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肅

李振肅

李振肅,藥物化學家,甾體化學、甾體藥物化學專家。長期從事藥學科研、教學工作,開設、講授了藥物化學、甾體藥物化學等課程,主編全國統編教材《藥物化學》。完成避孕藥3-酮地索高諾酮的合成研究,並已在藥廠進行放大。找到有用的甾體原料,改進了孕甾雙烯醇酮的合成方法及其環氧化反應的工藝。找到了抗輻射損傷、升高白細胞作用強的新化合物。

基本信息

簡歷

1927年4月18日 出生於北京。

1944年8月-1949年7月 在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49年8月-1951年8月 在中央軍委、中央衛生部從事藥政工作。

1951年9月-1955年7月 在前蘇聯列寧格勒化學製藥學院(ЛХФИ)做藥物化學專業研究生,獲前蘇聯化學副博士學位。

1955年8月-1955年10月 在前蘇聯全蘇藥用植物與芳香植物研究所(BИЛAP)進修。

1956年9月-1957年5月 在前蘇聯全蘇化學藥物研究所(ВНИХФИ)和全蘇醫學科學院進修甾體激素和同位素方面的工作。

1955年11月—現在 在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教研室任講師(1955年~ )、副教授(1979年~ )、教授(1983年~ )、碩士研究生導師(1978年~ )、博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 )、1958年~1987年任藥物化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5-1992年 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0年以來 任《藥學學報》編委( ~1999年)、藥學會甾體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 ~1994年)、《中國醫藥工業雜誌》、《國外醫藥(合成藥、生化藥、製劑分冊)》編委。

生平簡介

李振肅,女,1927年4月18日生於北京,籍貫湖南湘鄉。自幼一直在北京求學,高中就讀於師大女附中。這個學校是長期以來京城首屈一指的名校,對李振肅的思想、綜合素質的影響極大。這個學校有嚴謹的校風,思想品德、業務水平一流的師資,哺育成長於這樣的氛圍中是其一生中莫大的幸福。老師們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的敬業精神、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教書育人的老師時刻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懷與企盼。同學們思想進步,品學兼優,樸實無華的做人、做事的態度,給予了李振肅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當時李振肅參加了同學中地下黨組織的讀書會,參加進步書籍的讀書討論等活動。高中期間對其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給予了深刻影響,追求思想進步,老實做人,勤懇敬業。幾十年後當時女附中高中時期的老同學來往和聚會時都很懷念當年學校與老師以及同學們所給予的思想、品德、業務能力、綜合素質等諸方面的深刻影響,無不終生感謝母校,懷念母校。考入北京大學後,全國知名高等學府的革命傳統作風時刻激勵著青年學生們,在地下黨的教育影響下參加當時反對國民黨的爭取全國解放的各項運動、各種活動。

李振肅一生中所走的道路,政治上的追求、事業上的抱負,除了受高中師大女附中和北京大學老師、同學們的影響外,家庭也給予了很好的教育與影響。父親當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大哥於抗日戰爭前大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因七七事變爆發,不願繼續留在日本就讀,當即毅然回國,在香港參加進步活動。另外三個哥哥在抗日戰爭中,他們在北京高中畢業後相繼輾轉赴昆明西南聯大攻讀理工科。隨後其中的兩個哥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然後又轉赴延安。在京、津的兄弟也在大學期間加入地下黨,從事革命工作。哥哥們地下黨員的品質、思想影響,從小教育李振肅做人要做什麼樣的人,要為消滅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而奮鬥。要求經常閱讀國內外進步書刊,參加進步學生運動。使李振肅也憧憬將來能出現這樣一個美好的人人平等的世界,並能參加其中,為之拼搏。

李振肅於1946年8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李振肅的家庭,家教甚嚴,即使是七七事變,舉家逃難至天津半年期間,雖輟學在家,但年長七歲的三哥仍然管教學習,每日早八點準時上課,至12點鐘下課,隨後才許乾別的。因此,李振肅不但未因日本侵略耽誤學業,反而國小沒有畢業就以同等學力跳班考入國中。

