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熙

朱高熙

朱高熙是明朝時期的一位人物,封為漢王,曾兩次起兵造反,後被賜死。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朱高煦(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母親為文皇后徐氏。洪武十八年生於北平燕王府,二十八年受封高陽郡王。永樂二年封為漢王,封國於雲南,但因高煦言地處偏遠,形同流放,不肯行,成祖從之。永樂十三年,改封青州(今山東青州)。此次朱高煦依然不願前往封地,朱棣大怒,賜指責。但朱高煦並不無悔改,反而建私兵,縱使劫掠,還僣用乘輿器物,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朱棣此時也不能再容忍,於永樂十四年廢朱高煦為庶人,後經太子朱高熾(即後來的明仁宗)徙封樂安州(今山東惠民縣)。其後朱高熙仍不悔改,終於明宣宗宣德元年造反,不成,賜死。

爭奪儲位

朱高煦性情兇悍,但作戰勇猛,於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在武將中威信很高,並曾多次救成祖於危難之際,成祖認為朱高熙很想自己。因為成祖的話,朱高煦更加自負,恃功驕恣。
靖難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派朱高熙到開平守邊。成祖即位不久,群臣就上奏請立太子。當時

(圖)明仁宗朱高熾明仁宗朱高熾

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都推崇朱高煦,並列舉其所立之功勞。一時間,朱高熙的呼聲大漲,幾乎就要被立為太子了。但最後明成祖元子(即朱高熾)仁賢,且為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所以沒有立朱高熙為太子。永樂二年,明成祖立長子朱高熙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

太子之爭以朱高熙敗北而終結。究其立儲不成的原因,或為以下兩點:一、成祖起兵靖難,其名為復祖制,又朱高熾為太祖立為燕王世子,且深得太祖喜歡,解縉亦曾以“好聖孫”說成祖。故為表其維護太祖之心,必立元子;二、成祖數言其為太祖高皇后馬氏之嫡子,以證其承皇位合乎禮法,且按禮法,立儲當立嫡長子,無過不得廢。為明其遵禮法之意,必立元子。故立朱高熾為情理之中之事。

窺視皇位

儲君已定,但朱高煦並沒有就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又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成祖因此幾欲廢為庶人,後在太子朱高熾

(圖)明宣宗明宣宗

的力保之下,只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就藩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
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後矯詔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

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在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仁宗即位後,高煦蠢蠢欲動,但仁宗在位時間不長,不到一年,即駕崩。仁宗崩,太子朱瞻基由北京回南京奔喪,高煦謀於途中劫殺瞻基,未果,陰謀泄露,高煦廢,禁錮南京。朱瞻基即位,為明宣宗。宣宗念叔侄之情,往禁錮高煦之所探望,高煦由獄中奔出,欲扼死瞻基,為侍衛拿下,高煦數次掙脫,欲殺瞻基,瞻基命人用銅缸蓋住高煦,於缸上點火將其燒死。高煦即死,除世子詹坦先卒外,其妃韋氏及九子俱從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