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介民

朱介民

朱介民,化學纖維工程專家。長期從事化學纖維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擔任我國“六五”攻關項目《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及設備》、“七五”攻關項目《超高速紡絲工藝和設備》及《芳綸Ⅱ型纖維研究》等課題組負責人,多項科研成果獲獎。

基本信息

(圖)朱介民朱介民

朱介民,化學纖維工程專家。長期從事化學纖維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擔任我國“六五”攻關項目《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及設備》、“七五”攻關項目《超高速紡絲工藝和設備》及《芳綸Ⅱ型纖維研究》等課題組負責人,多項科研成果獲獎。

簡歷

1932年10月28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縣。

1948-1954年,上海正昌祥顏料號學徒。

1951-1954年,上海格致夜中學(後改為廿五業餘中學)學習。

1954-1958年,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學習。

1958-1995年,華東紡織工學院(後改為中國紡織大學,現改名為東華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歷任紡化系常務副主任、科研處處長、副校長、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等職。

1992-2004年,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經歷

朱介民,1932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前洲鎮,早年就讀於前洲鎮青城中學,因家境貧寒僅讀至國中二年級即輟學。新中國成立後考入上海市第廿五業餘中學(原上海市格致夜中學),白天上班,晚上讀書,以三年時間補完國中至高中的全部課程。

1954年8月被錄取在華東紡織工學院化學纖維專業學習。1958年7月畢業後留校,在染化工程系化纖教研室高分子教學組任教。

(圖)大慶油田大慶油田

1965年,朱介民經學校推薦脫產學習日語。大慶油田開發後,油田專人來校要求舉辦大慶(腈綸)工學班,由朱介民負責編教材,組織上課,還帶領30多位學員赴上海第二化學纖維廠、蘭州化纖廠邊授課、邊實踐,為大慶油田培養了一批專業人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試辦工農兵教學班,朱介民被任命為學校化纖專業教研室主任,邊教學邊開展科學研究。他參加紡織部重點科研項目“腈綸複合纖維的研製”工作,按時完成中試生產任務,並獲得了紡織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文化大革命”後,朱介民調任華東紡織工學院紡化系黨總支書記兼常務副系主任,為全面恢復紡化系教學秩序,組建機構,開拓新的學科作出了努力,也為紡織化學工程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0年,朱介民任華東紡織工學院科研處處長。他積極推動各學科教師走向社會,親自組織並連續承擔“六五”至“八五”三個五年計畫中的《高強高模特種纖維研究》、《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及設備》、《超高速紡絲工藝和設備》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推動了學科建設,豐富了教學內容,培養了人才。

1986年12月,朱介民任中國紡織大學副校長,分管科研、產業等工作。雖然行政任務更重了,但他仍堅持在教學、科研和產業開發的第一線,帶領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一起,走出校門,為經濟發展服務。其中化學纖維高速紡產業更是取得了可觀的成就。

(圖)杜邦公司展台杜邦公司展台

朱介民從1985年11月至1992年7月,三次赴美考察高分子科學的發展,並與美國杜邦公司進行高性能化纖的學術交流和簽訂合作科研項目“改性芳香族聚醯胺纖維的研製”。以後,因我國研製粘膠型碳纖維需要,朱介民又於1993年8月赴俄羅斯考察,建立了與俄羅斯科學研究所的合作關係,為學校進行碳纖維研究初步奠定了基礎。

朱介民1992年享受政府津貼,1993年被評為“實施發明成果優秀企業家”。

朱介民1995年退休,但他仍擔任化纖工程研究中心顧問、材料學院顧問教授等職,繼續在學校的科研、產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還開展社會調研,撰寫了《當前化纖形勢和任務》、《世界化纖工業結構調整與中國化纖工業發展對策》、《中國化纖五十年的回顧和展望》等論文,在全國和學校的專題研討會上宣講,獲得好評。

科技成就

潛心研究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及設備

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化纖生產步入了高速化、自動化、高效化之路。為了趕上時代的發展,在我國編制化纖工業“六五”發展規劃時選定了“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及設備”研究課題,並被列為國家重大開發項目,要將滌綸紡絲速度從每分鐘1000 米提高到3200-4000米。朱介民與學校工藝、機械、電氣、自動化、測試等各個領域的專門人員反覆研討,分析學校的優勢和存在的困難。在學校領導和有關教師的鼓勵和支持下,承擔了這一攻關項目並任課題組長。

(圖)紡絲機整體解決方案紡絲機整體解決方案

朱介民領導並直接參與研製工作。與核心小組共同研究確定重大技術指標,落實實施計畫。當機械加工未能達到高速錠子應有的加工精度時,他率領技術人員到學校加工車間和大家一起商討解決對策;當需要高速馬達配件時,他與電氣老師一起去桐鄉調研,落實加工單位;在工藝上遇到紡絲斷頭多,繞輥嚴重,成形筒管退不下來等難題時,他不分晝夜,連續作戰,攻克難關。由於高速紡絲紡速高、噴頭拉伸大以及纖維成型過程中張力大等原因,為了符合滌綸原料的熔融體在成型過程中動力學過程以及成型後的纖維內部分子結構的合理性,必須研究採用新型的紡絲工藝,其中乾燥裝置、熔融紡絲箱體、噴絲頭組件、過濾裝置以及吹風裝置均需重新研究。

