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壯

李大壯

李大壯先生,董事、副總經理。中國國籍,是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侄孫,未擁有永久境外居留權,中國公安大學法律專業畢業。1989-2001年於中國海外貿易總公司第九業務部任經理職務。2001年7月起任本公司副總經理兼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現任司董事,副總經理。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圖)李大壯李大壯

李大壯太平紳士,是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侄孫。

祖父張學銘三十年代曾任天津市長,外曾祖父朱啟鈐曾出任中華民國代總理。

李先生1979年畢業於英國倫敦修己斯美術學院(現更名為倫敦藝術大學),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商業學院完成進修。

1979年在香港創立“大中”公司,1982年成立新大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初期專於機械生產設備貿易,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陸續投資於製造業、天然資源及高級餐飲服務業。

1991年,為加速自身發展及幫助外國企業解決在華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又成立中國概念(諮詢顧問)有限公司,幫助客戶了解中國國情,為他們提供融入中國市場的途徑,至今已贏得中外客戶及業內的高度信任。

20多年來,為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香港的經濟繁榮作出了顯著貢獻。其事業所涉及的領域包括投資、貿易、顧問服務及文化推廣。

2005年11月,李先生應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之邀擔任特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

2006年3月,又應特首之邀擔任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委員。同年4月,出任特區政府醫院管理局成員。

(圖)李大壯李大壯

2003年,受邀加入香港自由黨,並於2004年當選中常委,成為黨魁的大陸事務高級顧問。

多年來,李先生為香港的順利回歸與社會的穩定發展盡心盡力,作出了應有貢獻。

在商界,李先生於九十年代末擔任“太平洋(16.52,0.46,2.86%)經濟合作香港委員會”委員,2003-06年出任香港總商會中國委員會主席,並於2006年4月當選為香港總商會理事。

2005年,又成為香港貿發局“港法貿易夥伴委員會”港方主席。

2003-05年,他還出任青年總裁協會北亞區主席。在促進香港工商界與內地和海外的交流合作方面,李先生取得了顯著成效。

1993年李先生當選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為當時港區最年輕者,至今已連任三屆。

他還是英國劍橋大學沃夫森學院香港校友會創任會長。

2004年,李先生受邀出任約旦哈希姆王國駐香港特區名譽領事。

2005年,他又在港創辦“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為兩岸四地青少年搭建了一座交流平台。

人物背景

商人李大壯

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新大中集團已為大陸成功引進了逾500條國外先進的成套機械設備生產線。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開始涉及實業投資。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集團調整了戰略發展方向,在保存部分原有貿易業務的基礎上,分別在國內外不同行業進行投資,包括資源開採、房地產、生活休閒用品、私人俱樂部、餐飲等。與此同時,還將集團旗下專門提供投資顧問服務的中國概念(諮詢顧問)有限公司逐漸推向國際市場,並在短期內躋身於業內佼佼者的行列。

社會活動家李大壯

擔任中華海外聯友誼會理事、太平洋經濟合作香港委員會委員、青年總裁協會北亞區主席、中國概念(諮詢顧問)有限公司執行主席、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理事長等職務。

人物經歷

(圖)李大壯李大壯

香港總商會中國委員會主席、香港新大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主席李大壯先生出生於中國一個著名的家庭,他是愛國將領張學良胞弟張學銘先生的長孫。1979年,以優等院士身份畢業於英國倫敦修已斯美術學院後,李先生回港創立新大中公司。當時恰逢中國大陸處於改革開放的萌芽時期。以此為契機,李先生也開始了其商旅生涯。隨著業務的迅速發展與壯大,李先生於1982年成立新大中集團,主要從事機械設備貿易。

1993年,李先生出任全國政協委員,當時在香港地區所有委員中為最年輕者。之後又成為全國工商聯執委。1996年後,李先生還入選香港特區首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並於2000年被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洋經濟合作香港委員會委員。在海外,李先生目前擔任哈佛大學海外資源委員會委員以及劍橋大學沃夫森學院名譽院士。為不斷充實自身,提高與精進其專業學養,李先生每年均赴哈佛大學商學院進行短期進修。同時,李先生還是世界青年總裁協會國際分會的會員,該分會被譽為"商界精英中的精英"。

