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TCL]

李東生[TCL]

有人將2002年比做李東生的"鵲起年",那一年,TCL邁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820萬歐元併購德國施耐德,成為在當地的第一家中國製造企業。2004年,李東生要同時整合兩個虧損大戶法國湯姆遜公司彩電業務與阿爾卡特全球手機部門。李東生和他的TCL會闖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跨國公司之路。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李東生李東生

姓名:李東生
生卒:1957年7月
職位:TCL董事長兼總裁
畢業院校:華南工學院

個人概述

1982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無線電系;1985年任TCL通訊設備公司總經理;1986年任廣東惠州市工業發展總公司引

李東生李東生
進部主任;1990年任惠州市電子通訊總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兼團委書記;1993年初,李東生擔任TCL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1985年任TCL通訊設備公司總經理。

1986年任廣東惠州市工業發展總公司引進部主任

1990年任惠州市電子通訊總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兼團委書記

1993年初,李東生擔任TCL電子集團公司總經理。

1996年底,李東生出任TCL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個人榮譽

李東生李東生
李東生曾參與惠州二十多個合資項目的引進和籌建,為惠州電子工業的起步和發展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自擔任TCL集團總裁以來,李東生成功地運用科學的經營管理方式,觀念超前,行動超前,知人善任,重視人才,憑著對市場的高度敏感和對市場的準確切入,並結合資本運營戰略和品牌推廣戰略,利用外資打自己的品牌,使企業持續高速成長,將一個國家沒有投入一分錢資本金的地方小企業運作成中國電子信息工業前五強,並在國內電子業率先建立起了一個遍布全國的行銷網路。目前TCL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品牌價值達187.69億元。李東生也於1994年被授予“開發中國家電事業特殊貢獻功臣”稱號,1995年被授予第五屆“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稱號。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模。2002年入選為黨的16大代表。2002年12月當選“2002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和獲得唯一的年度創新獎。2003年1月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3年4月獲得由全球併購研究中心、中國企業併購交易網和《英才》雜誌等機構評選的“2002年度中國十大併購人物”。

探路者

李東生的成敗和價值並不應該僅僅以財務數字來體現,用“歷史進程”的眼光去評判,或許會更加合理.1998

李東生李東生
年,李東生41歲。這一年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決定了他和TCL的未來。
這一年,四川長虹與國內的八大彩管廠密謀“彩管壟斷”,進而引發了慘烈的價格戰。是役,長虹元氣大傷。而TCL則依靠李東生政治家般的合縱連橫,以及“用速度打規模”的新渠道策略乘機而上,在2001年將長虹、康佳踢下彩電老大的寶座,一舉奠定了TCL的江湖地位。

這一年,TCL通訊公司主管研發的副總經理萬明堅,在多次交流後說動李東生開始考慮“做手機”。1998年年底,在政府的支持下李東生終下決心。而萬明堅就任TCL移動總經理短短几年後,就讓TCL移動營業額超過了90億元,利潤超過了10億元,成了TCL集團的強大支柱。

這一年,TCL集團高層在北京大覺寺召開“西山會議”,決定由少壯派楊偉強主抓PC業務,確定了3年進入國內PC行業前5名的目標。在隨後的幾年中,TCL電腦“命很硬、運氣很好”,沒有像海爾電腦那樣鎩羽而歸,還一度憑藉“奔4”換代的機會,在市場上站住了腳跟。

還是在這一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這些國家貨幣的大幅貶值,讓TCL集團的大量OEM訂單流失。李東生由此下決心必須用掌控市場銷售渠道、推廣自有品牌的方法來開展國際業務。一年後TCL在越南試水國際化,3年後在越南的市場占有率已達14%,躋身前三。李東生的國際化信心由此日益高漲。

1998年是TCL進入高速發展期的序曲,也是李東生從眾多中國企業家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年份。李東生的眼光不可謂不敏銳,無論是在彩電PC移動通信還是在國際化上,他都看對了方向,跟對了潮流,也走到了其他企業的前面。

5年以後,TCL作為探路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2003年,TCL彩電國內市場占有率上升到20%,海外銷量同比激增195%;另外手機市場占有率接近11%,獲得利潤大豐收。同時,以TCL員工持股計畫為核心的漸進式產權改革“阿波羅計畫”已經完成,並在2003年末完成了集團整體上市。

