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計量

會計計量

會計計量是在一定的計量尺度下,運用特定的計量單位,選擇合理的計量屬性,確定應予記錄的經濟事項金額的會計記錄過程。會計計量包括計量尺度、計量單位、計量對象和計量屬性。其中,計量屬性是指計量客體的特徵或外在表現形式。其特徵是以數量(主要是以貨幣單位表示的價值量)關係來確定物品或事項之間的內在聯繫,或將數額分配於具體事項。其關鍵,是計量屬性的選擇和計量單位的確定。作為財務會計的一個重要環節,會計計量的主要內容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成本、損益等,並以資產(負債往往可稱為負資產,而所有者權益為資產扣除負債後的剩餘資產或淨資產)計價與盈虧決定為核心。

基本信息

定義

會計計量會計計量

會計計量(accountingmeasurement)其中,資產計價就要用貨幣數額來確定和表現各個資產項目的獲取、使用和結存;而損益決定則是指通過量化和比較來確定經濟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所發生的轉移、消耗或折耗同所產生結果之間的數量差。會計計量是在一定的計量尺度下,運用特定的計量單位,選擇合理的計量屬性,確定應予記錄的經濟事項金額的會計記錄過程。會計計量包括計量尺度、計量單位、計量對象計量屬性。其中,計量屬性是指計量客體的特徵或外在表現形式。不同的計量屬性,會使相同的會計要素表現為不同的貨幣數量,從而使會計信息反映的財務成果和經營狀況建立在不同的計量基礎上,即建立在選用不同的會計目標上。

質量標準

會計計量應堅持三個基本質量標準:

(1)同質性,即會計計量所提示的數量關係(再現體)應與被提示的物品或事項的內在數量關係(客體)保持一致;

(2)證實性,即在給定條件相同時,不同的會計人員對同一客體的計量應得出相同的結果,也就是計量結果可以互為證實;

(3)一致性、即計量方法的使用要保持前後期的一致性,以免使用者會計信息產生誤解。

會計計量與會計的旨在提供有關經濟主體數量信息的基本功能密切相關,是現代會計的發展動力之一。自19世紀末以來,西方財務會計在諸如成本計算、存貨計價、折舊處理、損益計處、遞延攤銷、稅金處理、盈利分配、投資計算、價格變動調整等方面的實務和理論問題,在很大程式上也是會計計量不同內容和所面臨不同問題的反映。

模式框架

成本計量模式是嫁接在會計賬戶系統上的。80年前,會計師和工程師們將成本記錄與會計賬戶系統結合起來,創立了成本會計方法。形成了一套規範化、程式化的成本計量模式。它的出現大大提高和改善了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質量,推動了管理理論和方法的進步,也形成了有獨立理論和方法的會計分支學科——成本會計。80年後的今天,資訊時代這股潮流使得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種種目不暇接的變化,經營環境的變化推動管理科學的發展,管理科學的發展又對成本計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成本計量模式已呈現出諸多方面不足,突破成本記錄與賬戶單一結合體系勢在必行。烽火獵頭公司的專家將在本文中分析傳統成本計量模式局限性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成本計量模式框架。

局限性

市場全球化和需求主導化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需求的多樣性和經營環境的多變性,使得企業不得不加強對業務流程的過程管理,以保證企業能及時調整,順應多變的市場要求。傳統的管理成本計量模式依附於財務會計的賬務體系,難以及時、準確和真實地提供用於管理決策的相關成本信息。

成本信息

(1)成本重心前移,使成本信息出現時滯。資料表明,製造行業產品的75%的成本因素在產品研發階段已確定,只注重生產過程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成本計量模式易發生失真現象。(2)傳統的成本計量模式“好量疏質”、“忽視核心競爭”等缺陷,與現代管理思想相牴觸。(3)傳統的成本計量建立的基準點是“短期的”(1個月到1年),反映企業短期的成本信息,將固定成本短期期間化處理,淹沒了大量戰略信息,企業績效難以真正體現。(4)間接費用簡單化對待,沒有揭示出業務活動背後真正的成本動因。

