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攝影師]

曾毅[攝影師]

曾毅,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基本信息

簡介

6

曾毅,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山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他的攝影作品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獎”、“韓國成均大賞”、“韓國正修國際美術大展攝影特別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他曾長期策劃組織大型藝術展覽及重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他策展的“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評選”、“中國孔子文化攝影展”、“畢卡索版畫中國巡迴展”、“中國(濟南)當代國際攝影雙年展”等活動,在國內外引起了重大反響;他曾編輯出版《大哉孔子》、《天命集》、《當代國際優秀攝影作品集》等攝影畫冊20餘部,還先後應邀在美國舊金山、韓國首爾、義大利都靈、德國波恩、巴西聖保羅、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舉辦攝影展覽並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活動;今年6月16日至7月30日,他又在佛羅倫斯、布魯塞爾、科隆舉行了攝影作品歐洲巡迴展,在歐洲引起熱烈反響。

個人經歷——用光影凝聚人文精華

曾毅在歐洲巡展結束回國之後,記者在他東方現代藝術館的辦公室與他進行了一番長談。曾毅先生不善言辭,說話質樸寬厚。但平實的敘述卻反而讓人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他對事業的狂熱追求。對曾毅先生來說,攝影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用光影記錄歷史,凝聚人文精華,是他永不放棄的追求;而策展是他傾力而為的事業,用大型展覽來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正是攝影和策展這兩大塊內容,構築起了曾毅先生精彩而厚重的文化人生。
“攝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大半生都在攝影,我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離開攝影”
1949年1月2日,曾毅出生於濟南。父親是一個中學語文老師,喜歡畫畫和攝影,每當學校舉行運動會或者別的大型活動,父親總要忙活一陣,白天拍照片,晚上洗照片。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記事起,父親的行為就讓小小的曾毅對攝影充滿了好奇。慢慢長大能看書識字之後,他就對父親的藏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讀初三的時候,我在父親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吳印鹹的《攝影藝術表現方法》,書分上下兩冊,我看得愛不釋手,但是父親認為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功課上,所以不讓我拿走。我於是就把這上下兩冊的《攝影藝術表現方法》抄了一遍。”
從小對攝影的痴迷也決定了曾毅在國中畢業後的選擇,1966年,17歲的曾毅考上了山東省商業學校,而之所以選擇這所學校,僅僅是因為它是當時唯一一所有攝影專業的學校。從商業學校畢業後,曾毅被分配到魯西南一個縣的百貨公司做了兩年業務員,後來,他如願以償乾起了攝影,進了單縣照相館工作。“在照相館的幾年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當時經常去農村趕集,給人拍全家福,使我對攝影技術有了比較全面的掌握。1976年,我進入單縣文化館工作,也經常騎車去農村拍照片,從那時候開始,與攝影創作又貼近了一步。”
1979年,曾毅被借調到山東省美術館的省影展辦公室,開始進行專業攝影創作,他拍攝的《八仙過海》入選了全國攝影藝術展並獲得山東省攝影展一等獎。1980年,曾毅正式調入濟南市文聯,次年,他的作品《秋谷傳聲》入選了中國首屆國際影展,1983年,他的《滾煎餅》又獲得首屆全國青年攝影藝術展銅牌獎,《鋼鐵·汗水》在全國影展獲銀牌獎。此後,他的作品頻頻在國內外獲獎。在長期的攝影採風過程中,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味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初,我曾經在淄博峨莊採風時拍了一張《條條致富路》,1985年,這張照片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攝影比賽‘亞洲文化中心獎’,獲獎以後,全國很多攝影家和藝術家紛紛到村里去搞創作,這個莊後來成了全國美術攝影創作基地。當時大連進出口公司看到照片後,專門派人去收購條筐,照片裡的主人公朱永連還成了他們的總代理,一張照片讓一個村富了起來,讓人有意外的驚喜。”對於獎項,曾毅並不看重,但是對於攝影的藝術和價值,他卻視若生命:“攝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大半生都在攝影,我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離開攝影。”
“策展是我傾力而為的事業,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世界級藝術家走進中國,讓更多的中國藝術家走向世界”
1986年是聯合國確立的第一個國際和平年,時任山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主席的曾毅決定發起舉行“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在濟南搞這樣一個全國規模的活動並不容易,但是這次大獎賽卻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活動結束後,《人民日報》還將其評為國際和平年中國十大活動之一。回憶起自己策劃的第一個大活動,曾毅記憶深刻:“這次活動之所以引起全國轟動,第一是因為規模大,為了發動更多的人參加,我們組織了20多人,向全國發出了5萬多份徵稿通知,最後來稿量達到4萬多件;第二是獎項設定上進行了創新,我們沒有按照常規設定金銀銅獎,而是分別設定了最佳形式、最佳色彩、最佳瞬間等獎項,令人耳目一新;第三是請了當代一流的攝影家擔當評審,頒獎晚會還舉行了盛大的文藝演出。活動結束以後,有人認為這次比賽是對當時萬馬齊喑的攝影界的一次巨大衝擊,是攝影界的‘文藝復興’。”正是由於成功策劃了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1987年,曾毅成為第十五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的評審,這是山東第一個“國展”評審,也是當時最年輕的“國展”評審。