李振肅於1944年8月~1949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至1951年7月在中央軍委、中央衛生部從事藥政工作。1951年8月被派赴前蘇聯攻讀研究生,就讀於列寧格勒化學製藥學院(ЛХФИ,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ХИМИКО-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藥物化學專業,於1955年7月獲前蘇聯化學副博士學位(КАНДИДАТ ХИМИЧЕСКИХ НАУК)。其後繼續在前蘇聯全蘇藥用植物與芳香植物研究所(ВИЛАР)進修3個月。1956年9月~1957年5月再次被派赴前蘇聯,在全蘇化學藥物研究所(ВНИХФИ)和全蘇醫學科學院進修同位素及甾體激素方面的工作。1955年10月回國後至今一直在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院工作,先後任講師(1955年~ )、副教授(1979年~ )、教授(1983年~ )、1978年恢復研究生制度以來擔任碩士生導師,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1958~1987年任藥物化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5~1992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1985年赴美考察藥學教育,1989年赴美參加學術會議並進行短期訪問。1980年以來任《藥學學報》編委( ~1999年)、藥學會甾體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 ~1994年)、《中國醫藥工業雜誌》、《國外醫藥(合成藥、生化藥、製劑分冊)》編委( ~1997年)。

1994年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

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 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已經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公開發表了科研論文約60篇,有些工作尚在整理中,有些不準備公開發表。主編了高等院校教材《藥物化學》,並編寫了其中較多部分的章節。編著了《甾體激素的分子結構與生物活性》,主譯了《合成藥物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工業分析》,參加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藥物學藥理學》分冊和《化工百科全書》部分條目的編寫工作。

李振肅一生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戰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教書育人,兢兢業業辛勤耕耘歷經了40餘春秋,參與了為國家培養大量藥學人才的事業中。

1996年12月離休。

教學成就

李振肅在本科生的教學工作中,注重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專業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同時也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自我完善、知識更新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後能夠迅速地適應藥學領域中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在教學第一線,先後為藥學專業、藥物化學專業本科生開設、講授了藥物化學,藥物設計,製藥化學,製藥工藝等多門課程。並參加了有機合成,有機化學課程的講授。

藥學系原只設有藥學專業,根據我國醫藥工業發展的需要,1959年衛生部決定首先在上海醫學院和北京醫學院籌建藥物化學專業。李振肅受命參加了籌建工作,擬定藥物化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並主持編寫了北京醫學院藥物化學專業本科生用的藥物化學教材。1959年北京醫學院招收了首屆藥物化學專業學生40人,此專業延續辦學至今。藥物化學專業的開辦,為我國製藥工業培養了急需的人才。

積極參加教學改革,60年代、70年代她多次帶領學生先後深入東北製藥總廠、新華藥廠、天津藥廠、北京製藥二廠、北京製藥總廠等處,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摸索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辦學道路。1965年暑假後曾帶領10 名應屆畢業生到天津藥廠進行半年生產實習和半年畢業論文的工作,提出設計思想並指導學生參加實驗研究,採用新試劑將生產甾體激素的關鍵中間體孕甾雙烯醇酮的收率提高了5%,這一成果立即為各生產廠家採用,並被轉用於以番麻皂苷元為原料的甾體激素生產中。在天津藥廠期間,為解決藥廠生產中一次數十噸投料不合格批號產品,結合原理分析和多次小試驗,提出了挽回損失的措施和方法,並即投入使用,獲得圓滿結果。1966年結合反應機制,主、副反應的生成與控制,經反覆實驗,改進了孕甾雙烯醇酮環氧化的工藝,提高了收率和質量,當即用於天津藥廠的生產上。這些工作贏得了相當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培養和鍛鍊了學生的思想品質和工作能力。幾十年來,辛勤認真指導畢業生的畢業設計教學工作,使學生在大學本科學習的最後一個環節,在思想上、業務上、能力上得到提高,以合格的畢業生走向社會。

