師。1970年7月參加工作。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石油行業擁有逾30多年的經驗。
1965年9月入北京石油學院勘探系測井專業學習。1970年7月曆任長慶油田一分部測井站技術員、副站長。1975年5月任長慶油田一分部井下作業大 隊政治處副主任。1976年11月任中共長慶油田一分部研究所黨委副書記。1979年2月任長慶油田測井總站副站長、中共長慶油田測井總站黨委常委。
1982年2月進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任鶯歌海辦公室負責人。1983年6月任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BP合作區首席代表及南海西部公司副總經理。1985年4月任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副總經理、常務副總經理、總經理、中共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黨委常委。1991年任南海西部公司總經理。1993年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中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黨組成員(其間1995年9月-1996年7月在中央黨校一年制中青年幹部培訓班 學習)。1998年11月起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兼中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黨組副書記、黨組書記。1999年9月任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
2003年10月22日海南省第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當選為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代省長,中共海南省委副書記。2004年2月當選為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長、中共海南省委黨組書記。2007年1月起中共海南省委書記。2007年2月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2011年8月調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1年被評選為CCTV-2001年度經濟人物,2002年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衛殿斌少將

衛殿斌(1934.4.20-——),山西省晉城市周村鎮衛窯村人。1950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
1950年12月回響黨中央“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的號召志願報名當兵。華北軍區獨立第21團迫擊炮連,歷任戰士、班長。1951年10月被挑選為海軍航空兵飛行員,入海軍第一航空學校學習飛 行。1954年10月畢業。1955年8月調入作戰部隊。在此期間歷任教員、領航長,領航主任。1967年被評為“海軍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在北京 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1968年任飛行大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78年任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79年應朝鮮人民軍國防部的邀請,帶領專家組到朝鮮人民軍空軍幫助、指導。1983年任師政治委員。1984年任軍副政治委員。1990年任軍政治委員,後任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政治部主任、 政治委員。自擔任領導以來,所領導的單位都被評為先進。榮獲“個人三等功”五次,“集體二等功”兩次,嘉獎多次。到了服役的最高年齡,光榮退出現役。
1989年9月被授于海軍少將軍銜。

衛新根少將

衛新根(1945.12-——),山西省澤州縣山河鎮橫嶺村人。1965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現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交通指揮部參謀長。
先後在內蒙古、寧夏、河北張家口服役,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通信參謀、作訓參謀、副股長、股長,1975年至1981年任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1990年北京亞運會召開期間,時任武警北京二總隊15支隊隊長,率部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警衛任務,榮立集體三等功。1998年4月任北京武警二總隊 隊長,擔任國慶50周年武警受閱部隊前指總指揮。1999年7月任武警交通指揮部參謀長。率部參加我市境內的晉陽、晉焦兩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先後6次立功 受獎。被武警部隊評為優秀紀檢幹部。
2000年8月被授予少將警銜。

衛景濂將軍

(無銜將軍*)
衛景濂,河南沁陽人。1938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加八路軍。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南京空軍空降兵第15軍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26旅連政治指導員,第129師26旅獨立營副政政治委員,第129師26旅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第26旅團政治委員,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4兵團第15軍44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林南、淮海、渡江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4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師政治委員。1958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1961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將陸軍第15軍改編為空降兵軍,7月任南京空軍空降兵第15軍政治部主任。1965年4月後 歷任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
1955年9月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衛景濂的最高軍職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副軍級),根據軍(副軍)級、軍種各部部長的資歷,可授予少將軍銜。但因其在198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授銜前業已離休,已超過了授銜時效,故無授銜。因此謂無銜將軍。

中共革命英烈

衛文興烈士

衛文興(1904-1929),字耕之,山西省夏縣裴介鎮四辛莊人。1926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夏縣最早入黨的共產黨員之一,中共運城地區第一個黨支部的支部書記。
民主革命時期,國小畢業後,考入運城師範學校,在校期間組織讀書會,經常和會友們閱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五四運動”爆發後,組織讀書會會友和進步師生上街遊行示威,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
1926年中共山西省委負責人王鴻鈞、崔鋤人到運城開展建黨工作,並被選為運城師範學校黨支部書記。同年冬發動學生、工人、農民開展民主革命運動。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國民黨在全國發動清黨運動,和一些進步學生被開除學籍。回到家鄉後,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關於“黨的活動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繼 續發展黨的組織,開展對敵鬥爭”的指示,發動農民民眾,開展農村革命鬥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冬組織農民進城,痛打了國民黨縣黨部書記秦中興,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極大仇視,不久被誘騙抓捕,移送太原監獄,遭受殘酷折磨,但堅貞不屈。
1929年被折磨得氣息奄奄,被保釋回家後不幾天,即與世長辭,時年僅26歲。