朱介民和課題組成員歷經三年艱辛攻關,“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和設備”以及相應配套工藝軟體的樣機終於製造出來了,經過連續72小時運轉,紡出的滌綸長絲達到預定的設計指標,於1985年12月28日由紡織部組織鑑定,鑑定意見認為:中國紡織大學和上海市合纖所在國內首次研製的二部位四頭紡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卷繞設備,設計合理,結構緊湊,運轉穩定,操作方便,能夠滿足紡制滌綸POY的要求,基本上達到了70 年代末80年代初的國外大面積工業化生產水平,為國產滌綸高速紡絲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該項目於1987年3月榮獲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7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七五”期間,朱介民承接了“超高速紡絲工藝和設備”課題。經過五年時間的努力,克服了各種困難,採用了加熱法紡絲等新工藝和新技術,最終順利地完成了預定的任務,使紡絲速度從每分鐘3200-4000米提高到每分鐘4500-6000米,從而使我國滌綸長絲生產技術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該項成果於1991 年在上海市首屆科技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朱介民深感科研的真正貢獻在於儘快將成果轉化為產品。他總結了1986年成果推廣中的經驗教訓,提出1990年底“高速紡”推向社會,進行工程技術總承包,即從廠房設計、設備設計、工藝設計、電氣設計、設備配套、設備安裝、調試直至投產、考核的“交鑰匙工程”。

當年底,連續接到江蘇浙江等地四個高速紡工程項目,均要求在兩年之內全部竣工。為了如期完成項目,朱介民在校領導的支持下,從學校中抽調了一批精幹力量,在高速紡工程組統一指揮下,形成了一個堅強的團隊集體。關鍵時刻朱介民總是與工程組同志一起研究解決難題。1992年,四個高速紡工程項目全部按期竣工投產,這在上海市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中尚不多見。1993年,課題組又承接了五個項目,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逐個竣工驗收,按時轉入正常生產。從1992年至1995年,課題組分別在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地建立了9條生產線,總計生產滌綸長絲量達24000噸,產值3.36億元,利潤5040萬元,納稅近500萬元。同時,高速紡工程組又在朱介民主持下連續承接了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緊湊型高速紡制細旦絲》課題,經與江西滌綸廠一起組織聯合攻關,也在工業化生產中得到了套用。

完成高強高模芳香族聚醯胺纖維研究

芳綸Ⅱ型纖維(學名為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纖維)又稱芳綸1414,具有高強、高模、耐高溫、比重輕、膨脹係數小等優良性能,是航天、航空和國防工業不可缺少的重要新材料,在生產飛彈、宇宙飛船、輕質太空梭及防彈衣服中有廣泛套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國研製成功後,技術完全保密。為了適應國防需要,國家有關部門作為軍工任務下達到中國紡織大學和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朱介民團結課題研究組人員,從1979年11 月開展了小試工作。

(圖)乾濕法紡絲乾濕法紡絲

液晶溶液紡絲技術是研製芳綸纖維的關鍵,也是7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紡絲技術。該項新技術採用乾噴-濕紡的紡絲成型新工藝,需配備專用紡絲設備。在朱介民主持下,課題組利用工場原有的一台粘膠濕法小紡絲機進行改造,配套成從溶解、紡絲、拉伸、洗滌、上油到卷繞的乾濕法紡絲機,同時參考有關資料,又設計出乾濕法紡絲的關鍵裝置——漏斗型紡絲管,為研製芳綸Ⅱ型纖維提供了試驗條件。以後,課題組經過不斷探索,逐步掌握了對聚合體溶解性能與紡絲工藝條件的控制,摸索出了紡絲溶液的配製,掌握了液晶溶液轉變點的特徵溫度,攻克了紡絲過程中注頭和毛絲現象等難關,紡制出了合格的纖維,強度達到20-24克/旦。1980年底,課題組完成了實驗室小試任務,獲得1980年國防工業辦公室頒發的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和紡織工業部1982年科技成果二等獎。

在芳綸Ⅱ型纖維完成實驗室小試的基礎上,國防科工委紡織部決定將芳綸Ⅱ型工業化小試任務列入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並由中國紡織大學承擔。朱介民再次擔任專題組組長。從1983年至1984年,重新設計了一台年產能力達1噸左右的乾濕法紡絲機,又集中精力進行了210孔至800孔的高粘度紡絲工藝試驗,前後經歷了半年試紡,基本掌握了高粘度、多孔紡的溶解、紡絲、成形的新工藝,製得的芳綸Ⅱ型纖維強度穩定在22-24 克/旦。1985年11月28日,項目通過了紡織部鑑定,並於1986 年5-6月獲得了國家計委、經委、科委、財政部和紡織工業部的嘉獎,隨後又榮獲1988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此期間,專題組共研製了130公斤芳綸Ⅱ型纖維,供航天、光纜、兵器及體育用品等領域套用。