舉行活動就需要經費,但是由於那時中國還沒有完整的制度來支持文化活動,所以只能靠自己拉贊助。有一次曾毅騎著腳踏車到長清一家啤酒廠去拉贊助,途中遇到暴雨,回家後大病了一場。由於深感組織大型文化活動時籌措經費的困難,1988年,曾毅開始籌備東方國際攝影藝術基金會,1989年4月,基金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基金會的成立,無疑有力地推動了濟南和全國攝影藝術的發展。1989年7月,曾毅又策劃組織了“中國孔孟文化攝影展”,先後在美國、韓國、義大利、德國等國展出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中國孔孟文化攝影展”不斷受邀到海外各國展覽,為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貢獻。
除了活動經費,活動陣地也是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必須解決的問題,經過幾年奔波,曾毅終於建成了東方現代藝術館。從1992年開始,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作品展、全國第二十屆攝影展、畢卡索版畫中國巡迴展等大型展覽紛紛在東方現代藝術館舉辦,引起了廣泛關注,尤其是2005年舉行的畢卡索版畫中國巡迴展,可以說是中國美術界的一件盛事,展覽在中國8個城市展出,所到之處廣受好評,成為亞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畢卡索原作展,“當初很多人都勸我不要接這個展覽,光保險費就十分巨大,搞不好會讓自己傾家蕩產,但是我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後來證明我做對了,畢卡索在中國獲得了空前的歡迎。”
2006年,曾毅調到山東工藝美院美術館擔任館長後,又被聘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這一年,另一個重磅活動在他手中誕生,他策劃了“中國(濟南)當代國際攝影雙年展和首屆世界大學生攝影藝術展”,本次“雙年展”共收到來自亞洲、歐洲、美洲以及拉丁美洲20多個國家的著名攝影家和大學生的15000餘幅作品。在由國內外著名攝影家、評論家組成的評審團進行了認真評選之後,共有100多位攝影家和大學生分別榮獲了“最高學院獎”等獎項。此項活動由於無國界攝影組織的參與和支持,使其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不久前在義大利,曾毅把雙年展的畫冊送給了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秘書長、攝影大師里加爾多·布西,里加爾多·布西對雙年展給予了高度評價,並答應明年帶100幅他的優秀作品到濟南辦展覽。雙年展在中外攝影藝術的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總結自己的策展成果,曾毅十分謙虛:“策展是我傾力而為的事業,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世界級攝影家走進中國,讓更多的中國攝影家走向世界。”有一家雜誌曾經用這樣的標題寫曾毅——從孔夫子到畢卡索,從攝影家到策展人。這應當是一個對他很形象的總結和概括。
“人活著就應該有點精神”
“我不敢認為自己是一個攝影家,充其量算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即便是作為一個攝影家,重要的也並不是技術和器材,而是思想內涵和文化素養。亞當斯、布列松並沒有使用過現代化器材,而我們整天更替著全自動數位相機的攝影家,為什麼無法超越那些大師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不具備大師的思想和靈魂!當我悟出這個道理的時候已近不惑之年,不惑之年尚有惑,我便下工夫多讀點書,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這是曾毅在為其《天命集》寫的後記中的話,正是因為對思想內涵的重視,曾毅始終把鏡頭聚焦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上,“攝影本身應該是紀實的,我喜歡記錄某個特定歷史時期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人文景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去沂蒙山區採風,看到一個因為腳爛了而整年穿著棉襪棉鞋的老農,生活非常艱苦,給他拍完照後我又給了他10塊錢,老人家激動得就要跪下來,我心裡也非常難受。這種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是值得記錄的。而中國老百姓那種在艱難處境中的淳樸、善良和安逸,也讓人印象深刻。隨著技術的發展,影像在記錄歷史方面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用相機記錄歷史是一種責任。對攝影而言,最有生命力、也最難表現的,也是人。因此我希望我的照片既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又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氣息。”
曾毅教授今年已經58歲,但他每天幾乎都要忙到凌晨一兩點才睡,“我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常常跟我說,現在你也功成名就了,也該悠著點了。可是我卻始終有一種緊迫感,我從來不抽菸、不喝酒,也不喜歡聊天,我覺得人生是短暫的,曾子曾經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要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做踏踏實實有價值的事情。人活著就應該有點精神!”

山東攝影家協會會員

山東省攝影家協會在省文聯的直接領導下,最廣泛地團結全省廣大攝影工作者,深入民眾,深入生活,運用手中相機及時、生動地反映現實,記錄偉大時代的發展和歷史變遷,進一步提高山東的知名度,為山東的經濟建設服務,為改革開放服務,把更多更好的攝影作品奉獻給社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