三個目標

傳統的成本會計系統由於依賴於賬戶系統,存在著結構性的先天缺陷,無法很好地滿足多目標的要求。H·托馬斯·詹森和S.卡普蘭(H.T.Johnson&RobertS.Kaplan,1987)指出,目前的成本會計系統試圖滿足三個目標:(1)將部分期間成本分配到產品,以便能及時編制財務報表;(2)為成本中心管理者提供過程控制信息;(3)為產品和經營管理者提供一個產品成本估計數據。典型的是僅用一種成本系統來實現這三種完全不同的目標。由於財務會計的思想已占主導地位,只有第一個目標完成得較好。然而,僅滿足外部財務報告需要的成本系統,不能加強成本中心的過程控制,還將導致產品成本的歪曲和錯誤。總而言之,過程控制、產品成本計算和財務報告的三種職能,會有不同的報告期間、不同的變化和固定成本分類、不同的軌跡和分配程度、不同的相關成本結構、不同的對象等。這三種系統來自一般的匯總基礎,為不同的職能服務,不是設法設計一個綜合的系統,而是希望設計不同的系統,以便更好地履行每一個職能。可見,傳統的單一的成本計量模式已無法滿足多目標的成本信息要求。
以1920年成本記錄與會計賬戶一體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傳統成本計量模式已面臨著“相關性消失”這一嚴峻的挑戰,80年前,英國和美國的會計師們曾為成本記錄是否與會計賬戶體系結合發生過激烈的爭論,今天這個爭論的問題又被提出。成本計量模式突破成本與賬戶單一結合體系勢在必行,這並不是對現行的成本會計計量系統的簡單否定,也不是80年前反對成本與會計賬戶結合的英國和美國會計師們的成功復辟,而是一種新的升華。

成本特徵

任何一個企業的管理都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層面:戰略管理活動、管理控制活動和作業任務活動。

戰略管理

戰略管理決定了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是為企業少數管理當局(CEO、CFO、COO等)所關注和從事的主要工作。戰略管理涉及的主要內容有:(1)外部環境帶來機會或威脅;(2)企業核心競爭力判斷;(3)企業組織機構如何適應環境;(4)長期戰略的制定和執行等。戰略管理的特徵是非系統化的。

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落實戰略的過程,它是企業日常經營運作的中堅,是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的保證。管理控制工作一般由公司中層管理的公司中間管理者所承擔。管理控制涉及的主要內容有:(1)制定年度計畫並落實;(2)實行公司全面預算;(3)按不同職能進行職能管理;(4)協調組織中多部門的行為;(5)傳遞信息和溝通;(6)進行業績評價等。管理控制已具備系統化的特徵。

任務控制

任務控制是公司作業層保證特別任務有效完成的過程,它是管理控制活動的具體化,可以看成管理控制的基礎工作。任務控制涉及公司作業活動的方方面面,它的特徵是最具有系統化和結構化。

層次成本

公司不同層面人員關心的問題側重點不同,最高管理當局關心企業與經營環境的關係和企業競爭力問題;中層管理者所關心的是計畫執行情況和管理效益問題;而作業層執行人員只關心任務是否完成和工作效率問題。反映到企業成本問題上,三個層面對成本行為的理解和要求也有所不同。

公司層成本

會計計量會計計量
公司層成本表現為企業價值鏈上整體成本結構。與競爭對手相對成本地位對比,通過調整企業價值鏈上的成本結構,以達到獲取持久成本優勢的目的。麥可·波特指出,影響公司價值鏈整體成本結構的因素有規模經濟、學習、生產能力利用模式、聯繫、相互關係、整合、時機選擇、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機構因素等十種驅動因素。他認為,沒有哪一種成本驅動因素,如規模或學習曲線等會成為企業成本地位的惟一決定因素,往往相互作用以決定一種特定的成本行為。降低價值鏈整體成本的途徑有:1.是控制成本驅動因素;2.是重構價值鏈。公司層成本是一種基於整體面的戰略成本,不同於會計制度計算的財務成本性質,更注重長期性和整體性,這種成本函式往往是非線性的。它主要通過管理層和作業層的成本信息匯總所得到,有時夾雜著當局的主觀判斷和定性分析。

