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醫學病毒學家]

曾毅[醫學病毒學家]

曾毅,醫學病毒學家。他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早期診斷方法,提高了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而提高了早期治療率,降低了病死率。他還闡明了愛潑斯坦—巴爾病毒和鼻咽癌的關係,以及環境中的促癌物、致癌物和遺傳因素在鼻咽癌發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鼻咽癌病因的初步見解。他在中國首次分離到愛滋病病毒,並建立了診斷方法,製備了診斷製劑,為推動中國對愛滋病的檢測和防治研究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曾毅曾毅

1929年3月8日 出生於廣東省揭西縣五經富鄉。
1952年 於上海醫學院畢業。
1953-1956年 任廣州中山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助教。
1956-現在 先後任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學室(以後先後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病毒學研究所腫瘤病毒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副院長。
1973-1974年 在英國格拉斯哥病毒研究所學習和工作。

經歷

曾毅多瘤病毒
曾毅,1929年3月8日出生於廣東省揭西縣五經富鄉。他的父親原來是個經銷油鹽的商人,後來經營織布廠。曾毅5歲便入國小讀書,肯用功,成績優良,深得父親的喜愛。1943 年1月,他在五經富中學國中畢業後,考入梅州東山中學讀高中,畢業後去上海,先入復旦大學商學院統計系學習,後又考入上海醫學院,於1952年畢業,1953年到廣州中山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任助教。

1956年他被調到北京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學室(1956年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1983年改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工作。從此時起至1973年,曾毅一直從事病毒病病原學的研究。他研究過脊髓灰質炎病毒、腸道病毒麻疹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雞白血病病毒等,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中較重要的成就有:首先發現在中國母雞中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的陽性率很高,雞蛋中病毒陽性率高達80%以上。為降低雞蛋的帶毒率,1968年,他套用大劑量經細胞培養多次傳代後的活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免疫帶病毒的母雞,打破其免疫耐受性,使雞獲得高滴度的中和抗體,從而使雞蛋的帶毒率大大下降,甚至轉陰,為建立無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雞群提供了新措施。7年後,同類的工作在國外才見報導。
1973年,曾毅經反覆思考、比較,決定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有人曾勸他只研究食管癌,曾毅卻認為,鼻咽癌已經證明與EB病毒有關,而食管癌則查不到與任何病毒有關的證據,科學研究必須從實際出發,應該研究可能與病毒有關的癌症,否則便是無的放矢。他果斷地在當時的研究所領導的支持下,進行了鼻咽癌的研究。

課題確定之後,制訂正確的研究策略十分重要,關係到課題的成敗。經過深入的思考,曾毅認為,中國是鼻咽癌高發區,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脅,因此,不能採取西方學者的研究策略,應該走自己的路,應該堅持科學研究與防治疾病相結合,實驗室研究與疾病防治現場相結合的方針,首先要解除病人的痛苦,挽救其生命,然後再來闡明病因,控制疾病。據此,他制訂的策略是:以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為中心,帶動其他學科的研究;從解決鼻咽癌的早期診斷入手,深入疾病的高發區,主動尋找病人,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在此基礎上闡明病因,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根據這一策略,曾毅在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關係時,其工作分為三個部分:(1)鼻咽癌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降低病死率;(2)EB病毒在鼻咽癌發生髮展中的作用;(3)環境因子和遺傳因素在鼻咽癌發生中的作用。

服務民眾

曾毅鼻咽癌
1978年,曾毅攜帶此方法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在自治區衛生廳和人民醫院蒼梧縣梧州市衛生局的支持下,與蒼梧縣和梧州市腫瘤防治所合作,在蒼梧縣和梧州市建立了鼻咽癌前瞻性研究的現場。