這是李東生的巔峰時刻,但也是這位目光敏銳、方向感極強的探路者,即將跌倒前的一瞬間。

TCL過去5年的成功,得益於李東生的眼光、策略,也得益於外部潮流的推動,但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業務的高速成長正在為TCL帶來企業管理上的空氣稀薄。以手機為例,TCL手機在市場井噴期聲名鵲起,但缺少技術含量及質量保證一直是TCL手機的隱患。當年TCL手機返修率曾經高達40%,這個品牌污點對TCL移動公司後來的軌跡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而這個問題一直不被重視,與李東生自身的性格緊密相關。那時候的李東生眼光大多用於抓趨勢、看結果,而對細節和過程並不是很在意。這也是TCL在高速發展階段“成王敗寇”價值觀和“諸侯文化”誕生的根源。

李東生有意無意營造的“諸侯文化”在帶來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時,對管理規範和企業文化向心力的犧牲也給自己埋下了一個大隱患。這其實也是中國商業管理演進的一個縮影——當企業處在拼速度、搶地盤的“起事”階段時,大家都認為“正規化”可以逐漸形成。但是中國企業崛起的速度之快甚至超過自己的想像,這時候,你想“正規化”也來不及了,這往往並不是因為競爭對手,而是企業勢頭和企業中的人心士氣推著企業家狂奔,甚至讓企業家誤判“一鼓作氣的精神力量”對企業能力到底能有多少加成。

李東生作為一位走在前面的探路者,這個困境幾乎是注定的。2003年7月,TCL集團推出“龍虎計畫”,其中“龍

李東生李東生
計畫”是要在未來3到5年內,在彩電和手機業務上建立國際競爭力,進入全球前五名;“虎計畫”則是家電產品、信息電工照明及文化產業要同時形成國內領先優勢;銷售額目標則為全球500強的門檻之數(1500億元)。

從TCL集團2003年283億元的營收來看,這個任務勢必要有跨越式的機會才可實現,TCL集團收購法國湯姆遜旗下的彩電業務和法國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就是由此而來。這讓TCL集團轉眼之間成了全球第一大彩電生產商和第七大手機生產商,但也讓TCL在此後的幾年間業績急速下滑,最終在2006年由於連續兩年虧損掛上了ST的牌子。

其後TCL被迫進行了一系列的海外市場戰線收縮和自身資產的典當來自救,當年“虎計畫”中的電工照明、堅持了9年的PC等紛紛被轉賣。可以說,“龍計畫”的實施已經讓“虎計畫”遭到重創,TCL的國際化甚至是產業布局都開始向原點回歸。

李東生在過去的10年中,前五年勢如破竹,後五年舉步維艱,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在這兩個階段他都是中國企業中的探路尖兵。

很多人覺得李東生後五年的失誤很令人惋惜,但其作為中國優秀的企業家代表,或許令人尊重之處卻恰恰在於後五年。TCL比別人崛起得更快,也比別人更早經歷了殘酷的試煉——這是探路者的宿命,也是探路者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李東生的成敗和價值並不應該僅僅以某段時間的財務數字來體現,用“歷史進程”的眼光去評判這個追逐“中國企業世界級夢想”的探路者,或許會更加合理。

李東生和TCL的實踐證明,中國優秀企業的真正困擾往往不是走得太慢,而是走得太快,結果讓偉大的思想絆倒了弱小的身體。

今年51歲的李東生已經進入“知天命”的年齡,他說自己依舊堅信國際化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恰恰是TCL這樣的中國企業無法迴避的任務。如果再來一次,他重新選擇的是方法、是節奏,而絕對不是方向。這個信念也是他不承認國際化失敗,埋頭“收拾舊山河”的驅動力所在。

“企業發展必須經過幾死幾生,只有經過生死考驗才能常青。”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李東生說他堅信這一點。

所有擁有世界級夢想的中國企業都應該堅信這一點。

人物評價

李東生李東生
李東生:最具國際想像力的中國冒險家
在極其驚險的跨國擴張道路上,他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企業家的視野和雄心,但他還必須為成功增添更多的砝碼