管理控制層成本

管理控制層成本顯示了一種典型的戰術成本特徵,它一般與目標成本進行對比,產生差異進行控制。由於現代管理控制強調過程管理,因此,對管理控制層成本需要與目標成本口徑一致,進行跟蹤動態紀錄。將增加間接成本庫和按照動因分攤是現代成本計量的基本特徵。降低管理控制層成本的途徑有:1.是按責任部門預算控制成本費用發生;2.是按產品生產預算降低料工費成本。管理控制層成本是一種基於公司預算的戰術成本,財務成本信息無法完全滿足其要求,它需要採用多維成本計量,這種成本函式一般要假定為線性的。它主要通過作業層實際成本匯總和事前編制各種預算成本匯總所得到。

作業層成本

作業層成本是執行層面具體活動所引起資源耗用的一種貨幣表現。它表示為進行某項活動所花費的代價,由於作業層關心具體作業的成本耗用,因此成本顯現出具體性和短期性的特徵。從理論上講,作業層次的成本信息計量模式設計最為簡單,可以按每一項作業活動要求對應紀錄每一條成本信息。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作業層成本不僅要滿足作業層管理需要,還要能夠匯總生成管理控制層和公司戰略層所需成本信息。因此,設計作業層成本計量模式時,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下,儘可能增加直接成本追溯方式、增加間接成本庫數量、增加成本動因作為分配基礎。降低作業層成本途徑有:1.是最佳化業務流程,減少不增值環節;2.是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直接成本耗用。作業層成本是一種基於作業的成本,實時性是它的生命,計算機套用可以大大改善作業層成本信息質量。作業層成本函式應該表現為一種較嚴格意義的線性關係。
未來成本計量模式應該能很好地反映三個層次成本計量的特徵,能將三層次成本信息有機地統一在成本計量模式中。

對象

“會計對象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每一個會計主體範圍內,財務會計能夠反映和控制的經濟事物與經濟行為,通常被稱為價值運動或價值增值運動。”會計不是一種定性的手段,會計主要用於定量,僅僅指出會計對象,不便於量化。為了計量的方便,再將會計對象按照不同性質的基本構成加以分解,一般分為六類要素:資產負債權益收入費用利潤。要素是價值運動價值增值運動的載體或表現,實際上,一個主體單位時間(如一年)的價值增值可以表征其經濟效益。什麼是價值?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有兩種:

勞動價值論

由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創立,馬克思推向科學與完善的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思想是:
(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2)商品價值以交換價值為表現形式,在商品社會,即貨幣價值形式;
(3)商品按照價值施行等價交換,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勞動價值論有以下特點:
(1)價值是面向過去和現在的(勞動創造價值,沒有勞動當然沒有價值),價值量建立在客觀交易的基礎上,比較可靠;
(2)無法解釋價值之謎;
(3)無法解釋當今眾多的創新金融工具的價值。

邊際效用價值論

會計計量會計計量
由新古典經濟學派代表薩繆爾森(Samulson,B.A)繼承和發展的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核心思想是:
(1)效用(類似馬克思的“使用價值”)是物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能力,效用和稀缺性構成價值的充分條件;
(2)價值是人們對物品效用的主觀心理評價,效用決定物品的價值;
(3)邊際效用(一定量某種物品中最後一單位物品所提供的效用)是衡量價值量的尺度;
(4)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效用均等定律。
邊際效用價值論有以下特點:
(1)價值不僅面向過去和現在,還面向未來。價值量建立在對效用的主觀評價的基礎上,可靠性差;
(2)解釋了價值之謎;
(3)解釋了創新金融工具的價值問題。
兩論的共同問題在於:無法給出價值的具體量化模式,一般借用價格來表現價值。在非壟斷條件下,交換價值近似地代表了雙方對價值的共同認識,是主觀心理評價的現實表現。