衛祖勝烈士

衛祖勝(1889-1933.9),又名李祖生,湖北省孝感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任孝感縣農民協會委員長、中共京漢特委委員,積極組織農民支援黃麻起義。1928年任中共孝感中心縣委委員。1930年任紅色補充軍第7師師 長。1931年後歷任中共鄂中區特委常委兼孝感縣委書記、陂孝北縣蘇維埃主席、鄂豫皖省裁判委員會主席、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員。1932年4月被國民黨特務誘捕。
1933年9月被殺害,時年44歲。

國民黨將領

衛立煌上將

衛立煌(1896.2.16-1960.1.17),又名衛輝珊,字俊如,安徽省合肥縣(今市)城東郊衛楊(
後改衛揚)村人。國民革命軍西北行營主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陸軍上將銜。
民主革命時期,童年接受初等教育。1912年在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參加安徽革命軍,加入學兵隊。1913年7月在討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中,參加了守 和州的戰鬥,失敗後回鄉。1914年至上海投奔合肥老鄉、同盟會會員范光啟,隨范從事反袁,向袁軍在上海的兵營扔過炸彈。袁的爪牙將范刺死後,乘輪船逃至 廣州,1915年初投入粵軍當兵。1917年進入孫中山的衛隊充當衛士、排長。1918年調入粵軍許崇智部。1921年因戰功升任團長。
大革命時期,1925年蔣介石將許崇智排擠走,將隊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軍,任第3師第9旅旅長。1926年7月隨東路軍參加北伐,至福州升任第14師師長。1927年3月北伐軍光復南京,率部駐鎮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底,北洋軍閥孫傳芳進攻南京,率部同北洋軍激戰6天,收復龍潭車站。戰後蔣介石提升原為黃埔軍校教官的頤祝同、劉峙為 軍長,而任命戰功最大的衛立煌為副軍長,引起衛的不滿。1928年入北平陸軍大學受訓。1930年任第四十五師師 長。1931年參加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1932年任第14軍軍長,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在紅軍向西轉移後,衛率部首 先進入蘇區中心金寨。蔣介石為表示對衛的鼓勵,即將金寨及其周圍地區劃為立煌縣。1934年初參加鎮壓在福建反蔣抗日的第19路軍。1935年11月任國 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6月授予陸軍上將。盧溝橋事變後積極抗戰,率第14集團軍進入山西抗戰。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0月 任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率領3個兵團7個軍,在八路軍的配合下,重創進犯山西忻口之日軍。激戰中,軍長郝夢鱗、師長劉家騏、旅長鄭廷禎以下官兵數千人壯烈犧牲。1938年2月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指揮所部在臨汾以北的韓信嶺阻擊日軍。4月去西安時順訪延安。1939年1月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南省主席,指揮所部在山西中條山等地區抵抗日軍。期間同共產黨、八路軍關係友好。1942年1月調任西北行營主任,被蔣介石削去兵權和二級上將銜,隨後又被免去 河南省主席職務。1943年冬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將司令長官部由昆明推進至離前線僅70公里的雲南保山,部署對日軍作戰。1944年5月率兩個集團軍 擊潰侵占滇西的日軍。1945年1月收復畹町,同中國駐印軍會師,打通了中印公路,名揚中外。隨後任中國陸軍副總司令、養病。
解放戰爭時 期,1946年11月和韓權華帶著兩名秘書到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西德等國考察軍事。1947年10月初回國。1948年1月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剿 總”總司令。到瀋陽後,固守要點不出。在遼瀋戰役中抵制蔣介石的指揮。東北的國民黨軍被全殲後,蔣介石諉過於他,將他撤職軟禁於南京。1949年初擺脫特 務監視,潛走廣州,後出走香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中國成立時通過香港的中共有關組織,致電毛澤東表示祝賀。1955年春周恩來總理寫信希望他返回北京,接信後十分高興,於3月15日秘密回到廣州,後轉去北京,並發表“告台灣袍澤朋友書”。被毛澤東主席稱譽為“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朱德總司令稱頌為“在忻口戰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1957年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一年。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
1960年1月17日因長期患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並發肺炎、心肌梗塞等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4歲。1月20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山公園中山堂主持追悼會。毛澤東、劉少奇、 周恩來、朱德、宋慶齡、董必武、陳雲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送了花圈。骨灰盒安放在八寶山烈士公墓,緊挨著林伯渠、陳賡等人的靈位。