1982年,剛剛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分配到TCL集團前身TTK公司技術員時,李東生最大的願望是“當一名車間主任”。

1987年,30歲的李東生第一次訪問飛利浦,他聽完情況介紹之後整個頭都發蒙,心想這個企業高不可攀,我們永遠也超不過它。
2004年6月,TCL全球招聘大會現場。李東生率領旗下十位高層集體亮相,放言TCL將向全球招聘2200名具有國際化背景的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研發人才,以打造一支“國際化部隊”。在此之前,他剛剛完成了兩筆大交易:和法國湯姆遜合組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收購跨國電信巨頭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部門。

今天的李東生儼然已經站到了峰巔。他是產業界的英雄,TCL和湯姆遜合資公司的成立儀式甚至請動了正在歐盟訪問的總理溫家寶;他是媒體的寵兒,同低調神秘的海爾總裁張瑞敏相比,他一直健談開放,並且不斷製造著新聞; 他是國企改制的旗手,通過集團上市的“阿波羅計畫”,而今他已經成為中國身價最高的國有企業董事長和黨委書記。他的億萬身家足以讓好幾代的國企老總們羨慕不已。

李東生自己很明白,他僅僅是站在一個小小的山頭。過去10年TCL連續保持了50%的年增長速度,品牌價值達到267.12億元,以382億元的年營收名列國內電子信息業百強第三位。但李東生有理由認為TCL進步得還不夠快。1971年誕生的三星電子,現在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了496億美元,利潤接近60億美元。比10年後誕生的TCL,整整大了10倍還不止。李東生念茲在茲的目標是:“創建世界級的企業”。

當海爾、聯想小心翼翼在海外樹立品牌形象、一步步打開市場缺口的時候,TCL選擇了通過合縱連橫進行快速擴張和布局。這條道路上不是沒有成功的先例,但更多的是白骨累累。而李東生的哲學是“企業大不一定強,但是,不大一定不強。”

李東生一直在做一個困難的選擇: 要高速成長還是穩健經營。“就像打仗一樣,你把兵力都集中到了第一線,後方必然空虛。如果防線出現一個漏洞的話,就很可能全線崩潰”。但是,李東生還要算一筆賬。如果不快速成長起來,達到一個目標要付的代價兩三年以後很可能是現在的幾倍。“未來10年,中國有可能出現世界級的企業,如果失去這個機會,再追就很難了”。

李東生李東生
他的意志堅定,可以不顧資本市場的非議,在集團整體上市剛剛完成,又要把最賺錢的手機業務分拆到香港上市。他不在乎 “圈錢”的指責,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TCL整體做大。TCL整體上市、TCL移 動上市都是為了將TCL做大。TCL去年用80億元的權益做了393億元的銷售。但是,相對於索尼、飛利浦、三星這些巨頭,TCL顯得小。“為了做大企業,TCL今後可能還有這樣的‘圈錢’動作。”

他的另一個長處是善於“相馬”和“馴馬”。桀驁不遜的TCL移動董事長萬明堅就是他的成功之作。但現在,為了TCL的未來,他需要招募一批可能自己都無法駕馭的國際化人才。事實上,在此次TCL大規模招兵買馬之前一周,TCL剛剛遭遇一場“換將風波”。5月24日,與李東生、創維老闆黃宏生同為大學同學的TCL集團高級副總裁胡秋生突然辭去尚未正式對外宣布的TTE(TCL與湯姆遜重組後建立的新合資公司)CEO一職。雖然TCL集團副總裁、TCL國際執行董事趙忠堯臨危受命,但換將的背後,是TTE架構的人力之憂。有傳聞稱,李東生對胡在與湯姆遜的利益談判中不夠強硬很不滿。

在2010年,把TCL變成一個年銷售收入超過1500億的世界級企業。為了這個目標,他著一個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的大集團的企業強人通常每周工作至少50個小時,而他的3萬員工自願在法定的5天工作制外再增加半天。

