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李四光之女]

李林[李四光之女]

李林,1923年10月31日出生於北京。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高溫超導薄膜無源微波器件等的套用研究。是金屬學會理事、物理學會理事、全國政協第三、五、六、七、八、屆委員。2002年5月31日去世。

基本信息

簡介

李林李林

李林教授,祖籍湖北黃岡,出生於北京書香門第,科學世家。1944年畢業於廣西大學,後去英國留學,曾從師於金屬位錯的發現者 Cottrell教授。在英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研究高純鋁的蠕變與低碳鋼的時效硬化。博士論文答辯之後,在巴黎參加了國際會議後即取道蘇聯返回中國,投身於新中國的科技事業。

上海治金所協助周仁所長研究國家急需的球墨鑄鐵,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研究包頭鐵礦的含F爐渣石墨耐火材料的腐蝕獲1981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在金屬物理研究中多有建樹,發表了重要論文,建立了電子顯微鏡實驗室,為我國早期電子顯微鏡研究專家之一。並在1956年赴東京參加第一屆亞太電子顯微鏡學會,為長期的國際交流奠定了基礎。

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她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全國婦聯執委、常委,第三、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她在學界創造了輝煌的成績和聲譽。

李林教授由於工作需要於1985年調入核工業部,從事有關金屬材料的研究。為我國材料的生產工藝改進,輻照損傷及性能測試分析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一位為我國核對材料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的無名英雄。1973年以後李林教授從事低溫超導研究,並於1978年到物理所從事探索高溫超導體研究。她豐富的經驗及堅持在第一線從事科學研究的作風對年輕的同事有很大影響,並指導了大批研究生。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別是在超導薄膜及物理方面。如在中國第一家製備出了臨界溫度最高的A15 Nb3Ge,這在當時國際上也是為數不多的。系統地研究了A15 Nb3Ge的成相規律和Mo-Si,Mo-Ge非晶薄膜生長特性和物理性質,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

1986年高溫氧化物超導體發現不久,立刻進行了Sr-la-cu-O薄膜的研製工作,用直流磁控濺射及後熱處理法獲得了Tc=27K的薄膜樣品,在中國物理快報上發表了文章,這是國內處發表的最早的文章之一。1987年初發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後,又立即開展了Y-Ba-Cu-O薄膜的研製工作,採用射頻磁控濺射及後熱處理法,用粉末靶,在1987年6月得到Tc0=82K的淮氮溫區超導的薄膜,1988年底獲得臨界電流密度Jc=1.34′106A/cm2,Tco=90k的薄膜,使用這種方法不加後熱處理,製備出了用於超導器件的高質量外延薄膜,1989年底獲得了c-軸取向的、重複性比較好的外延單晶薄膜,Jc=3.4′106A/cm2.她所領導的研究組在薄膜製備方面一直跟隨國際先進不平。1990年開始製備YBCO/PBCO多層膜及超晶格,最薄層是一個單胞,Tc仍可達到43K。

到1992年為止,共發表30多篇文章,並獲得1991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林教授還沒有等待得到博士證書,即急速返回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她的劍橋大學博士證書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後考由英國的朋友帶來。幾十年來,李林博士從南到北,從一個單位轉到另一個單位,服從於祖國的需要。每到一處都留下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她堅持嚴謹治學,提攜年輕學子,堅持在第一線從事科學研究的風範,為大家樹立了榜樣。1980年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多年來參加了很多全國青聯、全國婦聯及政協的工作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為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及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2年5月31日,李林院士走完了她80年的人生路,她留下遺言,將自己的骨灰埋在研究所的一棵小樹下。李林院士為科研工作耗盡畢生精力,與世長辭仍要在這裡做一位默默的守望者。

