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明末人士]

李岩[明末人士]

李岩(?-1644),原名信,杞縣人,明天啟七年丁卯(1627)舉人。在晚明歷史上李岩是一位著名人物,出身官宦門弟,為人行俠仗義,樂善好施,人稱“李公子”,後投奔李自成,輔佐其成就霸業,建立大順。1644年,因牛金星誣陷,李岩慘遭冤殺。

基本信息

概述

畫像畫像

李岩,本名李信,出身官宦門弟,為人行俠仗義,樂善好施,人稱“李公子”。

在晚明歷史上李岩是一位著名人物,清初記述李的主要史籍如吳偉業的《綏寇紀略》、彭孫貽《平寇志》、計六奇的《明季北略》以及乾隆欽定的《明史》,還有講史小說懶道人《剿闖小史》(即李闖小史)、蓬蒿子《定鼎奇聞》(即《新世宏勛》)、陸應陽《樵史》(即《樵史通俗演義》)等對他的事略都有述及。

明代自萬曆以來,官府加派“三餉”,橫徵暴斂,民力枯竭。崇禎年間,水、旱、蝗、風交替肆虐,豫東大地歉收連年。其間督師楊嗣昌又率兵來杞,苛求供應,縱兵擾民,致使杞境餓殍遍野,斗栗千錢。李信目睹此狀,挺身而出,請求縣府“停徵賑濟”,知縣不允,李信便拿出家糧200石救濟災民。官府以“散財收買人心,圖謀不軌”罪名將其逮捕入獄。饑民群起營救,在賣藝女紅娘子率領下,攻破縣城,救出李信,於崇禎十三年(1640)一起投奔李自成起義軍。李自成大喜,親自改“信”為名“岩”。

由於李岩多謀善斷,帶兵履創官軍,戰無不勝,很受李自成的器重。李自成積極採納李岩“勿濫殺、濟貧苦、招人才、收人心、據河洛以爭天下”的建議,倡導“均田免賦”,整頓軍紀,使起義軍迅速發展壯大。崇禎十六年李岩被封為中營制將軍。

崇禎十七年起義軍攻占北京,李岩與劉宗敏等分居明勛戚府第,拘捕明官吏“追餉”。劉等酷刑斃死千人,追銀千萬兩;李岩執行寬鬆,不忍刑訊,追銀不及其半,及與弟李牟及部下另籌銀400兩上交。當時起義軍將驕兵惰,軍紀渙散,戒備鬆弛。李岩及時提出“清六官,擇日即帝位;分等處置降官,惟貪污抗拒者嚴懲;移軍城外,不與民眾混居;招降吳三桂,妥善安置明太子”等建議,自成不聽。李岩則身體力行,與李牟各率部下秩序井然地移居城外,絕不擾民。

不久,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李自成於是年四月十三日倉促東征,李岩與牛金星留守北京。二十二日李自成兵敗“一片石”,二十六日退回北京。李岩與劉宗敏合兵迎敵,二十八日大敗明總兵金某。三十日局勢驟變,北京失陷。李岩隨李自成撤離北京,吳三桂與清軍前鋒急追。六月,起義軍退至平陽,李自成聞河南明舊部大舉逐殺其任命的地方官吏,急召部將研究對策。李岩主動請兵2萬去河南平亂,李自成猶豫不決,私與牛金星商議。牛素忌李岩名高望重,乘機進讒言,謊說李岩欲分兵據河南,與自成爭雄天下;又以童謠“十八子(李)主神器”煽惑自成,勸自成藉機除掉李岩。於是李自成以“餞行”為名將李岩及其弟討北將軍李牟殺害。

造反原因

李岩之所以要參加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原因,主要有:

一、因陳奏廷考舉抱打一案受到株連和遭到打擊。

影視角色塑造影視角色塑造

關於陳奏廷科考案在《李氏家譜》李仲和李信的條目中都有記載。在李仲條目中載為:“與弟信並陳溝姑表陳奏廷千載寺拜師創拳,助奏廷考舉考官不平之抱打命案誅革辭避杞縣姨母家傳拳……”在李信的條目中為:“與兄仲、陳溝姑表陳奏廷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結義,樹志文武,雙傑成名,創藝太極養生武功、十三勢拳、劍、箭藝,名傳數省,故奏廷考舉考官不平之抱打誅辭避開封杞縣姨母家傳拳。”溫縣陳家溝陳氏對陳王廷科考案說的比較詳細。說是崇禎年間(據考為崇禎九年),李岩、李仲、陳奏廷去河南府參加武舉考試,陳奏廷因沒有向考官行賄,在考試箭藝中,陳奏廷射了個鳳奪巢,即後箭射前箭,三同中一孔,鼓吏便報陳奏廷脫靶。陳奏廷怒從心起,刀劈鼓吏。李仲、李岩為此事受到誅連,被革去貢生,李仲被革辭“同官教諭”,李岩被革辭“濟源訓導”。

貢監製是從學校中選拔人才和官吏的一種制度,是明代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又一途徑。所謂貢生,是地方府、州、縣的生員經過考試升入國子監肆業者的通稱。李仲、李岩所受的誅辭,就是說國家不再承認其原先的學歷,辭去其原先擔任的教諭、訓導職務。這對於李仲、李岩來說,是仕途之中遭受的第一個嚴重打擊。這個打擊,也這是促使李仲、李岩參加明末農民起義,反叛明王朝的第一個誘因。

二、杞縣賑災是李岩、李仲所受到的的最大打擊,是使他們走上官逼民反道路的社會原因。

《明史.李自成傳》載:“杞縣舉人李信者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子也,嘗出粟振饑民,民德之曰:李公子活我。會繩技紅娘子反擄信,施委身焉。信逃歸,官以為賊,囚獄中,紅娘子來救,饑民應之,共出信。”明史的這段記載有誤,李岩並非兵部尚書李精白的兒子,而是在杞縣開糧行的叔父李精白的嗣子,但李信在杞縣賑濟災民的事實在《李氏家譜》中得到證實,《李氏家譜》李岩條目中記載:“……故奏廷考舉考官不平這抱打誅辭,避開杞縣城姨母家傳拳、嗣叔父春玉糧行主帳銀,造賑謠,石粟危,糧行破,入千載寺再拳。”《明史》與《李氏家譜》互相參照,證明李岩在杞縣賑濟災民是確有其事,並且因賑濟災民使叔父的糧行破產。

從家譜中的“造賑謠”一語看,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中所引的《勸賑歌》應是李岩所作。年來蝗旱苦頻仍,爵齒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無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中央黨校出版社《歷史這樣告訴》140頁)歌中的“業重”“善人”是李岩作勸賑歌的又一左證。業是佛教用語,是指身、口、意方面的活動。佛家講善惡報應。李岩從小生長在千載寺旁,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較深,他所作的《勸善歌》具有佛家思想。講“業”重“善”,這是別人所不能作到的。這也是李岩存在的客觀證明之一。李岩的賑災行為應當受到官府的表彰。可是,官府不僅沒有表彰李岩,而且將之捕入大獄,使李岩遭受人生的最大打擊,逼迫李岩走上了官逼民反的道路。

三、崇禎十二、十三年河內連續發生旱災蝗災,民不聊生,不得不反。

李岩[歷史人物]紅娘子

“救民於水火”是李岩參加李自成起義的重要原因。對於明崇禎十二、十三年河內發生自然災害的慘狀,許多典籍都有記載。〔清〕鄭廉所著的《豫變紀略》曾有簡要的記載:“是歲(崇禎十三年),中原盜起,時大飢,斗米錢三千,人相食,群盜大起如牛毛。”康熙版《河內縣誌》對此也有詳細記載:“(崇禎)十二年,旱,沁水竭,飛蝗蔽天,緣堞入城內,齧笥衣盡,結塊渡河去,是歲飢,知縣王漢遠糴賑濟興築城工民夫就食,全活甚眾。十三年,自去年七月至本年八月始雨,五穀種不入土,歲大飢,斗粟二千錢,人相食,亂民所在嘯聚,知縣王漢討平之。”