外人恐怕無法真正體會這箇中等身材溫文爾雅的廣東男人的內心世界。在公眾面前,他溫和克制,謙恭有禮,從來不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英雄。他可以按照廣告導演要求,不厭其煩地背上數遍台詞,而目的僅僅是為了配合拍攝一部公司宣傳片。但在企業內部,他強悍激進,脾氣暴躁。據說一段時期,下面的人找他匯報工作前必須先找他的秘書問李總心情好不好。李不得不在公司大會上反求諸己。他的書房里掛著“天地正氣”的條幅。在他的書架內,《曾國藩家書》哈佛商學院的約翰.科特、麥可.波特的著作相鄰而立。

TCL搞關鍵業績指標考評,李東生帶頭把自己也列進評估範圍,他的理由是:“雖然按公司章程,總裁是由董事會考核的,但現在我們的董事會還不是很完善,還無法承擔評審總裁工作的任務。那就把總裁工作的評審納入集團系統。”

他的年薪只有73萬,他使用的TCL手機居然連彩屏都不是。但他所持有的約6%的集團非流通股如果按發行價全部變現的話,李的身家接近6億。不過他好像根本沒有時間考慮這個問題。

在TCL惠州總部大樓里,懸掛著李東生親自題寫的使命宣言,文章的最後一句是:歷史是由那些充分利用他們時代的機會不斷進行變革創新的人們寫的。

李東生曾國藩共鳴:人力武器VS治人術

李東生李東生

在某些方面,李東生和他所欽佩的曾國藩反倒有更多共鳴.

TCL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似乎越來越得GE前任CEO傑克·韋爾奇的真傳。

一方面是大刀闊斧的國際化,在TCL的“龍虎計畫”中,要在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2010年達到1500億元。未來3-5年內,TCL多媒體顯示終端移動信息終端兩大業務,將進入全球前五名。

另一方面,則是全力打造“接班人”方陣。在TCL集團董事會第十五次會議上,TCL的新團隊可謂強手如林。像韋爾奇一樣,李東生也是傾盡全力打造“人力武器”,在集團所有的直屬部門中,李東生只分管人力資源部,這在重市場輕人事的中國企業領導者中,顯得頗為少見。

但是,據此就認為李東生的用人策略屬於“韋爾奇”派,顯然有失偏頗。在某些方面,李東生和他所欽佩的曾國藩反倒有更多共鳴。

李東生的“人力武器”
李東生曾笑稱自己是個一邊學曾國藩,一邊學韋爾奇的折衷派。

而李東生溫和、中庸的性格又強化了他作為一種沉靜領導的特質,但溫和的外表下卻掩蓋不了他作為一個領導者的強勢。在內部工作會議上,李的風格是嚴厲、急躁,甚至罵人罵得很兇。據李東生身邊的人介紹,李東生做決定時最經常的一個動作就是把手一揮,說:走。

在“選將”方面,李東生看重三方面素質:責任心,勇於承擔責任;全心投入工作,出於公心;有比較敏銳的戰略思維。

據說,李東生對下屬高層常說的話是“量隨識長,識隨德進”。這是他從自己最喜歡看的曾國藩的言論中總結出來的。據接近李東生的一些中層經理人的評價,李東生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分寸感。

這種分寸感可以從李東生的一些用人策略中管窺一二。

——以寬容應對萬明堅的張揚。TCL移動通信總經理萬明堅行事風格強硬且鋒芒畢露,與李東生寬厚溫和的性格截然相反。去年9月,TCL集團以吸收合併TCL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上市的協定簽署後,有人開始猜疑:萬明堅功高蓋主,李東生趁機削藩。

李東生則專門寫信給萬明堅,請他不要在意外面的言論,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李東生也曾告訴媒體,當時選萬明堅,因為萬基本符合“選將”標準:開會時,萬永遠抱著一大把手機,像個江湖行醫者,到處向人推銷新型的手機;萬是出於公心做決策,不怕得罪人;第三,萬這幾年的經營也證明了他個人的領悟力。

——以堅定對待楊偉強的搖擺。楊偉強於1998年擔任TCL電腦公司總經理,此後卻一直連年虧損,楊偉強一度曾經想“撂挑子”,但李東生給予他堅定的支持。

——對後進大膽提攜。1999年才空降至TCL的嚴勇深得李東生的青睞,嚴勇也憑其深厚的國際化背景在TCL不斷走高,今年3月嚴勇被任命為TCL集團副總裁後,繼而被任命為TCL國際的執行總經理。有報導稱,李東生洽談重大項目都會帶上嚴勇,與飛利浦等國際電子集團談判,以及這次與湯姆遜公司談判,嚴勇就是其中的主力。