朱介民等專題組人員又開展了對芳綸特種纖維的連續縮聚樹脂一步法紡制超高模量芳綸纖維的研究。在紡絲過程中首次採用加張力銷等特殊的工藝措施,收到了改善纖維力學性能,縮短工藝流程,節約能源,操作方便等效果,1991年9月由上海市高教局組織專家鑑定。朱介民於1987年9月赴美國考察,獲悉杜邦公司正在考慮發展新一代改性芳綸纖維以改善原來芳綸的剛性結構時,代表學校和杜邦公司簽訂了合作科研的協定書,在與國際合作大道上邁出了第一步。

教育事業

朱介民在中國紡大學習工作40餘年。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雖然屢經坎坷,但他樂觀豁達,豪爽自信,依然執著地堅持自己的信念。1984年春天,朱介民因疲勞過度患上突發性耳聾病,失去自我平衡而昏厥,進醫院治療三個月。出院後他顧不得病後虛弱的身體,又投入了攻關的戰鬥行列。

(圖)聚醯胺聚合反應聚醯胺聚合反應

朱介民作為一所重點大學的副校長,他分管學校的科研和校辦產業等工作。不僅親自參加和組織攻關大力推動走向產業化,而且總是以最大的熱情支持科研人員積極完成任務。一位教授在聚合反應動力學上頗有造詣,提出在聚醯胺聚合前期採用加壓聚合可以縮短反應時間、提高生產率,而且質量穩定,有工業化推廣價值。朱介民親自參加研究開發,在小試研究成功以後又積極幫助在工業生產線上推廣。該項目在1993年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另外,在開展粘膠型碳纖維研究、丙綸超細旦絲研究和開發等重大科研項目時,他總是千方百計協助各個課題組排除困難。由於細旦丙綸短纖維的研製開發成功,在棉紡織行業進行推廣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2000年10月該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除此以外,朱介民還兼任了中國紡大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任主任。在重點實驗室的創建過程中,他與校部主要領導一起爭取立項,獲得了世界銀行貸款,引進急需的測試儀器和實驗性化纖設備樣機,為重點實驗室的建成奠定了基礎,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科研工作的迅速發展。

朱介民在繁忙的科研工作和行政工作之外仍不忘致力於教學工作,積極承擔培養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的教學任務。他在教學中非常重視編寫教案,積極參加編寫全國化纖專業統編教材《合成纖維生產工藝學》的部分章節和參加《化學纖維工業詞典》的部分詞條的編寫工作。與此同時,每年都要安排學生參加課題研究,鼓勵學生勇於探索,注重實踐。他把這些工作都看作是培養人才,發展化纖事業應盡的責任。朱介民還熱心參加學術活動,長期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和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等職。他不辭辛勞,積極參加學會工作,博得廣大會員的好評。

朱介民平易近人,並助人為樂,團結大家一起拼搏。他認為,當領導氣度要大,待人要寬容,要敢於承擔責任。高速紡工程組所以能捏成一個“拳頭”,既能承擔多項重大科技攻關課題,又出色地完成了十多項重大工程,這與朱介民長期以來一貫注重“凝聚力工程”建設是分不開的。

如今朱介民雖已退休,但他依然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和平常人的心,在科研上積極發揮顧問和參謀作用,盡其所能繼續為科教興國作出新貢獻。

主要論著

1.朱介民,吳清基.芳綸纖維的疲勞分析.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84(4)

2.朱介民等.PET熱管紡絲法中加熱溫度對纖維結構影響.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0(3)

3.吳宗銓,朱介民.芳綸高速紡纖維結構性能特點.紡織學報,1986(5)

4.劉華成,朱介民.用濁度法研究PPTA硫酸溶液的極限濃度等性質.紡織學報,1986(11)

5.吳清基,朱介民.芳綸1414長絲強度不均勻率初探.紡織學報,1986(9)

6.黃彬,吳宗銓,朱介民.芳綸非晶區取向研究.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88(1)

7.朱介民等.PPTA低溫硫酸溶解初探.紡織部產業用紡織品,1988(專刊)

8.孫桐,朱介民.論述“美國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的設定和博士生培養”.紡織教育,1986(6)

9.孫桐,朱介民.關於美國高分子材料科學研究動向.紡織特品技術,1986 (6)

10.朱介民,沈德興.PPTA液晶原液流變性能研究.紡織特品技術,1985(6)

11.張安秋,朱介民.PPTA的兩種液晶態研究.紡織特品技術,1985(6)

12.朱介民.面向四化建設,提高辦學效益.教學研究,1986(2)

13.朱介民.合成纖維生產工藝學(腈綸部分).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0

14.朱介民.化學纖維工業詞典(部分條目).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0

15.黃彬,吳宗銓,朱介民.STUDY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PTA FORMED BY HIGH SPEED SPINNING PROCESS.中國紡織大學學報外文版,1987(2)

16.吳清基,祁波夫,朱介民.高強高模聚乙烯醇纖維的研製.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87(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