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楷

張其楷

張其楷(1912年10月21日-1995年7月22日),中國近現代藥學家、藥物化學家,江蘇省南通縣(現通州市)人。領導並參加了治療絲蟲病新藥“益群生”和結核病治療藥“異煙肼”的合成研究工作;領導並承擔治療日本血吸蟲病藥物的研究,對中國開展非銻劑藥物治療血吸蟲病研究起到了開拓性作用;領導設計和合成了多種防治化學戰劑損傷的藥物,闡明了抗膽鹼藥物的藥理作用、抗毒作用和副作用三者之間不完全平行的藥物構效關係,為中國軍事醫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其楷 張其楷

張其楷,藥物化學家。江蘇南通人。193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系。1937年入德國明斯特大學藥學院學習。1939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次年回國。曾任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分會理事長。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十年代初領導研製成功治療絲蟲病的海群生,抗結核藥異煙肼及治療吸蟲病的4--氨基和8--氨基6--甲氧基喹啉類衍生物、二烴氨基甲基甲基苯並氧雜六環--4--酮類衍生物等非銻劑藥物。1958年起,主持合成多種防治化學戰劑損傷的藥物,已組合成複方製劑。闡明了抗膽鹼藥物的藥理作用、抗毒作用和副作用三者之間不完全平行的新論點,用以指導合成選擇性較高的抗毒新藥。

基本資料

姓名:張其楷

性別:男

張其楷 張其楷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21日-1995年7月22日

籍貫:中國江蘇

民族:漢族

學位:博士

職稱:教授、藥學家

研究:國內外治療血吸蟲病藥物的研究、抗膽鹼藥合成研究等

生平

張其楷 張其楷

張其楷,1912年10月21日出生於江蘇南通縣金沙鎮一個知識分子家庭。6歲入國小讀書,接受啟蒙教育。中學時受到“科學救國”思想的影響,從而樹立了投身科學事業的志向。193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

1935年由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他被推薦到當時的中國經濟委員會衛生處藥物研究室任技佐。1937年,進入德國明斯德(Munster)大學藥學院學習,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博士研究論文和通過博士學位的畢業考試,取得了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接著,又入慕尼黑工業大學化學系深造,進行以“吡咯類化合物合成”為題的研究。

1940年初,他幾經輾轉回到昆明,任同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擔任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教學。1941年又應內遷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之聘,任化學系和藥學系教授。這期間,他在努力完成講授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二門課程之餘,與助教一道以破廟為實驗室,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藥物合成研究和指導學生作畢業論文。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浙江大學遷回杭州,繼續任教。

1951年,他奉調參加組建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系,領導了抗絲蟲病藥“益群生”和國內急需的結核病治療藥“異煙肼”的合成研究工作,推動了該藥在國內的生產及其套用。1953年,領導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系藥物合成室承擔治療日本血吸蟲病藥物的研究工作,對

張其楷 張其楷

中國開展非銻劑藥物治療血吸蟲病研究有開拓之功。1958年,軍事醫學科學院由上海遷京後,他參加組建毒物藥物研究所的工作,並主持擴建藥物合成室,指導、設計和合成了數千種新化合物,多種藥物被選用於軍事醫學。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為神經性毒劑的多個急救方和預防方提供了主要組成藥物。1962年6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所從事工作的特殊性,他親自領導和參加完成的許多重要成果與100餘篇論文,都不能公開和發表。但他甘願為祖國國防科研事業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做出犧牲。1995年7月22日,他因心臟病突發,於北京逝世。

工作經歷

張其楷 張其楷

1935年7月-1937年6月 南京中國經濟委員會衛生實驗處技佐。

1937年9月-1939年7月 德國明斯德大學藥學院博士生,獲自然科學博士。

1939年8月-1940年1月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化學院研究生兼助教。

1940年2月-1941年7月 同濟大學化學系教授。

1941年8月-1951年8月 浙江大學化學系及藥學系教授。

1951年8月-1958年5月 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系研究員、合成室主任。

1958年5月-1963年6月 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理毒理研究所研究員、化學合成研究室主任。

1963年7月-1995年7月 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長、軍事醫學科學院專家組副組長、研究員。