衛持平少將

衛持平(1908.3.20-1951),學名衛大衡,字權侯,貴州省榕江縣古州鎮人。1923年在榕江縣男子國小畢業,即赴黎平入國民革命軍第25軍第5團顧尚武部任文書。先後在中央軍校第6期警憲班、黃埔軍校第6期畢業。國民革命軍淞滬杭警備總司令部高參, 貴陽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6年任國民革命軍憲兵司令部參謀。同年秋在徐州窯洞內生擒冒充日本浪人在江、浙兩省作案多次的日本陸軍山本少佐,因功被蔣介石召見。1937年調任憲兵第17團3營少校營長,駐防河南省洛陽,後移駐湖南省長沙。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參加了三次長沙會戰,11月12日晚,長沙城四處起火,遂指揮合營官兵安全撤出,受到上級的嘉獎,升任憲兵第17團上校團長,同年底調赴第五戰區司令部的所在地湖北省老河口駐防,在一次戰鬥中左臂被炸傷。1942年調任憲兵司令部警務處少將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9月初隨同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飛抵南京,參加了9月9日在南京黃埔路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的受降典禮,並被國民政府授予將軍抗日紀念章、忠貞赤心獎章和勝利 勳章。1947年秋兼任南京衛戍司令部少將代理參謀長,併兼任第1屆國民大會警衛處處長,南京城防指揮官,同年12月被解職,閒居南京。1949年夏任淞 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少將高參,並隨部隊撤至貴州,不久任貴陽警備司令部副司令,11月15日貴陽解放,隨部隊撤至興仁縣。12月在貴州省興仁縣北部隨部向人民解放軍投誠,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被逮捕。
1951年2月18日在重慶被處決,時年43歲。
1983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予以平反,恢復國民黨軍起義將領政治名譽。

衛光華少將

衛光華(1907-1950),字旭東,安徽省合肥縣衛鄉人。國民革命軍第42軍新編第18旅副旅長,第36軍28師師長。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6年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8師82旅164團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任國民革命軍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特務團團長。1940年任第42軍新編第18旅上校副旅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9年任國民革命軍第36軍28師少將師長,同年12月17日在成都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部)所俘虜。

衛景林少將

衛景林(1906-1990),號石樵,山西省洪洞縣人。太原北方軍官學校畢業。國民革命軍華北“剿
匪”總部整編騎兵第5旅旅長,華北“剿匪”總部駐歸綏指揮所督訓處處長。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35軍101師301團團長,後升任101師副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任國民革命軍華北“剿匪”總部整編騎兵第5旅旅長,3月16日被授予陸軍少將銜。後調任華北“剿匪”總部駐歸綏指揮所督訓處處長,同年9月19日在綏遠包頭隨董其武、孫蘭峰等參加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7軍副軍長(政治委員帥榮,軍長張世珍)。1951年9月第23兵團赴朝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7軍副軍長兼修建委員會第二分會副主任,率部參加了泰川、院裡、南市三機場的修建任務與後方警戒任務。1952年回國後第37軍番號撤消,第37軍軍部與第36軍軍部合編為國家建築工程部,歷任建築工程部機械施工管理局副局長,建築機械管理局局長等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90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近現代文化名人

衛聚賢(歷史學)

