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夜曲

最後的夜曲

《最後的夜曲》,作者歐南,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作者將自己對此多年的觀察、思索、體驗、感悟、點點滴滴地記錄下來,有歷史的,如莫扎特、蕭邦、貝多芬等,這些在偉大作品光芒籠罩下音樂家個性的另一面;也有現代的,如小提琴大師海飛茲、俄羅斯夜鶯安娜·尼翠科、天使童聲羅伯蒂尼等;更有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學鋼琴還是學音樂?為什麼要捧降調演唱的世界級歌唱家?大師來講學的背後?……相信讀者看了本書,有人會笑、有人會罵,有人會痛快、有人會嗤之以鼻!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最後的夜曲

音樂是迷人的,音樂的世界是多彩的。在這多彩的音樂世界裡,有著說不完的人和事,令人或擊掌讚揚、或扼腕嘆息、或精神亢奮、或萎靡消沉、或迷惘不解、或唾棄不屑、或拍案斥責、或哀嘆無奈……

作者將自己對此多年的觀察、思索、體驗、感悟、點點滴滴地記錄下來,有歷史的,如莫扎特、蕭邦、貝多芬等,這些在偉大作品光芒籠罩下音樂家個性的另一面;也有現代的,如小提琴大師海飛茲、俄羅斯夜鶯安娜·尼翠科、天使童聲羅伯蒂尼等;更有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學鋼琴還是學音樂?為什麼要捧降調演唱的世界級歌唱家?大師來講學的背後?……相信讀者看了本書,有人會笑、有人會罵,有人會痛快、有人會嗤之以鼻!

編輯推薦

看了這本書,你或許會笑,或許會罵,或許會痛快,或許會嗤之以鼻,但是絕對值得看!歐南將自己對音樂多年的觀察、思索、體驗、感悟,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有歷史的,如莫扎特、蕭邦、貝多芬等,這些在偉大作品光芒籠罩下音樂家個性的另一面;也有現代的,如小提琴大師海飛茲、俄羅斯夜鶯安娜·尼翠科、天使童聲羅伯蒂尼等;更有發生在你我身邊的……

作者簡介

歐南,詩人、自由撰稿人,生於20世紀60年代。早年曾學習音樂,後開始涉及音樂評論、詩歌及文學寫作,出版過《歌劇經典》(與李莉合著)。

目錄

歌唱的蕭邦

古爾德與媒體

波格雷里奇的演奏

舒伯特的憂鬱

莫扎特的收入

一代名伶卡拉斯

值錢的波切利

老帕來上海

克萊伯歸去

帕爾曼與“大師班”

薛偉的演奏

郎朗的表情

大師的資格

音樂會中的掌聲

閒說古典音樂

音樂的包裝與潮流

古樂演奏會

孩子為什麼學音樂

超級樂迷陳大爺

浮躁的“新民樂”

功夫在詩外

《賭命》“賭”個啥

先鋒還是故作姿態——《秋問》音樂會觀後感

最後的夜曲

阿爾漢布拉宮的回憶

感傷的年代

難忘的練聲曲

最偉大的慢板

今宵別夢寒

天使童聲——羅伯蒂尼的歌曲

抒情的拉赫瑪尼諾夫

巴托克的《藍鬍子公爵的城堡》

《湖》——人與自然的對話

旺德里希和《美麗的磨坊女》

尼采的歌曲

馬勒的《大地之歌》

蓋吉耶夫指揮的《春之祭》

貝多芬最後的奏鳴曲

享策的《阿拉拍風格的六首歌》

布索尼的《圖蘭多組曲》

俄羅斯夜鶯——安娜·尼翠科

一個令人欣喜的鋼琴新秀

季雪金演奏的貝多芬

永遠的內弗

薩蒂與瓦雷

蕭邦的愛情生活

維也納時代與舒伯特

大師海飛茲

最後的大師——斯特恩

從《波吉與貝絲》談歌劇

劉星的音樂與畫

福特文格勒的指揮藝術

誰殺了古典音樂

涅高茲的文集

人類的音樂

“雲遮月”與“格”

張火丁與《春閨夢》

醉酒話白帝城

馬連良演《杜鵑山》

從《鎖麟囊》說起

京劇與現狀

京劇閒談

菊壇舊聞錄

談《中國貴妃》

周信芳故居

我與《環球Hi-Fi》

唱片版本比較會

古琴欣賞會

先鋒與非主流藝術

《牡丹亭》和《指環》

京劇與歌劇

《裸身悼舞》和馬拉美的詩

關於《奧賽羅》與歌劇的對話

藝術就是自然——劉星訪談錄

書摘

書摘

多年前,我在為電台製作古典音樂節目時,總是喜歡放塔雷加的《阿爾

漢布拉宮的回憶》,作為主持人在說話時的背景音樂。記得有一次在做一檔

回顧性的節目裡,我從頭到尾用這段音樂來襯托主持人的念白。

這種對某一首音樂懷有特殊的好感是很美妙的。《阿爾漢布拉宮的回憶

》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淒迷、朦朧和惆悵的韻味,任何的解釋對它來說全是多

余的。它不像那種簡單地描寫痛苦或憂傷的鏇律,而淒迷只是它的一種基調

,仿佛像一個漩渦,將人牢牢地吸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就像羅丹的著名雕塑

“沉思者”一樣,它是一個凝固的形態,但正因為沒有具體的指向而能因人

因時而異地產生無限遐想。這是生命中非常美妙的瞬間,你在深深地體驗著

這種韻律卻又感到無話可說。

在蕭邦的夜曲中時常就有這樣一種感覺,僅僅說蕭邦的音樂像詩一樣優

美是無法說清這種意蘊的。蕭邦在某種程度上是超越了詩性的存在。

蕭邦被一種頑固的、纏綿的情緒所控制,對他而言,創作只是一種生命

的本能,而優美的鏇律對他來說幾乎不能算是創作,只是一種自然的流露。

蕭邦的一生幾乎一直生活在一個固定的語境中,優美的鏇律就是他日常的語

言而無須絞盡腦汁地去構思。蕭邦是喜歡重複一種基調的作曲家,但他總是

能夠找到恰當的抒情方式,而這種能力大概也只有拉赫瑪尼諾夫可與之相比

夜曲的體裁本不是蕭邦所創。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歐洲中世紀的游吟詩人

,是愛爾蘭作曲家約翰·菲爾德賦予了夜曲以新的含義。中世紀帶有騎士色

彩的浪漫情愫能吸引菲爾德,但不會在蕭邦身上產生任何作用。如果用一種

比較形象化的比喻來說,菲爾德的夜曲只是給姑娘們解悶的,是客廳中的風

花雪月;而蕭邦的夜曲既不是為了獻給某一個現實中的姑娘,也不是故作優

雅的風情,而是孤獨的詠嘆。它常常使我感到那種非現實性的幻想,那種在

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體驗過多少愛情的人的那種心靈深處的感傷,仿佛山問的

紅萼,平靜地開放,寂寞地凋落。

P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