1995年7月22日 病逝於北京解放軍總醫院。

主要成就

張其楷 張其楷

1931年,張其楷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時,有機化學這門學科正處於理論和套用的發展時期,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吸引著富有理想的青年人,使他特別偏愛這門方興未艾的科學。在有機化學界老前輩莊長恭和系主任高濟宇教授的指導下,他接受了有機化學理論和實驗技能方面的嚴格訓練。步人大學學習不久,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於中華民國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中國抗日聲浪鼎沸。由此,他更加堅定了科學救國的決心。經過4年的努力學習,最後,他以有機合成方面為題,圓滿完成了學士畢業論文,並發表於中國化學會會志上,從此,他選擇化學合成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1935年中央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他被推薦到當時的中國經濟委員會衛生處藥物研究室任技佐,從事萬年青和夾竹桃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離的研究工作,所作論文在1936年舉行的中國藥物學會第8屆大會上宣讀時,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讚賞。後來由於工作需要改做合成化學,仿製“606”和“914”,並取得成功。在這期間,他對藥物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振興祖國的醫學事業,他強烈希望能到當時世界上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最發達的德國留學深造。這一願望得到在南京某修造廠任總工程師的四叔張育俊的全力支持和資助,從而得以實現。

抗日戰爭時期卓有成效的藥物合成研究與教學

1940年2月,張其楷到達昆明後,任同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講授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課程。但是由於抗日戰爭時期,圖書和藥品儀器極端缺乏,無法從事科學研究,這使他深感遺憾,因而在1941年,應內遷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之聘,任化學系和藥學系教授。雖然浙江大學也因抗戰遷移多次,儀器設備和圖書均有散失,但還可以進行少量的科學實驗。當時浙江大學中有名望的老教授較多,29歲的他從不以獲得教授頭銜而滿足,虛心學習老教授們嚴謹的科學作風和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在努力完成講授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二門課程之餘,與助教一道以破廟為實驗室,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藥物合成研究和指導學生作畢業論文。經過幾度春秋,教學和科學實驗都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張其楷也得到了學校的信任和學生的好評。當時,他所撰寫的研究論文,因國內正處在戰爭環境,無處發表,只得寄往美國化學會會志發表。1944年,中英文化協會專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英國來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博士夫婦參觀了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深受感動,回到英國後,特意寫書進行了介紹,高度讚揚他在科研方面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認為他的研究工作很有水平,並稱浙江大學為“東方劍橋”。

張其楷 張其楷

1946年抗戰勝利後,浙江大學遷回杭州,張其楷除了在該校化學系和藥學系講授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外,還應聘於浙江醫學院藥學系與齊魯大學藥學系(遷杭時期)任兼職教授,講授藥物化學。他除了注重理論方面的探討,也極為重視實驗工作,經常強調實驗中出現的現象要與有機化學理論聯繫起來思考;要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活躍科研思想,以提高理論知識和工作能力。他在擔任教學工作、進行藥物化學研究的同時,撰寫論文10餘篇,發表於國內外的學術刊物上。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時期,政治腐敗,物價飛漲。在民不聊生的日子裡,他為人耿直,作風正派,生活簡樸,思想進步,長年累月堅持教學和進行科學研究。1947年浙江大學師生參加了反飢餓、反內戰的革命鬥爭,並進一步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學生運動。他對當時浙江大學的進步學生運動,滿懷同情和支持,受到廣大學生和同事們的欽佩和愛戴。浙江大學原校長錢三強稱他為當時浙大教授中有理想、有才學的著名愛國學者之一,讚揚他們在抗日救亡的同時,始終堅持進行科學研究,使浙江大學在教育和科研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對浙江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成立軍事醫學科學院。張其楷奉調參加組建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系,並擔任藥物合成室主任、研究員。在他的領導下,組織全室同志邊籌建邊開展研究,在半年多的時間內,藥物合成室已初具規模。當時,由於美帝國主義對中國實行全面的經濟封鎖,一些急需的藥物難以從國外進口,廣大人民民眾深受病痛之苦。在各種藥物嚴重短缺的情況下,他受命領導了抗絲蟲病藥“益群生”的合成研究工作,在時間短、任務重的情況下,試製成功並交南京製藥廠生產,為華東地區廣大絲蟲病患者解除疾苦,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同時也為打破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做出了貢獻。接著,經過調查了解,又領導合成了國內急需的至今仍廣泛套用於結核病治療的藥物“異煙肼”,由上海第一醫學院進行臨床試用,並與上海第一製藥廠交流了合成方法,從而推動了該藥在國內的生產和及早套用。1953年,黨中央鑒於華東地區日本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立即成立了九人領導小組,任命他擔任藥物組副組長,領導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系藥物合成室承擔治療日本血吸蟲病藥物的研究工作。他深感責任的重大、任務的艱巨,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與合成室科研人員同甘共苦,在藥物合成方面除了改進銻劑藥物的毒性外,在國內開拓了卓有成效的非銻劑藥物的研究。撰寫論文10餘篇發表於國內有關學報上。指導併合成了9類抗血吸蟲病的藥物,有些類型已顯示殺死幼蟲的作用。