曾國藩的“治人術”

李東生李東生

不止是李東生,從曾國藩那裡學習領導力的人有很多。

曾國藩最被引為神秘的是他的用人學,在晚清那樣一個信仰崩潰、價值趨向多元化的時代,曾國藩幾乎攬盡天下英才,在政治上有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郭嵩濤,在洋務上有薛福成馮桂芬容閎等,在科學上有徐壽華蘅芳李善蘭等齊聚幕下。

曾國藩曾著有《冰鑒》一書,其“治人術”的核心就是:世上怕的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確使用人才。特別是在管理高層經理人方面,曾國藩自有一套:

1.選將。曾國藩認為,挑選將才,必須要找有深遠智慧謀略的人,而且要號令嚴明,能耐勞苦,這三個條件都具備,才是最好的人選。曾國藩的原文是:“揀選將才,必求智略深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勞苦,三者兼全,乃為上選。”

曾國藩所確定的這三個標準,都是硬性的指標,撇開了一些軟性因素,如道德人際關係等。

2.將德。曾國藩認為,治兵的才能,不外乎公明勤這三個方面,如果辦事不公正,賞罰不明,士兵就不會心悅誠服;如果不勤於職責,軍營里的大小事務便會堆積,難以處理。同時,要不怕死,與敵人對陣時,才會身先士卒,士兵才能為你所用。

3.能戰。“治軍之道,以能戰為第一義。”曾國藩認為能戰是最重要的事情,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敵人突圍,無法抵禦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會毀於一旦。第二重要的是能愛民,第三重要的是讓上下官紳都和睦。

曾國藩直截了當提出的“能戰”,和現在經理人掛在嘴邊的“執行力”可謂異曲同工。對曾國藩而言,最顯露其“執行力”的戰略,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戰,當年,曾國藩調動湘、淮軍7萬餘人分兵十路,包圍天京。期間,曾國藩實施堅壁清野、挖地道、合圍、各個擊破等策略,歷時一年多,攻克天京。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強調嚴明忠義軍心評將等。

成為“第五級領導”

李東生李東生

和曾國藩類似,李東生也是一個強調“自省”的領導者。李東生學習“自省”的老師是曾國藩。
除此之外,兩個人也有不少共同之處:謙遜執著正直大度公正等。

在管理大師詹姆斯.C.柯林斯的眼裡,這類領導被稱為“第五級領導”。作為第五級領導,他既有很強的意志,又有很明顯的謙虛;既很固執,又很平和;追求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成功,而是卓越,是超常規、超水平的發揮;具有始終如一的前瞻性。

把李東生作為“第五級領導”的典範,會發現李東生的領導之道和不少“第五級領導”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他們在執行上強調以下幾點:先找對人,再決定做什麼;面對殘酷現實;堅持刺蝟原則,即保持專業持續精神;強調紀律的文化;以科技為加速器;像飛輪一樣積蓄能量先徐後疾。

但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第五級領導”所堅持的自省能力。通用電氣CEO傑夫.伊梅爾特就是“自省”,他認為領導力實質上是一種自我反省。
從領導力模式上看,擁有自省,才能使領導者面對衝突時去尋找一種“恰當的平衡”。在任何團體處理棘手議題,肯定會有衝突,不管是明來還是暗去。這就是棘手議題的棘手之處。但“第五級領導”卻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高手。

