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故居

朱家溍故居

朱家溍故居—板廠胡同34號 板廠胡同屬東城區交道口地區,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從南往北數的第二條胡同

地理位置

板廠胡同屬東城區交道口地區,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從南往北數的第二條胡同。胡同自東向西溝通交道口南大街和南鑼鼓巷,長400多米。該胡同在清乾隆時稱“板腸胡同”,宣統時稱

朱家溍故居朱家故居

“板廠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稱“交道口南八條”,“文化大革命”中改稱“大躍進路二條”,1979年復稱“板廠胡同”。

房型

板廠胡同34號,原為炒豆胡同乙23號(今77號)後門,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曾王府”中所的後院,在胡同西口內南側,坐南朝北,原有房屋16.5間,建築面積372.7平方米,房屋均為帶廊檐的卷棚式筒瓦房。20世紀50年代初期登記的產權人為朱家濟、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4人。
曾格林沁王府由東、中、西三所四進院組成;大門開在東所,為五脊六獸三開間親王府門;正殿建在中所正院,台階五層,舉架高大,飾有脊獸。中所為“曾王府”的主體建築。
朱家溍故居朱家溍故居

歷史

民國時,曾格林沁的曾孫阿穆爾靈圭死後,因欠族中贍養費而被控告,北平地方法院受理公開拍賣“曾王府”。其中,“曾王府”的中所(當時門牌為炒豆胡同23號旁門)計51間房屋,被朱家“以出最高價洋10500元拍買”。1954年朱家將大部分房屋賣給煤炭部,自家只留了16間半房屋的一個院落,即板廠胡同34號。朱家溍饒有興趣地在院內選了“八景”,即:太平雙瑞(上房階前兩棵太平花)、玉芝呈祥(花下多白菌,即俗稱狗尿苔)、壺中天地(葫蘆棚)、香雪春風(兩棵老丁香)、紫雲繞徑(甬路兩側植紫色牽牛花)、映日金輪(葵花)、槐窗月色、紅杏朝暉。朱家溍認為這是“窮開心”。
朱家溍從1934年住進“曾王府”的中所,到2003年辭世,除去抗日戰爭時期住在四川,在此生活了60多年。所以,朱家溍在憶舊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曾王府”。

朱家溍

朱家溍(1914—2003),字季黃,祖籍浙江蕭山。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1943年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朱子紀念館名譽館長。專著有《春秋左
朱家溍朱家溍
傳禮徵》、《碑帖淺說》、《歷代著錄法書目》等,主編《國寶》、《中國美術全集·工藝卷》、《兩朝御覽圖書》等。
朱家溍雖然祖籍浙江,但是,按照“三代入籍”的慣例,他應該是地道的北京人。因為,朱家溍的高祖朱鳳標是清代道光年間的進士,曾任戶部尚書、順天府鄉試副主考,官居一品。生前在京師有“賜第”(位於台基廠白家柵欄,毀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今北京醫院所在地即朱鳳標宅第舊址),死後謚“文端”。
從朱鳳標到朱家溍,朱家在北京居住了五代。
朱家溍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他說:“我深愛北京。回憶從前的印象,無論是居住的‘綠槐蔭里、深深庭院’,還是登高遠眺的‘城門矗立、甲第連雲’,都令人神往。”
朱家溍談北京有其自身的特點,展示著他的閱歷和學識。朱家溍是仕家子弟,生活在鼎食之家,自然見多識廣。所以,他談北京的府第、園林,不僅能使人有親臨其境之感,而且,他能講清箇中原委。他談北京的飲食,能使人領略“八大樓”①的特色,了解“譚家菜”②的由來,體會舊時北京城裡英、法、俄、德等西餐的風格,絕不僅限於“豆汁”、“焦圈”、“驢打滾”之類的風味小吃。
朱家溍對京劇也是內行,且能粉墨登場。1962年,九三學社和梅蘭芳劇團在全國政協禮堂聯合演出,大軸戲是《霸王別姬》,梅葆玖飾虞姬,朱家溍飾項羽。1987年7月9日,恭王府戲樓修繕落成紀念演出,朱家溍以73歲高齡,與北京京劇院著名演員、梅花獎得主宋丹菊聯袂演出《霸王別姬》,宋丹菊飾虞姬,朱家溍仍飾項羽,風采不減當年。
朱家溍主編《國寶》,他本人何嘗不是“國寶”?!有人評價:朱家溍在文物收藏與鑑定方面的造詣堪與張伯駒比肩。僅舉一例,可見一斑:
故宮太和殿,正中設須彌座形式的寶座。寶座上設雕龍髹金大椅,這就是皇帝的御座。這把雕龍髹金大椅也曾蒙污含垢,原因就是竊國大盜袁世凱稱帝時,為適應他的體形將雕龍髹金大椅撤走,換成了一把中西結合、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高靠背、矮座面的大椅子,與環境極不協調。後來,換掉袁世凱的座椅,卻不知雕龍髹金大椅的下落,找了幾個清代製造的龍椅試試,結果都與太和殿的宏偉氣派不相稱。1959年,朱家溍依據歷史照片終於在一間庫房裡找到了已經殘破的雕龍髹金大椅,經能工巧匠近千個工日的修復,於1964年9月告竣。《朱家溍講北京》一書的選編者楊良志說:“僅只從這一點上來說,朱家溍先生的功勞可謂‘大’矣!他的貢獻堪稱‘不朽’矣!”
朱家溍與馬衡、啟功各有一次“相視一笑”,能使旁觀者或會心一笑,或仰天大笑。
其一,1948年秋,南京國民政府已是四面楚歌,行政院致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將故宮博物院所存文物精品空運南京。其時,朱家溍在故宮博物院負責古物館的工作,他已接到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的一封信,讓他堅守工作崗位,保護文物。朱家溍與古物館的幾位同事相商,大家都希望文物南運不成,他們見馬院長不催問,也就儘量拖延文物裝箱。北平解放後的一天,朱家溍見到馬衡,回憶往事,問道:“是不是本意就不打算空運文物?”馬衡微笑著說:“我們彼此會心不遠吧!”言畢,二人相視一笑。
其二,一次,朱家溍與啟功逛故宮。朱家溍對啟功說:“到君家故宅了。”啟功糾正說:“不,是到‘君’家故宅了。”言畢,二人相視一笑。
朱家溍說:“到君家故宅了”,是因為啟功是雍正皇帝第九代孫。
啟功說:“到君家故宅了”,是因為清代的皇宮是愛新覺羅氏接受明代朱家的舊業。 

朱家溍與馬衡

其一,1948年秋,南京國民政府已是四面楚歌,行政院致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將故宮博物院所存文物精品空運南京。其時,朱家溍在故宮博物院負責古物館的工作,他已接到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的一封信,讓他堅守工作崗位,保護文物。朱家溍與古物館的幾位同事相商,大家都希望文物南運不成,他們見馬院長不催問,也就儘量拖延文物裝箱。北平解放後的一天,朱家溍見到馬衡,回憶往事,問道:“是不是本意就不打算空運文物?”馬衡微笑著說:“我們彼此會心不遠吧!”言畢,二人相視一笑。
其二,一次,朱家溍與啟功逛故宮。朱家溍對啟功說:“到君家故宅了。”啟功糾正說:“不,是到‘君’家故宅了。”言畢,二人相視一笑。
朱家溍說:“到君家故宅了”,是因為啟功是雍正皇帝第九代孫。
啟功說:“到君家故宅了”,是因為清代的皇宮是愛新覺羅氏接受明代朱家的舊業。

胡同里的名人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