曾毅堅持貫徹“實驗室—醫院—現場”三結合的方針,他們同當地醫務人員一起組成醫療小分隊,深入工廠、農村開展血清學普查工作,主動尋找病人。自1978-1980年的三年間,他們在蒼梧縣共檢查了30歲以上人群148 529人,其中IgA/VCA抗體陽性者3 529人,經臨床病理組織學檢查,從中查出鼻咽癌病人55人,其中31人(占56.4%)為早期病人。不少病人毫無自覺症狀。對這些抗體陽性者,他們追蹤觀察了1-3年,又確認了32例病人,其中早期病人19例,這樣前後共發現87例鼻咽癌病人,其中50例(占57.5%)是早期病人。1980-1981年,他們又在梧州市查了20 762名40歲以上成年人,查出抗體陽性者1 136人,並追蹤觀察了4年,先後共確診35例鼻咽癌病人,其中早期病人31例(占91.5%),繼續追蹤觀察至第10年,仍從抗體陽性者中發現了一些早期病人,而IgA/VCA抗體陰性者,經10年追蹤觀察,僅發生了個別的病人。這個結果說明,通過血清學檢查可在4-10年前預測鼻咽癌的發生。

曾毅和他的同事們又日夜奮戰。1979年,他們成功地將放射免疫自顯影法用於檢測IgA/EA抗體,使陽性檢出率由70%提高到96%,並且證明絕大多數鼻咽癌病人都有IgA/EA抗體。但此法的一個缺點是要用同位素,而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在現場套用很受限制。為此,他們又重新研究新的方法,1984年又成功地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用於檢測EB病毒IgA/EA,後來又建立了蛋白印跡法(Western blot)等等。檢查方法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不斷地提高,使抗體陽性者的檢出率也大大提高,套用更加方便。

成就榮譽

曾毅中國鼻咽癌學術會議
從1980年起,曾毅先是與法國科學研究中心G.戴特(G.de Thé)教授在鼻咽癌流行病學研究方面建立了合作關係。隨後又與聯邦德國慕尼黑佩騰科費(Pettenkofer)研究所H.沃爾夫(H.Wolf)教授在EB病毒分子生物學方面合作,與日本伊藤洋平教授在環境促癌物方面進行合作。這些合作使中國在培養人才、改善實驗設備、提高研究水平上獲得了很大好處。

由於曾毅在鼻咽癌研究上取得優異成績,受到了外國同行的尊重,他們紛紛提供資金請他去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對於這些邀請,特別是國際會議,曾毅總是儘可能去參加。每次去他都抱有一定的目的,通過參加會議來了解國外的動向,以促進中國科研工作的發展。

曾毅已在中國外科技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0篇。1982 年,國際抗癌聯盟邀請世界12位著名鼻咽癌專家討論編著《鼻咽癌生物學》一書,曾毅作為其中一員參加了討論,並撰寫了《中國鼻咽癌》一章。

曾毅的科研成就曾多次受到國家的獎勵,計有:中國科學大會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衛生部科技成果獎一級一項,二級和三級各二項;1984年被評為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他領導的科研項目在1985年國家計委、經委、科委和財政部召開的“國家建設第六個五年計畫攻關課題總結表彰會”上,受到了表揚,並在腫瘤攻關項目中被評為第一名。

主要論著

1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病毒組(曾毅).雞淋巴白細胞病病毒對母雞免疫及其雞胚帶毒影響的初步研究.生物製品通訊,1979,(3):111-114。
2 曾毅,商銘,劉純仁等.中國八個省市鼻咽癌病人EB病毒殼抗原的免疫球蛋白的A抗體的測定.中華腫瘤雜誌,1979,1(2):81。
3 曾毅,劉育希劉純仁等.套用免疫酶法和免疫放射自顯影法普查鼻咽癌.中華腫瘤雜誌,1979,1(1):2-7。4王必嫦,曾毅,Tsuchie H等.套用間接免疫螢光試劑檢測中國正常人和血友病病人血清中嗜T細胞Ⅲ型病毒抗體.病毒學報,1985,1(4):391-392。
5曾毅,王必嫦,湯得驥等.血友病患者血清中淋巴腺病病毒/人T細胞Ⅲ型病毒抗體檢測.病毒學報,1986,2:97-100。
6曾毅,de Thé G,Himura Y.套用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檢測人免疫缺陷病病毒(HIV-1)抗體.病毒學報,1988,4(1):65-68。
7曾毅,王必嫦,邵一鳴等.中國首次從愛滋病病人分離到愛滋病毒.中華流行病學雜誌,1988,9(3):135-137。
8曾毅,王必嫦,鄭錫文等.愛滋病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誌,1988,9(3):138-139。
9邵一鳴,韓孟傑,曾毅等.人免疫缺陷病毒蛋白印跡法的改進.病毒學報,1990,6(2):184-18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