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洪村

曼洪村民委員會隸屬於勐海縣勐遮鎮,地處勐遮鎮東北邊,距離勐遮鎮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勐遮鎮公路已通:土路、柏油路各有5公里,交通方便,距勐海縣34公里。東鄰勐阿鎮、南鄰勐遮村委會、西鄰曼掃村委會、北鄰勐遮鎮。轄曼洪、曼往等19個村民小組。現有1509戶、7353人,其中農業人口7353人、勞動力559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263人。全村國土面積30.09平方公里,海拔1255米,年平均氣溫18.40℃,年降水量1201.9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5,788.47畝,人均耕地2.16畝,林地22,300.5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3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18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30.09平方公里,海拔1255米,年平均氣溫18.40℃,年降水量1201.9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5,788.47畝,人均耕地2.16畝,林地22,300.5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3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18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5,788.47畝(其中:水田面積有12,397.00畝、旱地面積3,391.47畝),人均耕地2.16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面積22,300.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783.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4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413畝、其中養殖面積413畝;荒山荒地6,634.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03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1523戶通電、有14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4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67.63%.100%.95.21%和95.2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2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26戶(分別占總數的93.57%和87.07%)。 該村到勐遮鎮公路已通;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4輛、拖拉機816輛、機車188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0575畝、有效灌溉率為66.9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57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5畝 。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99戶。全村有1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9個自然村已通公路、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19個自然村均未安裝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2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6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1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7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602.00萬元,占總收入的59.45%;畜牧業收入771萬元,占總收入的17.6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933頭、肉牛1181頭);漁業收入425萬元,占總收入的9.71%;林業收入34.00萬元,占總收入的 0.08%;第二、三產業收入336萬元,占總收入的7.68%;工資性收入6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42%;其它收入142萬元,占總收入的3.24%。農民人均純收入 3318.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20人(占勞動力的3.84%),在省內務工320人、到省外務工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1509戶、有鄉村人口7353人,其中男性3688人、女性3665人。其中農業人口7353人、勞動力5590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族、拉祜族、漢族、老品族(未識別民族、當地人稱為品族)混居地,其中傣族5161人、拉祜族1796、漢族157人、老品族(未識別民族)239人、其它族0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903人,參合率93.88%;享受低保22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勐遮鎮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2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勐遮鎮衛生院10公里。建有公廁13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5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有6個村民小組(曼勒、曼瓦、曼洪、曼往、曼海、曼養坎)。人畜混居的農戶502戶,占農戶總數的32.96%。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220.00平方米,擁有教師33人,距離勐遮鎮黎明中學9公里、距離勐海縣第三中學1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10人,其中小學生299人、中學生211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9個,無圖書室,無業佘文娛宣傳隊。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1人,少數民族黨員101人,其中男黨員87人、女黨員14人。
村委會由支書、副支書、副主任等7名兩委委員組成,下設19個村民小組長、會計等。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74人。

人文地理

一、簡介 
曼洪村委會是以傣族為主,拉祜、漢等民族混居的村委會。傣語是一種文化現象,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該村主產優質水稻“滇屯502”。在曼瓦村民小組附近有一瀑布。彎勒、曼濃邁村民加工的豆腐、米乾、米線遠近聞名。該村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等作物。近年來部份民眾在當地農技部門的引導下積極發展稻田養魚和亞麻。村內民族團結、鄉風文明、經濟發展。
傣族主要節日有“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
二、宗教習俗
傣族篤信小乘佛教。佛寺的吸引力在於寬鬆的戒律,剃光頭而不燒戒,還俗後可以結婚。在傣族人的傳統觀念中,認為男人一生非得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宗教生活,成為受過教化的人,才有資格結婚娶妻。
根據傣族的宗教習俗,男孩一到七八歲就要削髮為僧,開始過宗教生活。一旦踏入佛門,便吃住在寺廟,每天誦經習文,學習各種功課,不參加社會勞動,靠民眾齋僧生活。功課完畢,便可上街訪友探親,但不在外過夜。根據自願,二、三年後還俗。
三、飲食習慣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菜餚以酸、辣、麻為主,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居多,如酸筍、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乾酸菜。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等水產品。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等。
四、習俗
每年的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期間(關門節),正值農忙季節,傣族青年一般不談婚論嫁,也不辦喜事。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一直保留至今。
五、建築特色
傣族民居多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房屋外形保留原乾欄式建築式樣,分上下兩層,下層堆放柴禾和雜物,上層分外間和內間,內間是臥室;外間較為寬敞,設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場所,又是生火煮飯的地方。
六、服飾特色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下擺寬大。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寨道路差;部分村寨道路未硬化、人畜飲水困難;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制約生產發展;垃圾堆放場、公廁及活動場所不足;集體經濟薄弱,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有待改善等。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大水利設施及道路建設,改善民眾生產生活用水和道路條件;指導、引導農民成立優質稻“滇屯502”合作社,增強和維護品牌意識。重點發展水稻、甘蔗、茶葉 、亞麻及畜牧業。