河內縣令王漢是一位敢於說真話,為民請命的官。他將河內受災情況讓畫工畫成十六幅《災傷圖》報奏朝廷。他的《河內縣災傷圖序》對河內受災後的慘烈狀況、造成這種慘狀的原因作了深刻分析,指出除遭受自然災害外,繁重的稅賦是造成災民流離失所、人相食的重要原因。從中可以看出,在河內各處出現的“賊盜”和較大的農民起義,都是屬於官逼民反。

參加起義

李岩[歷史人物]千載寺遺址
關於李岩參加李自成農民起義時間,《李氏家譜》所載的參加李自成農民起義的人員中,除李牟一人為崇禎七年外,李岩、李仲、李友等九人均記載為崇禎十三年。至於李岩參加農民起義軍的地點,《李氏家譜》記載的李岩參加農民起義的地點則與傳統說法大相逕庭,李岩因陳奏廷考舉考官不平之抱打案後,避開封杞城姨母家傳拳,嗣叔父春玉糧行主賬銀,造賑謠,石粟危,糧行破,入千載寺再拳,也就是說,李岩在杞縣賑災之後,糧行里連一石糧食也沒有了,於是糧行破產,李岩不得重回到幼年習武之地——唐村千載寺。

李岩參加李自成農民起義的經過,是受堂弟李牟“牽誘”參加的。李岩賑災致使糧行破產後,並未振臂一呼:“汝等救我,誠為厚意。然事甚大,罪在不赦,不如歸闖王,可以免禍而致富貴。眾從之,岩遣牟率家先行,隨一炬而去。”此時,李岩尚在河內唐村老家的千載寺,並未在杞縣,不可能振臂一呼讓“眾從之”。李牟此時也並不在杞縣,而是在李自成農民起義隊伍之中為將,隨李自成作戰,不可能“岩遣牟率家先行,隨一炬而去。”

崇禎十二年、十三年的蝗災旱災和官府的橫徵暴斂,激起了農民的激烈反抗。河內縣知縣王漢在《河內縣災傷圖序》中驚呼:“河內盜賊蜂起。”河內及其附近較大的農民起義,有嵩山李際遇起義,原武張司孟作亂,還有河內知縣王漢“討平之”的其他農民起義。李岩為什麼沒有就近參加這些起義而捨近求遠參加李自成起義呢?其原因一是李岩雄才大略與李自成的惺惺相惜。從崇禎五年到崇禎七年,李自成的起義隊伍多次轉戰於懷慶府的清化、修武、孟縣、濟源等地。濟源是李岩任訓導的地方,清化是李岩的家鄉,李岩對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和李自成之為人所見所聞是直接的、深刻的。

二是李牟的“牽誘”。李牟為李岩堂弟。二人自幼在千載寺習武,也是武林摯友,又都是著名的拳師。因此,李牟的“牽誘”,在李岩參加李自成農民起義的行動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牽誘”的時間應在崇禎十三年九至十二月間。《豫變紀略》載,崇禎十三年九月甲午,流賊李自成出商、雒入豫,哨至淅川。”“十二月戊辰,流賊李自成破永寧縣……賊既入豫,饑民從者日眾,土賊一斗谷等皆附之,遠近回響,其勢漸強。”據《明史.李自成傳》記載,李自成起義軍因殺人擄掠,所攻城堡,皆遇到強烈反抗。而在破永寧後則“饑民從者日眾,遠近回響,其勢漸強”,這與《明史》記載的初期李自成的形象大相逕庭。由此可推定:李自成在攻破永寧前,即讓李牟“牽誘”了李岩等人入伙,並聽從了李岩“行大事,應以收拾人心為主”的建議,整肅了軍紀,採取了“迎闖王不納糧”的政策,才得到饑民回響。如此看來,李岩參加李自成起義的時間應在李自成攻破永寧之前。在此期間,李自成命李牟回到河內老家的千載寺,與同族武林諸友,商討參加李自成農民起義共謀大業之事,並“牽誘”李岩等九人加入起義隊伍,“謀主數將”。