“戰時特種武器傷害的醫學防護”主要貢獻者

張其楷 張其楷

1958年軍事醫學科學院由上海遷京前,上級領導徵求張其楷的意見,願意留在上海參加組建地方寄生蟲病研究所,繼續當時已取得重大進展的日本血吸蟲病治療藥物的研究,還是隨院遷京進行軍事醫學課題的研究。他考慮到軍隊急需特種武器的醫藥防護,毅然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科研領域,決定隨院遷京並積極參加組建毒物藥物研究所,甘願隱姓埋名從事國防醫學,並立即投入到化學戰劑抗毒藥物的研究中,直接為部隊服務。主持擴建了藥物合成室,以適應軍事醫學藥物研究的各種需要;組建軍內第一個同位素標記化合物合成實驗室,為開展理論機制研究和藥物生化代謝藥理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條件。起初,他對於防化醫學的研究十分陌生,便憑著通曉英、德、俄三國文字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反反覆覆到圖書館查閱文獻,經過一段時間的文獻跟蹤,確定了研究目標,選擇以神經性毒劑生理對抗劑的研究為突破口。在這項研究中,抗膽鹼藥的副作用及穩定性成了尋找新抗毒藥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是課題組科研人員在他的指導下,不受傳統觀念的限制,借鑑世界新藥研究的經驗,加強了設計力量,終於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防化醫學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然而,正當這項研究取得一定進展的時候,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不得不中途廢止。而他本人也於1968年11月至1970年4月,被下放到寧夏銀川賀蘭山馬場參加勞動。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這項研究工作才又重新開展起來。

當時藥物副作用問題造成的困惑眾說紛紜,決定研究方向困難重重,風險很大。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心打破這類藥物抗毒作用與副作用的平行關係,創導工作量甚大且已中斷整整10年的選擇性抗膽鹼藥合成研究。

抗膽鹼藥在臨床上具有多種用途,在有機磷神經性毒劑的預防及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對難防難治的梭曼中毒的防治更是不可缺少的藥物。但是,大多數抗膽鹼藥作用的選擇性較差,在治療有效劑量下,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同時抗梭曼作用不強。於是,一度成為多年來國際上力求解決的焦點問題。

他敏銳地覺察到抗膽鹼藥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努力,與課題組同志一起,總結了過去工作的經驗,經過大量資料調查,反覆論證分析,提出抗膽鹼藥物的抗梭曼作用、抗膽鹼作用及中樞副作用三者強度不完全平行的觀點。指導設計、合成、篩選了140多個新抗膽鹼化合物,部分化合物的抗梭曼作用強度明顯超過國內外文獻所報導的相關例證,為改進抗梭曼作用的選擇性取得了進展。對設計新的抗毒藥物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其中多數藥物被選用於軍事醫學,有些藥已套用於有機磷農藥中毒治療,在微循環研究領域顯示了較好的前景,在抗暈動症方面已套用於臨床並取得顯著效果,同時為開展藥物的理論機制、生化代謝和藥理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藥物。在此期間,撰寫論文和總結80餘篇,有關藥物研究的專著多部,綜述10餘篇。