衛聚賢(1898-1989),字懷彬,號介山,號衛大法師,山西省萬泉縣人。山西省立商業專門學校畢業。
1927年在北京清華大學國語研究院畢業。中國當代著名考古學家,文字學專家。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曆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編審,歷任上海暨南大學、中國公學、持志大學教授。1928年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1929年年發掘南京明故宮。1930年年主持南京棲霞山三國墓葬發掘,並致力於江浙古文化遺址調查。1935年春參與常州淹城遺址調查,同年秋參加上海金山衛戚家墩古文化遺址考察研究。1936年上海成立中國古泉學會,擔任評議。同年8月任“吳越史地研究會”總幹事,主編《吳越文化論叢》。1937年上海市博物館落成,擔任設備選購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在重慶任“說文社”理事長,主編學術月刊《說文》。
解放戰爭時期,在重慶繼續主編學術月刊《說文》。1949年離開大陸移居香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員,香港珠海、聯合、聯大、光夏、遠東、華夏等書院教授。後任台灣輔仁大學教授。長於考據、考古和文字學。在大陸時期參與南京明故宮工部遺址、棲霞山六朝墓等的考古發掘。去台灣後繼續從事考古研究。編輯出版《說文》月刊。
1989年因病在台灣逝世,享年91歲。
主要著有《古史研究》、《中國考古學史》、《中國考古小史》、《文字學》、《中國人發現澳洲》、《中國人發現美洲》、《論語字解》、《古器物學》、《台灣山胞由華西遷來》、《封神榜故事探源》、《中國古史中的上帝觀》、《吳越文化論叢》、《山西票號史》、《中國社會史》、《薛仁貴征東考》、《古史研究》、《中國社會史》、《古今貨幣》等多種。

衛俊秀(文藝界)

衛俊秀(1909.1.7-2002.5.29),字子英,號若魯、景迅,山西省襄汾縣景村人。中國民主同盟會盟員,陝
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藝術學院教授,首都師大書法博士考試委員會委員。中國當代深荷碩望學者型書法大家,傅山、魯迅、莊子研究專家。
民主革命時期,自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喜愛語文、書法。1914年入國小讀書,始習字,每天寫仿16字,後於字間增添小字。其書法習作頗受校長師維鐸先生表揚,多次獲獎。
大革命時期,1925年7月考入六年制的太原國民師範學習。課外讀《老子》、《莊子》、《荀子》、《詩經》、《左傳》等古籍。在高師階段廣泛學習西方哲學,恣情披閱從古希臘到19世紀末諸大家包括費爾巴哈、黑格爾、恩格斯的著作。書法受名家常贊春、田羽翔指授,習何紹基、黃山谷、傅山諸家書。每天寫字10張,從無間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2年考入山西教育學院,改讀魯迅著作、蘇聯文學及嚴復譯作等。飽讀社會科學,鑽研魯迅、《莊子》,立志著作。1933年撰寫研究魯迅和《莊子》的書稿。1936年獲山西省作文競賽第一名。同年9月大學畢業。
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冬在重慶將自己撰寫的《莊子與魯迅》一文呈郭沫若先生指教。“承回信、指示,語多讚許”。1944年在黃埔軍校七分校任教官,受郭沫若《蒲劍集》影響,萌發撰寫《魯迅(野草)探索》動機。勤奮蒐集資料,鑽研不已,集10年工夫(書成後由上海泥土出版社1954年12月出版)。
解放戰爭時期,其專著《傅山論書法》1947年在西安出版。這期間一直是治學與書法活動雙管齊下,二者相得益彰。事實上,學術生涯為他後來成為一位學者型書法家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其書作獲得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上升到一般書法家難以企及的美學境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調入陝西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1955年以“胡風分子”罪名被拘留校內,失去自由,受到多次嚴厲批判。1956年兩次 遭抄家,《莊子與魯迅》及筆記、日記、信件和書籍數百冊被沒收。1957年初問題查清,遂被釋放,又登台講課。1958年春經西安市雁塔區法院審判,以“歷史反革命”罪名,被判勞動教養3年,到陝北富縣銅川煤礦,從事農活。1962年釋放後,回原籍襄汾縣景村從事農業勞動。1979年年逾70歲時獲平 反,回到忍痛闊別的陝西師大,歷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山西師範大學與山西教育學院名譽教授,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民盟盟員,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博士生考試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1980年為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亞洲民族館作“神遊古國”榜書,被列為永久性展品。這是他的書法藝術在家鄉勞動時已臻成熟、攀上高峰的重要標誌。其 書法屬雄強一路,以草書見長。有評論家評其成功地解決了草書的碑化問題,稱其與于右任、王蘧常、林散之為20世紀草書四大家。先後在太原、西安、北京舉辦個人書展,山西襄汾縣建有衛俊秀書法藝術館,陝西師範大學設有衛俊秀墨寶珍藏室,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亞洲民族館將衛俊秀所書的“神遊古國”榜書橫額定為永久性展品。
2002年5月29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
出版過《傅山論書法》、《魯迅〈野草〉探索》、《衛俊秀書法》、《衛俊秀書歷代名賢詩文選》、《衛俊秀書古詩十九首》、《當代書法家精品集.衛俊秀卷》、《衛俊秀碑帖札記》、《居約心語》、《衛俊秀學術論集》等。為海內外學術、藝術界所稱道。

