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寓所

梁思成寓所

北總布胡同24號曾為梁思成寓所。舊時的門牌曾為北總布胡同3號,在胡同中段東側。北總布胡同24號和26號在20世紀50年代還是一個院子,門牌是北總布胡同3號。從1930年到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租住此院7年。《重訪梁思成與林徽因故居》的作者陳光中,根據林徽因所繪的院落平面圖和梁思成之子梁從誡的回憶及實地考察,繪製了一幅該院的立體效果圖。

概述

梁思成寓所梁思成寓所

北總布胡同24號,舊時的門牌曾為北總布胡同3號,在胡同中段東側。該院房屋的現狀是:院子當中是一座後建的三層樓房,20世紀80年代在金魚胡同建台灣飯店時,著名畫家葉淺予曾被拆遷安置在樓房的一層居住;西廂房的後檐牆臨街,已被改造成為坐東朝西的鋪面房,現在是個餐館;一排北房還是舊時的建築,後檐牆兼充宅院的北院牆;屋宇式街門(俗稱"大門道")建在胡同東側凹進去的小夾道的北側,即:院子的西南角。小夾道東端有一隨牆院門(俗稱"小門樓"),現在的門牌是北總布胡同26號。據房屋檔案記載,北總布胡同24號和26號在20世紀50年代還是一個院子,門牌是北總布胡同3號。從1930年到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租住此院7年。《重訪梁思成與林徽因故居》的作者陳光中,根據林徽因所繪的院落平面圖和梁思成之子梁從誡的回憶及實地考察,繪製了一幅該院的立體效果圖。陳光中繪製的是一座很考究的三進宅院,廣亮大門,面南建在"巽"位,即宅院的東南方向,外院由正院和東跨院組成,東跨院是門房和廚房;正院由5間倒座南房、5間腰廳②和西廂房組成,腰廳溝通外院和里院。里院3間正房舉架高大,前廊後廈,東裡間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臥室,西裡間便是著名的"太太的客廳";正房兩側各有耳房1間,東耳房是林徽因工作室,西耳房是梁思成工作室;里院的東、西廂房也都是帶廊瓦房。後院有5間北房,習慣稱作"後罩房",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摯友、哲學家金岳霖當年便住在後罩房。

陳光中認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與其他許多故居有所不同,那處地方十分明確"。而且,引用美國學者費慰梅和中國學者蕭乾的回憶文章為佐證。費慰梅回憶:"1930年秋天,梁思成把林徽因、他們的小女兒梁再冰和徽因的媽媽都搬到靠近東城牆的北總布胡同3號一處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裡,這裡將是梁家今後7年裡的住房。"簫乾回憶:"那天,我穿著一件新洗的藍布大褂,先騎車趕到達子營的沈(從文)家,然後與沈先生一道跨進了北總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廳'。"如此說來,認定梁思成寓所當年的門牌是北總布胡同3號,持之有據,言之鑿鑿。

梁思成寓所梁思成寓所

不過,據"記事約截止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燕都叢考》記載,"東總布胡同之東有南北胡同,曰城隍廟大街,又東曰宏(弘)通觀,又東曰大牌坊胡同。"如今,"城隍廟大街"改稱"北總布胡同","弘通觀"改稱"弘通巷";"大牌坊胡同"則一分為二,南段稱"南牌坊胡同",北段稱"北牌坊胡同"。又據《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記載,"北總布胡同……宣統時稱城隍廟大街。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稱北總布胡同。"如果以上兩條記載無誤的話,那么,梁思成與林徽因當年的住址應該是"城隍廟大街3號",而不應該是"北總布胡同3號"。

梁思成當年的寓所與他當年供職的單位--中國營造學社相距不足200米;中國營造學社社址在趙堂子胡同甲2號(今趙堂子胡同3號),與梁思成住所之間有一條長100多米的後趙家樓胡同將兩處溝通。中國營造學社存在了7年,梁思成、林徽因在這個院子裡也住了7年。因為,中國營造學社存在期間,梁思成始終被社長朱啟鈐聘為法式組主任,而林徽因作為學社校理協助丈夫工作。7年間,梁思成、林徽因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調查了137個縣市、1823座古建築,對其中的206座古建築進行了詳細測繪,完成圖稿1898張。朱啟鈐說:"中國營造學社在歷史上,在美術史上皆有歷劫不磨之價值。"