1980年他親自設計發明並指導合成了鹽酸苯環壬酯。經有關專家鑑定,其化學結構領先國外5年,生產工藝優於國外專利報導水平,比西班牙專利(No.549796)至少減少2個單元反應,產品總收率高,純度高。他作為第一完成者的該項研究成果於1998年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5年,作為迄今為止醫藥衛生界惟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目“戰時特種武器傷害的醫學防護”7名主要完成者之一,他光榮地出席了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大會,並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主要論著

1、張其楷:《近年來國內外治療血吸蟲病藥物的研究》,《藥學學報》,1956,4(3):247-267

2、張其楷等:《解膽鹼能藥物(綜述)》,《國外軍事醫學專題情報資料(5)》,1961,8(10):2-15

3、張其楷等:《神經節阻斷劑(譯文)》,《國外軍事醫學參考資料第6分冊》,1962,10(25):170-231

4、張其楷:《解膽鹼能藥物的立體化學與生物活性》,《國外醫學藥學分冊》,1980,(4):198-202

5、張其楷等:《解膽鹼能藥物與擬精神作用的構效關係》,《國外醫學藥學分冊》,1982,(2):84-88

6、張其楷主編:《藥物設計的基本原理》,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0

7、張其楷:《選擇性毒蕈鹼激動劑和拮抗劑(綜述)》,《國外醫學藥學分冊》,1991,18(4):193-199

8、張其楷:《5-羥色胺受體選擇性激動劑和拮抗劑(綜述)》,《國外醫學藥學分冊》,1992,19(5):257-262

生平榮譽

張其楷極為關心中國藥學事業的發展,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促進學術交流,在軍內外藥學界、藥物化學界享有崇高的威望。生前還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藥學專業組副組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成果評定委員會委員、軍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及該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副所長、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北京藥學分會理事長、藥物化學分科學會副主任、中國飲食保健專業學會抗衰老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微循環與莨菪類藥研究會副會長、顧問、中國老教授學會醫藥專業委員會顧問等職,系《國外醫學—藥學分冊》主編,《人民軍醫—藥學分冊》顧問。主編《藥物設計的基本原理》、《解膽鹼能藥物》等專著。在完成國家和軍隊科研任務中,成績卓著,貢獻突出,是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戰時特種武器傷害的醫學防護》、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神經毒中毒急救方及選擇性抗膽鹼藥的研究》、國家發明獎二等獎《新抗暈藥鹽酸苯環壬酯》和3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6項科研成果的組織領導、科學指導和主要完成者之一。曾多次獲得國務院、國家衛生部、軍隊三總部、中國藥學會等頒發的榮譽證書和證章,三次榮立三等功,1990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社會評價

張其楷一生勤奮自強,對己學而不厭;治學嚴謹,對人誨而不倦。在幾十年漫長的科研生涯中,特別是在從事軍事醫學科學研究事業的歲月里,一直追蹤本學科世界發展最前沿,使自己不斷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他曾不止一次地教導科研工作者,做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品質是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靈巧活躍的思維能力。要求他們必須經常閱讀國內外即期雜誌,了解和熟悉國際新藥研究的動向,並以身作則親自主持、演講有關藥物研究和有機合成新進展的學術報告,或寫成綜述發表。用自己多年來從事科學研究的寶貴經驗和切身體會,啟發科研工作者多快好省地為中國的軍事醫學事業做出新的成績。

在藥學研究領域裡,他繼承先賢,無門戶之見,甘當人梯,傾心提攜新秀,以滿腔熱情關心中青年科技人員的成長進步,在防化醫學和藥物化學的方向、任務、布局、遠景及學科人才梯隊建設等重大問題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促使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醫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科研成就。

浙江大學、浙江醫學院、齊魯大學這三所學校的學生普遍反映,他不但對教學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教學內容豐富,教材新穎,多少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準時授課,且對學生熱情耐心、循循善誘。他在講解時條理清晰,擅長以啟發為主,善於從新藥研究的設計思路和怎樣剖析天然藥物的化學結構等方面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所以學生們非常願意聽他授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