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林[巴金之女]

李小林[巴金之女]

李小林(1945—),巴金長女,四川成都人。《收穫》主編,編審。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委員。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浙江省文化局《浙江文藝》編輯部編輯,上海《收穫》編輯部編輯、副主編。編審。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副會長,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編輯《巴金論創作》、《巴金小說精編》、《家書——巴金蕭珊書信集》等。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巴金和李小林巴金和李小林
李小林(1945年12月-),巴金長女,現任《收穫》主編。

談父輩的通信

在1979年致巴金的信里,曹禺寫道:“結婚後,還是想寫東西,不負許多朋友的盼望。”1981年,他寫的是“肚裡空空,我將尋找”。1989年則寫:“我只是慚愧,你希望我再寫些東西,我至今望著白紙,一個字也寫不出來。”讀到曹禺的這些心裡話,誰都會感到無比辛酸,這也是書信的第一讀者、巴金女兒李小林的感觸。
李小林讀了新發現的巴金與曹禺書信後認為,曹禺晚年的內心很掙扎,受到衰老和病痛的折磨,有很多夢想沒有完成。他在“文革”中受盡苦難,身心留下了巨大的傷痕,但是他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對民族有責任心,對國家有責任心,覺得自己應該寫出好的東西,這在給巴金的信件中表露無遺。巴金也不斷地鼓勵曹禺把想說的話說出來:“不要放下筆……你要寫,要多寫。”
李小林說:“曹禺23歲寫《雷雨》,被公認是中國現當代文壇中天賦極高的才子,看到他在晚年這么無奈地向摯友道出心境,內心定然蒼涼。讀到這裡,誰的感覺都是辛酸的。琢磨曹禺寫給巴金的信,幾乎每一篇都很有文采又飽含激情,他卻說自己在創作上寫不出一個字,其中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因素。如果不是健康關係和政治運動的影響,曹禺在晚年還應能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總之,這真的太可惜了。”
在李小林的記憶中,父親巴金對一些信件很在意。巴老逝世後,在他的公文包里能找到他和曹禺、冰心的通信,這些信件巴金是隨身帶著的,可見巴金有多重視與摯友的聯絡。
近日,信件整理完畢後,李小林立刻給曹禺女兒萬方郵寄了一套。萬方沒有想到巴老和子女把這些信件保存得如此完好,也沒有想到父輩之間的書信溝通那么緊密。她讀信之後告訴李小林:非常、非常感動。
此番新整理出的通信里,有些信件李小林也是第一次看到。“完全沒有想到,家裡還有這么多的信。我一邊讀信一邊想,可能只是家人關係,感到特別親切和激動。但《收穫》編輯部的同事看後,也很震動,所以我們決定在《收穫》上全文發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