屬性

1.會計計量屬性
既然會計計量的對象是價值運動,而價值運動又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那么是要計量會計要素的歷史價值還是現在價值?由於價值往往是由交換價格代替,那么是要計量要素的現實交易價格還是潛在的交易價格。對會計計量屬性一般從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流向(流入、流出、預計)兩個方面考慮。
2.會計計量屬性的分析
(1)價值理念、金融創新與會計計量屬性。勞動價值論和邊際效用價值論均末給出價值的具體計量模式,對用什麼代替價值存在分歧。
勞動價值論強調交換(過去的)價值可以代替價值,所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是恰當的,因為,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最客觀。同時,勞動價值論又認為價值是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不同時代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又不相同。所以,同一資產在不同時期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對已使用的資產其目前價值的計量,現行市價和重置成本計量屬性是恰當的(往往要求有市場對應的參照物),這兩種計量屬性兼有客觀的和主觀的成份。至於是否有必要對資產重估則受制於許多因素,如成本效益原則、重要性原則等。從計量屬性的時間角度,勞動價值論對應的計量屬性是立足“過去、現在”的,不能突破到“未來”。
邊際效用價值論強調效用(使用價值)代表價值,效用是主觀評價,從計量的時間角度,它可以突破到“未來”,因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計量屬性對創新金融工具是可行的。對已使用的資產其目前的價值的計量,即使沒有現實市場作參照也可以“主觀評價”。但是,這些計量屬性的客觀性較差,不保證客觀性,所追求的相關性會成為“空中樓閣”。
實際上,在“過去”的問題上,兩論的觀點基本相同,特別是不存在絕對壟斷的競爭市場上,價格代表了交易雙方對使用價值的共同認可,即交換價值就是使用價值(效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最大的特點是客觀和“有據可查”,並且歷史信息是預測未來信息的重要因素這一特點使這一計量屬性很難退出歷史舞台。在“現在”的問題上,勞動價值論仍然要求有相應的參照物,使價值重估“有據可查”,邊際效用價值論則忽視這一點,強調“主觀評價”,勞動價值論末涉及“未來”的價值計量。
(2)資本保持觀念與會計計量屬性。“財務資本保持觀念(financial capital maintenance concept)認為:資本是業主投入企業的貨幣或購買力,是企業淨資產的代名詞。因此,企業所要保持的資本,就應當是企業原有的淨資產。
實體資本保持觀念(physical capital maintenance concept)認為:資本是企業的實物生產能力或經營能力或取得這種能力所需的資源或資金,因此是企業生產能力或經營能力的代名詞。所以,企業要保持的資本,也就是企業原有的生產能力或經營能力。“(曲曉輝,1991)。根據財務資本保持觀念,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現行成本是可選擇的計量屬性,無論是以名義貨幣還是不變幣值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將物價變動影響的一部分或全部處理為利得或損失的做法,所保持的資本還是業主原來投人的貨幣額,最多是其所形成的購買力。根據實體資本保持觀念,重置成本、現行成本是可選擇的計量屬性。收益只能是當期實體資本的增量。對於物價變動的影響,只能處理為企業實物生產能力或經營能力或取得這些能力所需的資源或資金在計量上的變動,因而不能計入收益表,只能作為單獨項目列示於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部分。
(3)信息技術與會計計量屬性。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統計與預測技術的進步為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量創造了條件。但這種預測從技術上講,只能說明“是X的機率為Y”這樣的問題,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預測的主體講,信息提供者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由於敗德行為(Moral Hazard)和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的存在,數據預測的客觀性難以確保。信息使用者期望有關未來的信息,並不意味期望著以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非定量化信息將更受關注。為此,使用者一般傾向於提供有關前瞻性的信息,由他們自己來作財務預測。Jenkins的報告驗證了這一結果:“使用者並不主張以公允價值模式代替歷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於保證財務信息的一貫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則。不過,他們主張多種計量屬性混合模型(Mixed— attribute Model)。
3.會計計量屬性的共存
歷史地看,一種經濟(會計)理論有歷史的局限性,新事物出現之後,無法解釋而存在不足,如勞動價值論無法解釋創新金融工具的價值。而新產生的理論(如邊際效用價值論)尚不成熟,也無法解釋所有的問題,並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理論。於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就是:取長補短地兼容並處。至於如何選擇計量屬性則要視具體主體、具體要素項目具體分析之後才能確定,如對創新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應當是現值計量屬性,所以多種計量屬性共存是一種趨勢。

