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謎

月謎

月謎,顧名思義,也就是以月亮為謎底的一種謎語。

名稱

月謎

相關資料

顧名思義,也就是以月亮為謎底
詩 情 畫 意 說 “ 月 謎 ”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謎語,從來就是一顆散射著獨特魅力的亮星。

簡介

千百年來,她同中國文化其他體式的藝術一樣,也與月亮結下了不解的情緣,流傳著無數意趣雋永的涉月之作。

分類

這些“月謎”就總體而論,可分成兩大類

以月為謎面者和謎底為月者。或許因為月亮那素華皎潔的美好形象,在人們的腦海間心目中委實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為謎底的謎語,其製作固然非易,猜度卻不難中的。譬如:“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中秋菊盛開”,打成語“花好月圓”;“蟾宮曲”,打曲牌名《月兒彎》;“冰輪乍涌”,打電影名《海上升明月》;等等。這類“月謎”,有好些的確機巧飛靈,頗堪擊節,但終究由於製作上受到單一謎底的局限,產量遠不似以月為謎面的作品之繁之富。而後者,創作空間明顯開闊,制謎者的手腳較少束縛,謎語的內涵因之大大擴張,幾乎包羅萬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事實上,這後一類謎作應該被視做“月謎”的主流。
以月為謎面的謎語,不少採取了詩詞的句式出現,且又以引用人們熟識的唐詩宋詞居多。譬如,以李白的“長安一片月”,打《水滸》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鄉明”,打一農業名詞:“光照”;以賈島之句“僧敲月下門”,打外國地名“關島”;以蘇軾所詠“月有陰晴圓缺”,打經濟學名詞“自負盈虧”;等等,皆屬此類。當然,亦不乏拈引現代詩家名句來創作的。毛澤東1950年10月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詞《浣溪紗·和柳亞子先生》。柳氏原作中有句:“歌聲唱徹月兒圓”,便被引以射一句唐詩:“此曲只應天上有”,謎面扣底,工穩而貼切,端的可圈可點。
許多“月謎”的風格,平易,通俗,煥發出一種質樸的平民氣息。比如:“二月平”,打一“朋”字;“月與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一對明月毫不殘,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掬水月在手”,打成語“掌上明珠”;等等。這些“月謎”“憨”態可掬,令人有一種親切感貼近感。也有些“月謎”,則顯然透露著一股雍容雅致的書卷之氣。像“莫使金樽空對月”,以“掉尾格”打京劇劇目《夜光杯》;“石頭城上月如鉤”,打《聊齋志異》篇目《金陵乙》;“天涯月正圓”,打葉劍英元帥的詩目《遠望》;“明月照我還”,打晚明文學家“歸有光”;還有清代留下的一則舊謎“辭家見月兩回還”,打《四書》一句“望望然去之”;……。猜射此類“月謎”了,倘設肚裡沒有“墨水三分三”,恐怕便要像“天狗吃月亮,無從下嘴”了。
有的“月謎”經年傳猜,世人興趣猶濃,不愧為青春長在的“老來俏”。而更多的產生於新時期的作品,又無疑讓人在猜玩之餘,感受了一番鮮亮的時代風采。譬如,“月涌大江流”,打物理學名詞二:“冷光”、“波動”;“二十五弦彈夜月”,打現代文藝形式一:“音樂晚會”;“雲破月來花弄影”,打礦業專用語“露天開採”;“我寄愁心與明月”,打科技名詞“光通訊”;等等。如果說,從每一種文化藝術的圖版上都可以追尋到歷史前行的足印,那末,以上幾則“月謎”不也是一個佐證么?
有意思的是,有些“月謎”,同一個謎面,卻可以分別隱射數個內涵完全相左的謎底,好比掀起一塊同樣的紅蓋頭,能夠見到幾個新娘的不同笑臉。譬如,“舉杯邀明月”,既打曲牌名《朝天曲》,又打外國地名二:“仰光”、“巴爾幹”;復又打成語“唯我獨尊”;再打集郵名詞“上品”;還打拚音字母四:“yowv”;合計謎底達五個之多,可謂“一謎數射”。而另外的一種現象,也同樣有趣——有些“月謎”的謎面與謎底,居然可以彼此“角色互換”而依舊確當,實乃“謎中一奇”。譬如:“此曲只應天上有”,打電影名《月牙兒》;“月子彎彎照九州”,打七言唐詩“此曲只應天上有”,即為一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的現代“月謎”中,有不少出自港、澳、台胞以及海外華僑的巧構。譬如,台灣的“天秋月又滿”,打食品名“桂圓”;“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語“漂亮”;港澳的“殘月斜照影成對”,打一“多”字;泰國華僑的“明月幾時有”,打《詩經》一句:“三五在東”;……。咀嚼玩味這一個個“月謎”,你能說那其中沒寄託著海外赤子們熱盼祖國統一、骨肉團圓的一片殷殷深情?!
“月謎”的話題,誠如冰鏡玉璧般的月亮,曼妙動人而敘說不盡。有道是:“一輪皓如晝,得意是中秋。”當著那個月朗風清之夜,親友團坐把酒烹茗之際,且無妨來一個邀月話謎,以謎助興。相信多姿多彩的“月謎”定然會使你眼中的月亮,比往常更增添了幾分嫵媚與可愛。