作為一個與台灣有著廣泛聯繫的港區青年政協委員,李大壯對祖國的統一大業十分關注,深感有責任、有義務為這一神聖的使命做出自己的貢獻。

2001年底,他在台灣的一份權威的民意調查報告中,看到了一組發人深省的統計數字,在被調查的台灣青少年中,有65%的人表示對大陸的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現狀不了解,超過85%的青少年從未到過祖國大陸。在同一次調查中,年齡超過50歲的台灣同胞,有46%表示對大陸了解,49%曾來過大陸。相比之下,台灣的青少年對大陸缺乏接觸和了解。這一結果表明,大部分台灣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缺乏實際的認識和接觸。李大壯認為這一問題不解決,將會影響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李大壯說,這兩年,兩岸間的經貿融合日趨擴大,在其他方面的交往也在發展。但是,兩岸青少年之間的直接交流剛剛開始,應該全面推動。除政府部門外,社會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我們港區委員要著力開拓新的渠道,創造新的條件。

李大壯建議應當從培源植本入手,著眼於台灣的青少年一代。通過促進兩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增強台灣青少年對祖國文化和傳統的認同。文化認同和傳統認同是對同屬一個中國的國家認同的基礎。加強海峽兩岸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對於促進祖國統一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由港台地區的企業家作為發起者,在香港和台灣申請成立一個純民間性質的非盈利性社會團體, 旨在通過設計和舉辦多種多樣的交流活動,如夏令營、冬令營、辯論會、筆會、研討會、定期定向互訪、建立姊妹學校等,促進兩岸三地、特別是海峽兩岸青少年之間在廣泛的文化道德層面上的溝通與了解; 北京上海台北、香港可作為第一批首選的交流城市,可在上述城市中設立辦事或聯絡機構。

當了12年政協委員,一直都在一個界別的李大壯委員稍有遺憾地說:“政協是個人才庫,各個方面的人才都有,希望能夠多點機會與其他界別的委員接觸,以便大家互相交流學習。”

個人成就

企業發展

(圖)李大壯李大壯

1966年,7歲的李大壯被外祖父接到香港上學,後又送往英國接受教育。學成回港後,不久就在外祖父資助下,開始從事補償貿易。1982年,他成立新大中集團,把為祖國建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作為優先目標。

李大壯是香港總商會的中國委員會主席,為了協助更多香港企業在內地等尋找到更多商機,他說“我平均一年參加接待、出訪170多次。”

1861年,香港總商會始創,是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商界組織,現有21個委員會及4個特殊團體,會員機構約4000家,包括跨國企業、中資機構和香港公司。其中30%為跨國公司,70%來自於中小企業,總商會要儘可能為這些中小企業尋找發展商機,替它們和內地企業、政府牽線搭橋。而中國委員會是其中最大、也是最忙的一個委員會。

香港總商會中國委員會剛就港企在內地的加工貿易發展問題組團訪問了北京六個部委。李大壯說,這次訪問就是要增加香港企業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溝通,讓國家了解到香港企業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推動香港工商界跳出目前非常"舒服"的創業環境,重拾開拓的精神,到和20年前深圳條件一樣的地方,尋求更大的發展機會。

溝通橋樑

香港因為特殊地位,常常被視為兩岸溝通的橋樑。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香港更成為很多台灣同胞認識祖國的一個很好的渠道。作為張學良二弟張學銘的孫子,李大壯在台灣有著廣泛聯繫,對祖國的統一大業十分關注。

2001年底,李大壯在台灣一份權威的民意調查報告中,看到了一組發人深省的統計數字:在被調查的台灣青少年中,有65%表示對大陸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現狀不了解,超過85%的青少年從未到過祖國大陸。在同一次調查中,年齡超過50歲的台灣同胞,有46%表示對大陸了解,49%曾來過大陸。這一結果表明,大部分台灣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缺乏實際的認識和接觸。"這一問題不解決,將會影響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2006年7月11日,150位來自台灣、香港及澳門的青年學生會聚香港,出席香港歷年規模最大兩岸四地青年交流研習營的啟動儀式。這次活動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鼎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出任贊助人。被媒體稱為"歷年規模最大、也是香港回歸九年來規模最大的兩岸四地青年交流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