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橋鎮

李橋鎮

北京順義區李橋鎮位於富順縣西南部,距縣城34公里。面積67.8平方公里,轄19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農業、林業、畜牧業是李橋鎮經濟的三大支柱。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李橋鎮李橋鎮

李橋鎮位於順義區南端,距北京市區20公里,鎮域總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3.2萬,下轄31個行政村。東依潮白河,西臨首都國際機場,南接通州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順通路、機場東路、六環高速路以及京承鐵路等極大的方便了李橋鎮與外界的交通聯繫。

在鎮黨委、政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區打造綠色國際港的大背景下,以爭創“首都文明鎮”為載體,全力打造“綠色國際港靚麗碼頭”的新形象,取得了三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2007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2億元,同比增長22。屬地財稅收入預計完成2.8億元,同比增長50%以上;實現地方財政收入8500萬元,同比增長40%以上。社會經營性總資產達到76.5億元,同比增加5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00元,同比增長8%以上。幾年來先後獲得全國千強鎮、北京市“經濟結構調整十佳鄉鎮”、“首都綠化美化先進單位”、“首都環境優美鎮”和市三級聯創五個好黨委等榮譽稱號。

北京“兩軸”、“兩帶”、“多中心”的空間布局調整、奧運場館、特別是首都機場東擴、順義國門商務區、首鋼冷軋項目為李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李橋鎮成為發展臨空經濟、現代製造業和城市延伸的重要結點。李橋鎮將抓住機遇,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建設。

歷史沿革

李橋鎮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已有村落沿河村、北河村。建於唐代的有南半壁店、後橋、臨清。李家橋、沙浮始建於元朝,西大坨、西樹行、王家場、郭莊、安里、小蘇莊建於清朝,其餘各村均於明代建村。

民國初年該鎮為順義縣第四區。抗日戰爭時期曾屬三(河)通(縣)順(義)聯合縣第五區。1945年8月-1946年2月仍屬三(河)通(縣)順(義)聯合縣第五區。1946年2月-1949年4月屬(東部)順義縣第五區。1949年4月,鐵路以東地區屬順義縣第五區,鐵路以西部分村莊屬順義縣第十區。

1956年撤區並鄉,李家橋為中心鄉,因駐地得名。1958年8月成立李家橋人民公社,同年經北京市委命名為“中波友好人民公社”,1961年劃出21個生產大隊,析置沿河人民公社,因駐地得名。1966年李家橋、沿河兩公社合併稱李家橋人民公社。1975年初夏,復析置沿河人民公社,李家橋人民公社縮小為轄12個生產大隊。1983年8月4日廢公社建鄉,李家橋、沿河兩鄉轄域和駐地未變。

1990年2月28日李家橋改鄉為鎮。1998年順義區撤鄉並鎮,李橋鎮沿河鄉合併,稱李橋鎮,轄31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李橋鎮行政地圖李橋鎮行政地圖

鎮政府下轄31個行政村,為李家橋、英各莊、張辛莊、臨清、半壁店、後橋、莊子營、窪子、頭二營、三四營、西樹行、西大坨、北河、沙浮、王家場、沿河、蘆各莊、史莊、吳莊、富各莊、郭莊、南河、北桃園、南桃園、安里、蘇莊、官莊、堡子、沮溝、北莊頭、南莊頭。

科技發展

李橋鎮加快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在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區域科技資源整合等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截至2004年底,我鎮共有各類型科技企業22家,被批准為高新技術企業2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個,並完成3個市級火炬計畫,1個星火計畫和2個國家新產品項目。其中有專利技術的3家;通過環境體系認證的有4家;2家還是外資出口企業。2004年全年引進各類科技項目11個,組建科技科研生產聯合體4家,引進科技人員180人。

健全和完善的科技管理、開發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科技進步,建立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整合農業資源,發揮農業資源的更大效益,一產項目向流通型、觀光型、科技示範型進一步深化。充分利用科技示範基地,利用現代化的傳輸方式(遠程教育),解決農民實際技術問題。協調農業科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和搞研究示範,形成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及科技中介組織相互依託,聯手開發的機制。開展各種實用技術和科普講座培訓20餘期,培訓3000多人次,科技素質進一步提高。

科技創新,人才為本。目前我鎮共有各類科技人才1000人。其中:博士12人,工商管理碩士20人,本科生500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468人。科技人才的引進,最佳化人力資源的配置的同時也加速了企業科技創新。

教育情況

李橋鎮現有中學2所,中心國小2所,在校學生5000餘人。有鎮中心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近300人。全鎮共有教職工近400人,其中專任教師385人。李橋鎮各學校堅持德育為首,全面發展的原則,用多種渠道不斷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曾多次被評為教育教學先進集體,教育教學先進單位,高考、中考考生升學率在全區居領先地位。全鎮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在保證教育經費實現“三個增長”的基礎上,多方籌措資金,不斷改善辦公條件,各學校先後對教學樓進行了裝修,添置了高標準的教學設備,教育教學手段在原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我鎮狠抓教師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大幅度提高。幼兒教師學歷合格率達85%,中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6%和100%,國小任課教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達80%,中學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 達70%。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幹部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環境衛生

在李橋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和大力支持下,以創建國家衛生區、衛生鎮和北京市衛生村活動為載體,全民性愛國衛生運動廣泛深入開展,健康教育進入千家萬戶。

不斷加大衛生軟硬體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鎮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醫療衛生保健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有中心院1個,醫療服務區10個。全鎮全面加強預防保健工作,基礎免疫接種率明顯提高,各種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發病率低於全市平均數。全鎮80%以上的居民加入了合作醫療。改廁改水工作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居民衛生條件不斷改善。

文化事業

文化工作面向民眾,加強引導,用健康、文明、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吸引民眾廣泛參與。堅持深入開展“二月新春”、“五月鮮花”和“十月金秋”等以宣傳、歌頌“北京順義·綠色國際港”和“李橋——綠色國際港靚麗碼頭”為主題的系列民眾文化活動。全鎮建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大院23個,均包括圖書室、健身器材、娛樂室、桌球、籃球等活動項目。鎮內還活躍著秧歌、書畫、器樂、演唱等10餘支業餘文化隊伍。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底蘊和傳統文化形式,為經濟發展搭建展示和宣傳的平台,努力創造出本地區的文化特色。自2004年開始,連續2年舉辦順義區“李橋保稅中心”杯器樂大賽,參賽人次達360人,在全區反響熱烈,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旅遊資源

鎮內具有順沿特菜基地、沿河高科技示範園區、後橋園區、海關園區四個特瓜特菜示範基地。

順義區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