2、景洪市勐養鎮城子村委會曼洪

村情概況

曼洪村隸屬於勐養鎮城子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鎮西邊,距離村委會1.2公里,距離鎮1.8公里。國土面積有2873畝,海拔690米,年平均氣溫20.7℃,年降水量934.1毫米,適宜種植小型西瓜、甜玉米、香蕉、青棗等農作物。有耕地999畝,其中人均耕地2.16畝;有林地1794畝。有農戶95戶,有鄉村人口462人,其中農業人口462人,勞動力35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50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7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林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99畝(其中:田956畝,旱地43畝),人均耕地2.1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794畝;水面面積80畝,其中養殖面積8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電視,有路燈。全村有95戶通自來水,有95戶飲用井水。有95戶通電,有9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5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100%)。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1輛,拖拉機80輛,機車116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5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56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5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6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6.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8.4萬元,占總收入的41.66%;畜牧業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11.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2頭,肉牛0頭,禽畜2865隻);漁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7.29%;林業收入106萬元,占總收入的29.75%;第二、三產業收入22萬元,占總收入的6.17%;工資性收入8.3萬元,占總收入的2.33%。農民人均純收入4978元,農民收入以農業、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6人(占勞動力的10.28%),在省內務工36人,到省外務工0人。

3、景洪市勐龍鎮曼兵村委會曼洪村

村情概況

曼洪村隸屬於勐龍鎮曼兵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鎮南邊,距離村委會2公里,距離鎮15公里。國土面積3.56平方公里,海拔710米,年平均氣溫21.4℃,年降水量14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197畝,其中人均耕地0.5畝;有林地689畝。全村有農戶96戶,有鄉村人口395人,其中農業人口395人,勞動力29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0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7.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74.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橡膠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7畝(其中田181畝,地16畝),人均耕地0.5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689畝,水面面積11畝,其中養殖面積11畝;其他面積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五通,無路燈。全村有96戶通自來水。有96戶通電,有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6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0輛,機車183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81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1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5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2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7.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7.00萬元,占總收入的16.99%;畜牧業收入3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6.0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8頭,肉牛出欄13頭);漁業收入0.80萬元,占總收入的0.37%;林業收入95.00萬元,占總收入的43.62%;第二、三產業收入50.00萬元,占總收入的22.96%;農民收入以橡膠等為主。

4、景洪市嘎灑鎮曼景罕村委會曼洪村

村情概況

曼洪村隸屬於嘎灑鎮曼景罕村委會,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1公里,距離嘎灑鎮2公里。國土面積0.88平方公里,海拔588米,年平均氣溫22.6 ℃,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390畝,其中人均耕地1.06畝;有林地476畝。全村農戶83戶,人口363人,其中農業人口363人,勞動力25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58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2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玉米)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90畝(其中:水田390畝),人均耕地1.06畝,主要種植水稻、甜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76畝,主要種植橡膠等經濟林;水面面積27畝,其中養殖面積27畝,其他面積427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五通,無路燈。全村有80戶通自來水,有81戶通電,有8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100%、9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1戶(分別占總數的10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水泥路;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5輛,農用運輸車2輛,拖拉機78輛,機車150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54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9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面積3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面積1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3元,占總收入的55.27%;畜牧業收入9萬元,占總收入的2.8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頭.雞450隻);漁業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8.94%;林業收入75萬元,占總收入的23.96%;第二、三產業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8.94%。農民人均純收入5420元,農民收入種植業(玉米)為主。

雲南省景洪市景哈哈尼族鄉曼洪村

村情概況

曼洪村隸屬於景哈哈尼族鄉景哈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鄉政府西邊,距離村委會4.00 公里,距離鄉政府4.00公里。國土面積10.58平方公里,海拔601.00米,年平均氣溫22.50℃,年降水量1336.60毫米,適宜種植橡膠等農作物。有耕地279.00畝,其中人均耕地0.40畝;有林地4603.00畝。全村有農戶159戶,有鄉村人口719人,其中農業人口719人,勞動力36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65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0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77.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橡膠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0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5.00萬元,占總收入的3.91%;畜牧業收入81.00萬元,占總收入的5.7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96頭,肉牛47頭);漁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0.14%;林業收入1256.00萬元,占總收入的89.27%;第二、三產業收入13.00萬元,占總收入的0.92%。農民人均純收入5277.00元,農民收入以橡膠等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59戶通自來水。有159戶通電,有15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5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2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10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5.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7輛,拖拉機66輛,機車341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6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64.0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