面對衝突,李東生也曾被認為是具有平衡能力的實用主義者。他曾說過:“中國有中國的情況,為達到一個目的,必須要去適應,而非去改變一個環境。”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創辦於2000年,主辦方是中央電視台,每年一屆。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旨在以人物為線索和載體,梳理每一年度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與走向,具有中國經濟晴雨表的作用。
年度獲獎者名單
2000年度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 柳傳志
中國網路通信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長 田溯寧
海爾集團執行長 張瑞敏
萬科集團董事長 王石
東方集團董事局主席 張宏偉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彭作義(已故)
海信集團董事長 周厚健
金山集團董事長 求伯君
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 梁定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敬璉
2001年度巨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史玉柱
招商銀行行長 馬蔚華
香港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寧高寧
海爾集團執行長 張瑞敏
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行
北京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文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敬璉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裁 衛留成
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 魯冠球
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倪潤峰
年度人物大獎 :吳敬璉
公眾人物大獎 :張瑞敏
2002年度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 李毅中
上海寶鋼集團公司總經理 謝企華
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賢足
春蘭(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 陶建幸
中國一汽集團公司總經理 竺延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 張維迎
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李東生
浙江正泰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南存輝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 劉姝威
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宗慶後
年度社會公益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 邵逸夫
年度創新獎: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李東生
2003年度網易創始人及首席架構執行官 丁磊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牛根生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龍永圖
UT斯達康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長 吳鷹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 張慶偉
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 苗圩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唐運祥
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髮靜
年度人物大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 張慶偉
年度新銳獎:盛大網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陳天橋
年度社會公益獎:重慶市雲陽縣人和鎮農民 熊德明
2004年度阿里巴巴(中國)網路技術有限公司CEO 馬雲
中國國際海運貨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麥伯良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 李金華
TCL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李東生
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郭廣昌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長 楊元慶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總裁 胡茂元
中興通訊董事長 侯為貴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經理 王憲章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周小川
年度人物大獎:國家審計署審計長 李金華
年度新銳獎: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總裁兼CEO 馬化騰
年度社會公益獎:中國消費者協會(集體)
2005年度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潘剛
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厚健
濰柴動力董事長 譚旭光
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 王健林
百度董事長兼CEO 李彥宏
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鄧中翰
奇瑞汽車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尹同耀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梁穩根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 傅成玉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總裁 魏家福
年度人物大獎: 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鄧中翰
社會公益獎 :北京地球村主任 廖曉義
2006年度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 尚福林
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家祥
玖龍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茵[中國女富豪]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姜建清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
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正榮
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董明珠
蘇寧電器集團董事長 張近東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人及執行合伙人 沈南鵬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德康
特別榮譽獎: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李嘉誠
年度創新獎:北京華旗資訊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馮軍
年度人物公益獎: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副秘書長 哈希·扎西多傑
2007年度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 陳紹鵬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金志國
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總經理 王建宙
深圳研祥智慧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陳志列
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房有
中國鋁業公司總經理 肖亞慶
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 任建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 李長江
中國博奇環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兼CEO 白雲峰
投資中國貢獻獎:國際數據集團IDG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麥戈文
年度創新獎:深圳研祥智慧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陳志列
社會公益獎:青藏鐵路總設計師 李金城
年度人物終身榮譽大獎: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2008年度年度人物大獎:
斯澤夫(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總經理)
陳游標(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十大經濟年度人物:
林毅夫(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馬興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
李寧(李寧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新禮(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蔣錫培(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韓三平(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
王一新(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海南省農墾總公司總經理)
萬捷(雅昌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紹勇(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總經理)
盧文兵(小肥羊集團有限公司CEO)
年度創新獎: 王傳福(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李世鶴(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特別榮譽獎: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高新戰略研究院院長)
2009年度譚躍 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
沈文榮 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
俞敏洪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
曹國偉 新浪執行長兼總裁
梁昭賢 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劉積仁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
李書福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徐留平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公司董事長
靳海濤 深圳創新投資集團董事長
董文標 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
年度創新獎:
劉海濤 物聯網研究專家
尹衛東 科信製藥總經理
年度公益獎:
曹德旺 福耀集團董事長
余彭年 彭年實業董事長
提名獎:
王信 兗州煤業董事長
雷闖 “B肝維權第一人”
2010年度

陳元: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
譚旭光:山東重工董事長
李稻葵: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常小兵:中國聯通董事長
孔棟:中國航空集團公司總經理
劉永好: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張傳衛:明陽風電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伍勝:浙江通領科技集團總裁
徐和誼: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李福成:燕京啤酒集團董事長

終身成就獎
孫家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創新獎
真才基: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董事長
董明珠: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孫丕恕:浪潮集團董事長
黃鳴:皇明太陽能董事長
汪建: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提名獎
顧欣: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徐少春:金蝶董事局主席
李力游:展訊通訊董事長兼CEO
華桂潮:英飛特電子(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長
公益獎
上海世博會志願者團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