傳奇人生

李林 左起:鄒承魯、李林(女)、劉寶(王君)、羅沛霖、申泮文、劉東生、梁思禮七位院士在南開校園留影

李四光的女兒

李林是李四光的女兒,出生於書香門弟。 當時李四光在北京大學任教。李林的母親是學鋼琴的,是北師大附中的老師。李林從小受到科學和藝術的雙重薰陶,她4歲時能讀書寫字,5歲開始彈鋼琴,母親原本是想把她培養成一位鋼琴家,但是天真好動的她非常喜歡跟父親爬山和野遊。在她孩提的記憶中,父親留給她最大的印象是工作。“他在北京大學當地質系主任時,一次坐在顯微鏡前已經很晚了,我去叫他吃飯,他從顯微鏡上抬起頭看我站在那兒,就問你是誰家的孩子啊?這么晚還不回家,你媽媽會想你的。我就笑,我是你的孩子啊,請你回家吃飯呢!那時我只5歲。我們住在景山東街時有一個小院,父母都上班,就把我一人放到家裡,也不雇保姆,說那是剝削。我就和附近的人都交朋友了,交通警、環衛工人、鄰居、小販們都是朋友。”父親一直教育她,要說老實話,做有道德的人,獻身祖國的人。父親對祖國的熱愛,對科研工作的執著深深的影響了她。李林從小立志做一名科學家,搞研究,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據李林回憶,她和父親有過改名字的相同經歷。李林原名熙芝,“那是我在桂林上初三時,想報考高中,用真名不行,便隨機起了個名,改名這事,和我父親一樣。我父親原名李仲揆,他14歲報考學堂時買了一張表格要填,慌張中把14寫在了姓名欄里,按規定不得塗改,再買表格要花錢,於是就把“十”改成李,四字不好改,正好看到牆上一塊匾“光被四春”,就加了個光字,於是就成了現在的名字。”

西大的畢業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是個兵荒馬亂的時期,李林隨父母奔波於國內外。1934年李四光攜家去英國講學,1936年全家回國,落腳桂林,並受聘為廣西大學名譽教授。李林秉承了父親的聰明和智慧,國中沒有上完就考上高中,高二時便以同等學歷考入廣西大學機械系。李林回憶,她原本是想學醫的,但是她的母親不想讓她離家太遠,主張她報考工科專業。40年代那個時候上大學的女生特別少。李林當時在機械系非常的優秀。在西大校園,我有幸採訪到西大傑出校友,旅美航空航天專家唐紹曾博士,問起李林院士,唐博士回憶起來仍然是滿臉的興奮,“李林是我的師姐,當時我念大一,她念大四,她可是我們全系唯一的一個女生,我們都叫她‘系寶’。”

大學畢業後,李林到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1946年,父親為李林爭取到英國文化協會的獎學金,於是李林去英國伯明罕大學攻讀金屬物理專業碩士學位,1948年獲得伯明罕大學物理冶金碩士學位。1951年又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中國科技界中女性的佼佼者

幾十年來,李林院士從南到北,從一個單位轉到另一個單位,一生經歷了多次轉行,她完全服從於祖國的需要。她每到一處都留下了豐碩的成果。

1951年11年,27歲的李林求學歸來,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工作。她主要是研究包頭鐵礦的高氟爐渣腐蝕問題、球墨鑄鐵等課題,在那裡一乾就是8年。研究球墨鑄鐵,獲得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研究包頭鐵礦的含F爐渣對石墨耐火材料的腐蝕,獲得1981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她本人也榮獲了“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李林院士在物理研究領域多有建樹。1956年,國家要發展原子能事業,需要從事材料科學研究的專家,李林於是服從祖國需要,1958年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開始了13年的原子能研究工作。這項工作放射性大,技術要求高,工作條件艱苦,而李林總是堅持在第一線工作,哪裡最危險、最艱苦,李林就會出現在哪裡。她參加了第一個“反應堆”的實驗、第一顆核子彈引爆材料工作的實驗、第一艘核潛艇材料的實驗,為祖國的原子能工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期間,她建立了電子顯微實驗室,是我國早期電子顯微鏡研究專家之一。1956年她奔赴東京參加了第一屆亞太電子顯微鏡學會。