三是李岩等參加起義軍,也是起義軍的特別需要。首先三教合一的千載寺廟群造就了文武雙全的李岩等人,使他們有用武之地,成了起義軍中急需的棟樑人才。唐村千載寺,興建於東漢永平年間,深厚的武學傳統,影響薰陶著李氏族人。這是李岩等十人在明末農民起義隊伍中為將的基本因素和先決條件。

李岩等參加農民起義軍是李自成起義軍的迫切需要。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主要成分,是走投無路的農民。他們都是因生活所迫,為謀求生存跟著李自成闖蕩。他們多數人一沒有武功;二沒有經過嚴格訓練;三不懂兵法陣仗,打仗全靠熱情和勇敢。要戰勝經過嚴格訓練的官兵,迫切需要象李岩這樣有勇、有謀、有智的戰將。因此,起義軍才派李氏家族的李牟回家鄉“牽誘”李岩兄弟參加農民起義軍。

籍貫考究

李岩[歷史人物]李岩出生地:河南博愛縣界溝鄉唐村
關於李岩籍貫問題,史學界眾說紛紜,大致有三種說法:(1)李岩為杞縣人,兵部尚書李精白之子;(2)李岩不是杞縣人;(3)李岩是“烏有先生”,歷史上根本無此人。

李岩杞人說亦非空穴來風。李岩與杞縣沾上關係,緣於陳奏廷參加科舉考試。

1978年,顧誠先生《歷史研究》上發表《李岩質疑》一文,認為李岩不是杞縣人,也不是尚書李精白之子,李岩不過是某些人虛構出來的“烏有先生”。不過,《李氏家譜》的發現也證明了李精白並非烏有先生。

據《李氏家譜》載:陳溝村陳奏廷(陳王廷,字奏廷)是李岩的姑表兄弟,又在千載寺義結金蘭樹志文武。這年,李岩、李仲陪同陳奏廷參加科舉考試,因奏廷沒有向報靶官行賄,考騎射時,靶吏將奏廷鳳奪巢中靶之箭報為脫靶。陳奏廷怒從心頭起,揮刀劈了報靶官。陳奏廷惹禍逃到李際遇農民起義軍中避禍,李岩、李仲二人因受株連。逃至開封杞縣姨母家避禍傳拳為生,並在嗣父李春玉於杞縣所開的晶白糧行主賬務。

李春玉,字晶白,號精白,是李岩的父親李春茂的堂弟,田業百畝,長期在杞縣開糧行為生,因無所出,取堂兄的四子李岩為嗣子。再者,李岩的姨母也是杞縣人。逃至杞縣後,李岩、李仲便在姨母李門趙氏家聚義傳拳。這樣,李岩便與杞縣沾上了關係。說李岩是杞縣人流於牽強,但說李岩與杞縣沒有任何關係,亦有背於情理。

《明史.流賊傳》載:“杞縣人李信者,逆案中尚書李精白子也,嘗出粟賑饑民,民德之曰,李公子。”乾隆版《阜陽縣誌》載:“巡撫尚書李精白,為穎川衛軍籍,南直隸穎州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天啟末領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銜巡撫山東,崇禎元年三月回籍,約在崇禎八年前不久死去。”李精白是安徽阜陽人,是魏忠賢黨羽阜陽人稱李精白家為“都堂李家”。崇禎時,因魏忠賢之案,李精白入獄判刑。李精白在朝中權力很大,聲名也很大。李岩參加農民起義軍為將軍後,因幫助李自成改弦更張,不再走流寇主義路線,在民眾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街談巷議李公子,便以訛傳訛,將李岩與兵部尚書李精白張冠李戴扯上了關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