創新體系

為了克服傳統會計計量觀念的不足和適應新經濟現象計量的需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針對不同的情況確立新的計量觀念和計量基礎。

產出價值觀

產出價值觀是以被運用資源未來可能產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作為資源的價值源泉,以時間價值的現值作為計量基礎。它主要適用於對人力資源、無形資產價值的計量。
產出價值觀的理論依據是,資產的價值是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一個組織對一項資產產出價值的關注,旨在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使未來效用期內產出最大的價值。與投入價值側重於資產“過去的支出”相反,產出價值觀更注重資產的“未來產出”。這就從時間上彌補了從歷史角度計量的不足。

效用價值觀

會計計量會計計量
效用價值觀是以一項資源對人或組織的有用性作為價值的源泉,以消除或補償因資源使用可能出現後果所發生的費用——替代成本作為計量基礎。它主要適用於環境資源的價值計量。
效用價值觀可從西方經濟學中找到依據。在西方經濟學那裡,價值就是“指財富、物質對人來說是有用且是稀缺的特性”(中山伊知朗等編:《經濟詞典》。對“有用程度”的直接計量是非常困難的,可以考慮用替代成本來間接計量。重視效用價值的目的是保持、維護自然資源的良好狀態和生態平衡,既考慮經濟效益,又兼顧社會效益,避免因對資源的掠奪性消耗而導致資源的枯竭,避免因環境污染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稀缺價值觀

稀缺價值觀是以資源的稀少短缺或唯一性作為價值的源泉,以擁有稀缺資源方的主報價、受取方認可的稀缺資源價值,經雙方協商、談判形成的價格——協定價格作為計量基礎。它主要適用於歌星演唱,模特表演,名人字畫,珍奇礦物、植物、動物等特殊、稀有資源的計量。
稀缺價值觀基於非正常供求的現實,以“物以稀為貴”為依據。雙方形成的協定價格不具有廣泛的認同性,不同的人對計量結果往往差別巨大。

保全價值觀

保全價值觀是以一項資產重新取得所需投入的價值作為價值衡量依據,以現時重置成本作為計量基礎。這一觀念和基礎解決了購買時間較長的資產原始價值與市場價值的背離問題,使實質資本得以保全。它適用於機器設備、房屋建築物等固定資產的計價。
保全價值觀的理論依據是資本保持理論,避免因物價變動而導致對資產價值評估偏低的現象,維護固定資產的簡單再生產。在保全價值觀下,除了現行成本計量基礎外,還可用一股購買力(一般物價指數)作為計量基礎。

市場價值觀

市場價值觀是以假設資源當時正常銷售的現金流入額作為衡量資產價值的依據,以脫售價格或變現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它主要適用於關心企業資產流動性的場合。
市場價值觀依據的理論是:現代企業必須具有對社會經濟環境的迅速變化作出適時應對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企業的競爭能力、償債能力、應變能力,這就與企業資產的變現性強弱相關。變現價值代表企業在最近的將來可收回的現金數,從而使收益實現、成本補償、支付便利。

風險價值觀

風險價值觀是以投機者對交易對象的巨大不確定性判斷產生的風險作為價值的源泉,以熟悉情況並自願的雙方在公平交易基礎上進行的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金額——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它主要適用於對衍生金融工具價值的計量。
風險價值觀以風險與報酬均衡作為理論依據。由於激烈競爭市場中未來事項的不確定性,而使人們產生消除、轉移、分散風險的內在要求;由於未來交易事項的不確定性大,帶來的損失可能性大,因而相應要求有高的回報。金融工具的價值受種種因素影響瞬息萬變,加之交易契約簽訂時並不象傳統商品購銷業務一樣投入成本價值,對這種象徵性的經濟交易工具如何計量,成為一個世紀性難題。直到現在,會計界仍難以找出理想的計量方法來確認其價值。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探討,國際會計界達成初步認識: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是目前認識水平下的較優選擇。
會計計量觀念的創新,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會計發展的契機,它必將給傳統會計帶來強烈的衝擊,把會計帶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