1977年恢復高校招生制度後,參加並主編了全國藥物化學專業、化學製藥專業的《藥物化學》全國統編教材(1981年出版),並編寫了其中較多部分的章節。

李振肅在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中,早於1959~1962年培養出來了兩名研究生,他們畢業後被分配在醫學科學院工作,成為單位的骨幹。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後,至今已先後培養出9名碩士生。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後,已培養出博士生6名。為研究生開設了甾體藥物化學課、藥物設計課和高等藥物化學概論中的部分章節。注重對研究生獨立科研能力的培養,精心指導,嚴格要求,既要求研究生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又注意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對研究生論文工作提出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對博士生的培養,更要求有一定的獨創性。

在研究生的教學中,重視結合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制訂必修與選修課程的學習計畫,論文選題既重視理論價值又考慮實際意義。整個培養過程嚴格要求,注意嚴謹的治學作風與嚴密的工作態度的訓練培養。

畢業的研究生,有的留校工作,有些在其他教學科研單位工作,有的在藥廠工作。大部分畢業的研究生出國深造,分布於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已有部分回國工作。他們都是各單位的骨幹力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的早已成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知名重點大學中研究所所長。

1977年恢復高校招生制度後,參加並主編了全國藥物化學專業、化學製藥專業的《藥物化學》全國統編教材(1981年出版),並編寫了其中較多部分的章節。

李振肅在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中,早於1959~1962年培養出來了兩名研究生,他們畢業後被分配在醫學科學院工作,成為單位的骨幹。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後,至今已先後培養出9名碩士生。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後,已培養出博士生6名。為研究生開設了甾體藥物化學課、藥物設計課和高等藥物化學概論中的部分章節。注重對研究生獨立科研能力的培養,精心指導,嚴格要求,既要求研究生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又注意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對研究生論文工作提出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對博士生的培養,更要求有一定的獨創性。

在研究生的教學中,重視結合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制訂必修與選修課程的學習計畫,論文選題既重視理論價值又考慮實際意義。整個培養過程嚴格要求,注意嚴謹的治學作風與嚴密的工作態度的訓練培養。

畢業的研究生,有的留校工作,有些在其他教學科研單位工作,有的在藥廠工作。大部分畢業的研究生出國深造,分布於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已有部分回國工作。他們都是各單位的骨幹力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的早已成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知名重點大學中研究所所長。

主要論著

1.李振肅.松香皂的綜合利用(Ⅱ)自松香皂提取植物甾醇.北京醫學院學報,1959,(1):26-29.

2. 李振肅.甾體激素的分子結構與生物活性.見:雷興翰,黃鳴龍,嵇汝運主編《藥物化學進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38-420.

3.李振肅主編,北京醫學院等合編.《藥物化學》(高等學校試用教材).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1.

4. 李振肅,朱莉亞,朱琪等.3β-羥基—孕甾-5-烯-20-酮衍生物(A,B環)的合成及其構效關係研究.藥學學報,1982,17(4):265-274.

5. 李振肅,王海青,朱琪等.5-孕甾烯-3β,17α-雙醇-20-酮-3-醋酸酯17α-脂肪酸酯類的合成及其構效關係研究.藥學學報,1983,18 (2):119-124.

6.李振肅,馬桂林.3β-羥基-5,16-孕甾雙烯-20-酮醋酸酯環氧化反應的研究.北京醫學院學報,1983,15(4):328-329.

7. 李振肅,譚家鎰,馬成禹.雌二醇11位含氧取代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83,18(7):501-506.

8. 李繼松,李振肅.雌三醇11位取代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85,20(3):181~187.

9. 楊玉我,李振肅.11α-羥基炔雌醚和11α-甲氧基炔雌醚的合成及其抗生育作用.藥學學報,1987,22(3):191-195.

10 馬建標,李振肅.7α-甲基-4β,5β-環氧-17β-羥基雌烷-3-酮的A環芳香化反應.有機化學,1987,(6):477-478.

11 周麗明,李振肅.13β-乙基-3-甲氧基—甾-1,3,5(10),9(11)四烯-17β醇的硼氫化—氧化.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89,21 (2):150-152.

12. 馬建標,李振肅.4-取代-17β-羥基-7α-甲基-4-雌烯-3-酮的合成和抗生育活性.藥學學報,1990,25(1):18-2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