梁思成、林徽因在這個院子居住期間的成果是豐大的,生活是多彩的,尤其是林徵因的那間"太太的客廳"更為人稱道,至今仍是文人騷客經常談起的話題。張潔宇在《林徽因的客廳》一文中寫道:"這七年裡,梁、林夫婦與其他很多知識分子一起,分享了'文化古城'時期北平的安寧自由與文化繁榮,同時也以其自身的參與和成就,成為了這一輝煌文化史段落中的組成部分。"

差點被拆

梁思成寓所梁思成寓所

北京市北總布胡同24號院是建築大師梁思成、林徽因曾經居住過6年的院落。2007年9月30日某公司取得了對包括故居在內的部分院落進行拆遷的資格。

得知北總布胡同24號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後,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專程赴現場察看,叫停了對故居建築物的繼續拆除,決定進一步研究其是否需要保護。規劃委員會和開發商均表示,事先並不知道24號院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此時,媒體也開始關注此事,網路上來自民間保護組織和網民的意見呈“一邊倒”要求保護的態勢。

這處故居迄今未被列入任何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以往的做法,拆除這樣的房子不需要經過文物部門審批,即所謂“不違反文物保護法”。在這樣的情況下,規劃委員會對拆遷梁林故居的行為堅決叫停,開發商也明確表示“聽政府”的,實屬難得。而北京市文物局卻表示,該院落不是文物保護單位,建築殘破,其建築保護價值尚需評估。
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則明確表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完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文物的界定,應該由地方文物部門向同級政府申報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依法嚴格保護。這位負責人同時也對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的負責精神表示讚賞,對來自民間的呼籲給予了充分肯定。

梁思成

梁思成夫婦梁思成夫婦

梁思成(1901-1972),建築學家,廣東新會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後赴美國攻讀建築,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先後任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是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的建築設計,主要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等。

梁思成不愧是近代維新派領袖梁啓超先生的長子,其坦蕩的胸懷頗有乃父遺風。

一次,梁思成在北大開授"中國建築史"。自蔡元培任北大校長開始,北大就對學生採取"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管理方式,各系均有旁聽生,梁思成對此有所耳聞。據說,此種傳統至今維繫著。梁思成授課時也自然不會考察聽課者的身份,課講完了,梁思成說:"還得考一考,諸位說說怎么考好。"台下無人應聲。梁思成恍然大悟,說:"請選課的舉手。"二十幾位聽課者沒有一個人舉手,梁思成樂了,向台下深作一揖,說:"原來都是旁聽的,謝謝諸位捧場。"遂一笑而散。北大固然有自由的傳統,梁思成先生的做法也堪稱瀟灑。

20世紀60年代初期,梁思成在報紙上看到關於北京絨毯廠青年美術設計師趙書的事跡後,便委託他的一個學生專門捎話,希望趙書懂得民俗,並給趙書帶去一本介紹建築風格與民俗關係的著作。趙書深受感動,也體會到從事圖案設計工作必須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趙書開始有目的蒐集民俗地情資料,希望有一天能用中國民族圖案征服世界。如今,已經擔任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的趙書,對梁先生的關心一直銘記在心。

日本古建築權威人士威福山敏滿懷感激地說:"梁思成先生是我們日本的大恩人。"因為,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出現重大轉折。在太平洋戰場,"地毯式轟炸專家"美國的李梅將軍指揮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大規模轟炸。時任"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及時向盟軍司令部呈遞了一份特殊地圖,將日本的古都--京都和奈良用圓圈標出,要求予以保護。盟軍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為什麼一個中國學者要保護敵國的古建築;而且,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與梁思成的內弟林恆都犧牲在抗戰前線。梁思成解釋說:"要是從我個人的感情出發,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築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

梁思成的提議最終被採納,京都奈良在戰火中得以保全。《中國建築家挽救日本古都》一文的作者王升遠評論:"'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鑒真大師頗為讚賞的一句偈語。1200多年後,梁思成的義舉無疑是對這句偈語的最佳詮釋,特別是在整個民族同仇敵愾的憤激氛圍中,能保持一份學者的冷靜和理性殊為不易。"

胡同里的名人故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