1972年,李林再次改行,在國家超導重點實驗室從事超導材料的研究。1973年從事低溫超導研究,1978年轉為探索高溫超導研究。超導材料研究在當時是世界尖端科技,它尋求某種導體在低溫下的阻力接近為零。李林尤其在超導薄膜及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中國第一家製備出了臨界溫度最高的A15Nb3Ge,這在當時國際上也是罕見的。這期間,她指導了大批研究生,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她獲得1991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還榮獲“巾幗英雄”稱號。

李林院士曾經在《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這篇文章中說道:“人們經常問我‘你這么大年紀了為什麼還要上班?’‘你不覺得科學研究工作枯燥嗎?’我的回答是:‘我覺得這么大年紀還允許我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科研是我感到活著有意義。’”

一門三傑

她的父親李四光,一個家喻戶曉的偉大的地質學家,連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連續三任地質部部長,他連續幾年對石油的勘探研究促使中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李四光還獨創了地質力學理論。1946年李林與同為劍橋留學生的鄒承魯喜結良緣。鄒承魯,生物化學家,中科院院士,是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2001年末,鄒承魯被《南方周末》評選為十大年度人物之一,他是名列其中的唯一一位科學家。他倡導反對“科學腐敗”,被稱為“科學道德的守望者”。第九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吳階平曾經說過“李四光是院士,李林士院士,鄒承魯是院士,一家三人同為院士在中國科技節僅此一家。”

李四光和李林

李林後排左起父親李四光與母親許淑彬前排左起李林、丈夫鄒承魯

李林原名熙芝,“那是我在桂林上初三時,想報考高中,用真名不行,便隨機起了個名,改名這事,和我父親一樣。我父親原名李仲揆,他14歲報考學堂時買了一張表格要填,慌張中把14寫在了姓名欄里,按規定不得塗改,再買表格要花錢,於是就把“十”改成李,四字不好改,正好看到牆上一塊匾“光被四春”,就加了個光字,於是就成了現在的名字。我們最早姓“庫”,由於家境貧寒,從蒙古地區討飯流落至湖北黃岡,所以我們的出生地是黃岡。曾祖父即是蒙古族人,家譜上是‘庫里家族’。”

李林對父親的最大印象就是工作,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一次他在北京大學當地質系主任時,坐在顯微鏡前已經很晚了,我去叫他吃飯,他從顯微鏡上抬起頭看我站在那兒,就問你是誰家的孩子啊?這么晚還不回家,你媽媽會想你的。我就笑,我是你的孩子啊,請你回家吃飯呢!那時我只5歲。我們住在景山東街時有一個小院,父母都上班,就把我一人放到家裡,也不雇保姆,說那是剝削。我就和附近的人都交朋友了,交通警、環衛工人、鄰居、小販們都是朋友。”

二三十年代在中國是個兵荒馬亂的時期,李四光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奔波於中國和外國,李林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他的智慧和作風,國中未上完就考上高中,高中二年級時就考入廣西大學機械系。畢業後到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1946年,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夫婦在重慶招收留英學生,李林獲得了獎學金進入了伯明罕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李四光曾在這所大學裡獲得過碩士學位。那時李四光都是用英文寫信給李林,鼓勵她“不要著急”。1948年她拿到了冶金物理碩士學位,經人介紹她到了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期間,李四光夫婦參加第十八屆國際地質會議並留在英國考察,同年,李林與同是攻讀博士學位的劍橋中國留學生鄒承魯喜結良緣,李四光親自為他倆在英國主持婚禮,這段時間一家四口在英國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1949年新中國成立,李四光夫婦於1950年回到祖國。1951年,李林鄒承魯相繼學成歸國。