衛興華(經濟學)

衛興華(1925-——),筆名韋行,山西省五台縣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
衛興華

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先後在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學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81年任《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副總編輯,1983年任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1987年後肋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經 濟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經濟規劃小組成員,中央電大教材《政治經濟學》(人民出版社1983年)副主編及課程主講教師,中國《資本論》研究會 副會長,全國綜合大學《資本論》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學會常務理事,福建師範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20餘所高校的 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兼職教授。長期從事《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有著作20多本。
1980年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著有《衛興華選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政治經濟學研究》(一)(求實出版社1987年)、《政治經濟學研究》(二)(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主編《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年)、《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探索、改革、振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年),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史論》(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合著《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運行機制》(人民出版社1986年)、《經濟運行機制概論》(人民出版社1989年,獲第四屆中國圖書一等獎)、《什麼是社會主義》(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獲第五屆中國圖書二等獎)、《我國新經濟體制的構造》(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獲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論文獎),第一屆、第二屆孫冶芳經濟科學論文獎)。2005年,中宣部所屬學習出版社在全國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學者中經過選擇,出版發行了《衛興華自選集》。

衛念祖(數學)

衛念祖(1919-卒年不詳),四川省梓潼縣人。1938年畢業於原北平中法大學數學系後,赴法國里昂大學數學系留學。1948年回國後,在雲南大學數學系任教授、數學系主任。1986年退休。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當代著名數學家。
歷任雲南省科協委員、榮譽委員,中國數學會理事,雲南省數學會理事長,雲南大學理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雲南省數學會名譽理事長。主要從事Denjoy積分、調和函式和位勢理論的研究。
代表作有《龔傑爾瓦西列斯勾與位勢理論》,編有教材《位勢理論講義》和《位勢理論選講》。著有《數學新教程》(第五卷)等。

衛建林(文學)

衛建林(1939.8-——),曾用名韋驥,山西省聞喜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1964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著名文藝評論家。
衛建林

1964年後歷任《紅旗》雜誌做編輯,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國務院財貿小組、中央辦公廳研究室工作。1979年在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工作。1987年後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任研究員。1989年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國作協會員。主要從事文學、哲學、中國歷史研究。
著有專著《論紅樓夢政治歷史主題的意義》(與人合作)、《〈紅樓夢〉主題論》、《〈紅樓夢〉人物論》(與人合作)、《曹雪芹論》、《〈吶喊〉〈彷徨〉及其時代》、《生活教導著作家》、《文學要給人以力量》、《閹人政治家——明代宦官問題》等。

衛虎林(經濟學)

衛虎林(1965.7-——),山西省陽城縣人,山西財經大學科研處副處長、管理學教授,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山西省普通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中國當代經濟與管理學者、專家。
衛虎林

歷任山西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企業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工商管理碩士(MBA)導師,山西省普通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山西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企業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社會兼職有山西省青年聯合會第八屆委員,太原市迎澤區政協委員,山西省品牌協會顧問,山西省現 場統計研究會秘書長,山西省食文化研究會理事等。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與公司運作、品牌理論與策劃。主要承擔本科《管理學原理》、《企業管理》,研究生《企業管理專題》、《品牌管理》,MBA《現代管理理論前沿》等課程。近年來,在《財貿經濟》、《中國財經報》、《中華工商時報》等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著有《名牌戰略研究》等著作10餘部,主持或參與完成省、部級課題7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