趣味月迷

中秋對聯趣談

自古以來,有關中秋節的對聯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輪滿,秋野萬里香
這是”鶴頂格”對聯,即藏頭聯,雖不現”月”字,但”一輪滿”已點出月滿時的景觀。
大家熟悉的對聯還有:
人逢喜事尤其樂,月到中秋分外明。
幾處笙歌留朗月,萬家蕭管樂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圓。
這三副對子皆寫得清新可讀。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這時明末清初文學家金聖歎做的對聯。相傳,金聖歎到金山寺閒遊,寺宇長老出對子難他:半夜二更半,金聖歎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後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歷史上稱為“生題死對”。
與此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一群書生,在中秋節歡聚一堂,飲酒賞月。其中一個秀才出上句,讓大家對下聯,結果無人對上。到了除夕夜,這群書生又相聚飲酒守歲,還是那位秀才對出了下聯。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對,被稱作“中秋出句年尾對”,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過去,一夜分為五更,兩小時一更;古稱秋季三個月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這一聯是明代大學士楊延和(1469-1529)父子的傑作。相傳楊延和8歲那年,有一次,他父親和客人對飲到深夜,出上句讓客人對,可是無人對出,在一旁的小延和隨即應對,語驚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節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圓時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時候,老師出上句,他對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時也用來指”中秋”與”冬至”相對。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
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地月缺”指人不團圓。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為是絕對,後來曼卿對“月如無恨月常圓”,可謂天衣無縫。
廈門虎溪岩是賞月勝地,”虎溪夜月”是廈門名景,對曰:
虎踞迎風爽,溪流印月清。
此聯也屬“鶴頂格”。
東林寺也有一對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星。
意境甚為遼闊高遠。
賞月佳處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處有一對聯:
靜觀萬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時,最好秋光何況月。
重慶巫峽瑤上有一副妙聯:“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聯運用疊字手法寫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與巫山秀色為內容的下聯相對,堪稱工整自然,珠聯璧合。
上海豫園得月樓聯:“樓高但任雲飛過,池小能將月送來。”聯中闡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通過對聯的欣賞示人以哲理。
台灣阿里山古月亭聯:“滿地花陰風弄影,一亭山色月窺人。”全聯對仗工整且含無窮韻味。”弄”、”窺”兩字用得恰到好處,最能傳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聯:“水憑冷暖,溪間休尋何處來源,詠曲駐斜輝,湖邊風景隨人可;月自圓缺,亭畔莫問當年初照,舉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認我不?”此聯典雅明麗,富於想像力。

月亮美稱

玉兔(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慕遮銀闕----辛棄疾)
夜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
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別稱--《幼學瓊林》)
冰輪(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陸游)
玉輪(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
玉蟾(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乾)
桂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蘇軾)
蟾蜍(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團----賈島)
顧菟(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李白)
嬋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此外,月球還有許多別致的雅號,如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帶月的詞語

月黑風高,月色朦朧,月光皎潔,風花雪月,一彎新月,皓月當空,月如銀盤,明月如鏡,明月如鏡,望月思鄉,月下獨酌,月下老人,新月如鉤,月中帶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月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