“那個時候,黨叫幹啥就幹啥。新中國需要鋼鐵,我們就搞鋼鐵研究,在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一乾就是8年,我們的球墨鑄鐵研究在1956年首次獲得全國自然科學獎,新華社還報導了。我們一起的三位女科學家還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1956年8月,錢三強約見李林:“我國要發展原子能事業,需要從事材料科學研究的專家,這樣還可以把你們調到北京,和父母在一起。”直到1958年,李林所從事的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後,李林才調到北京,任物理所金屬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原子能研究工作,這項工作有核輻射,按說不宜女同志做,但李林回響黨和國家的號召,“哪裡需要哪裡搬。”這也是她一生中幾次改行之一。條件不足,半路改行,她全心投入到這新領域中。學俄文,請專家來講課,多次往返於北京和包頭之間(金屬鈾在包頭生產)。那個領域那時候不能發表論文,很多人的很多工作都是默默無聞的。”既使在文革中,李林還參與領導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大型材料熱實驗室。

1972年,已近半百的李林第三次服從國家科研任務的需要,改行從事超導材料的研究工作,超導材料研究是世界尖端科技,它尋求某種導體在超低溫下的阻力近乎零。這在節能等方面有很強的遠景套用意義。這個部門叫國家超導重點實驗室。

這些年她總共帶了多少名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連她自己也數不清了。學生們一個個走向工作崗位走向世界,而她還在科學的高峰上攀登,所里的人們一律稱她為“李先生”,稱呼中無不流露出對她的愛戴和尊敬。

“李四光的姐姐,就是我的親姑姑——李希賢,如今還健在,105歲,他們兄弟姐妹共7個,而我是獨生女,我也只有一個女兒,但女兒有兩個兒子,我很高興,我跟別人說,這正好補上了。”老人對兩個外孫的喜愛溢於言表,甚至把他們的照片放在辦公室里。

李林在文革前即是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文革後是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她丈夫鄒承魯先生是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學)。

“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鄒承魯是院士,一家三人同為院士在中國科技界僅此一家。”這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吳階平說的話。

相關報導

2002年10月31日是中科院院士李林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為表達對先生的深切懷念,物理所召開紀念座談會。中科院副秘書長、學部聯合辦公室沈保根主任到會並講話,李林先生的丈夫鄒承魯院士應邀出席了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物理所的領導、在物理所工作的院士和李林先生生前工作過的超導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領導和她的同事。

會議由物理所王恩哥所長主持,沈保根主任首先講話。沈保根在講話中說,李林先生是物理所乃至院士中非常受尊敬的科學家,她對物理所的學科發展、對年輕人的培養、對研究生教育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沈保根談到自己在物理所工作期間得到李林先生的教誨,親身感受到先生為科學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他希望物理所的同志、特別是年輕人以先生為榜樣,做好各方面工作;他代表學部對鄒承魯院士表示問候。

鄒承魯院士在講話中回憶起夫人生前常對他說起在物理所工作的愉快時光、常說起物理所的同事們;他回憶起與夫人及物理所的各位院士一起參加院士會的情景;他感謝物理所舉辦了這次活動,也希望物理所和各位老朋友有更輝煌的明天。

到會的物理所的章綜趙忠賢李方華等各位院士和超導實驗室的同事們紛紛發言回憶與李林先生相處的往事,座談中大家更深切感受到李林先生為科學奉獻、工作不息,對同事平易近人、坦蕩寬容,對人生充滿信心、樂觀開朗的可貴品格和高尚情操。王恩哥所長說,李林先生的精神使我們每個人得到心靈啟迪,我們要加倍努力工作,以更出色的成績告慰先生!

為寄託對李林先生的懷念之情,以物理所學術委員會主任趙忠賢院士為首的編委會經過緊張的工作,在先生誕辰八十周年之際完成了《李林文集》的編印,文集反映了先生一生精彩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座談會上編委會將文集贈送給大家,沈保根主任代表學部感謝編委們的辛勤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