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掃村[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曼掃村]

曼掃村[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曼掃村]
曼掃村[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曼掃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曼掃村民委員會隸屬勐海縣勐遮鎮,地處勐遮鎮西北邊,距勐遮鎮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勐遮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33公里。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7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20萬元,占總收入的49.20%;畜牧業收入 343萬元,占總收入的18.3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36頭,肉牛75頭);漁業收入441萬元,占總收入的23.58%;林業收入21萬元,占總收入的1.12%;第二、三產業收入108.00萬元,占總收入的5.76%;工資性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0.77%。農民人均純收入 373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漁業、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8人(占勞動力的2.20%),在省內務工48人,到省外務工0人。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東鄰曼洪村委會,南鄰勐遮村委會,西鄰曼燕村委會,北鄰勐滿鎮。轄曼掃、曼國、曼俄、曼擋、允龍、小寨、佤族、回社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44戶,有鄉村人口3084人,其中農業人口3084人,勞動力215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34人。 全村國土面積9.03平方公里,海拔1255米,年平均氣溫18.4℃,年降水量1201.9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9125畝,人均耕地2.98畝,林地3609.71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35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125畝(其中:田7122畝,地2003畝),人均耕地2.98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3609.7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92.3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6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32.00畝,其中養殖面積532畝;荒山荒地275畝。

基礎設施

曼掃村 曼掃村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176戶通自來水,有468戶飲用井水。有644戶通電,有61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4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2.67%.100%、95.18%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2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24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100%)。

該村到勐遮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0輛,拖拉機267輛,機車59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2406畝,有效灌溉率為26.3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40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9畝。

到2008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432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3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無企業,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3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9.3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養殖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第二三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6467平方米,擁有教師18人,在校學生285人,距離鎮中學9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5人,其中小學生157人,中學生12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3個,無圖書室,無業餘文娛宣傳隊。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9 人,少數民族黨員59人,其中男黨員49人、女黨員10人。該村黨支部2004-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李哲、岩依朗、岩應羅組成,下設8個村民小組。

該村共有團員73人。

人文地理

曼掃村委會屬於傣族、拉祜族、佤族混居的村委會,村內各民族團結,鄉風文明,經濟發展。近年來部份民眾在當地農技部門的引導下積極發展稻田養魚和亞麻。

一、民族簡介

傣語是一種文化現象,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

傣族主要節日有"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

二、宗教習俗

傣族篤信小乘佛教。佛寺的吸引力在於寬鬆的戒律,剃光頭而不燒戒,還俗後可以結婚。在傣族人的傳統觀念中,認為男人一生非得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宗教生活,成為受過教化的人,才有資格結婚娶妻。

根據傣族的宗教習俗,男孩一到七八歲就要削髮為僧,開始過宗教生活。一旦踏入佛門,便吃住在寺廟,每天誦經習文,學習各種功課,不參加社會勞動,靠民眾齋僧生活。功課完畢,便可上街訪友探親,但不在外過夜。根據自願,二、三年後還俗。

三、飲食習慣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菜餚以酸、辣、麻為主,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居多,如酸筍、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乾酸菜。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等水產品。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等。

四、習俗

每年的關門節(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期間),正值農忙季節,傣族青年一般不談婚論嫁,也不辦喜事。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一直保留至今。

五、建築特色

傣族民居多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房屋外形保留原乾欄式建築式樣,分上下兩層,下層堆放柴禾和雜物,上層分外間和內間,內間是臥室;外間較為寬敞,設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場所,又是生火煮飯的地方。

六、服飾特色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下擺寬大。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萬元。曼掃村委會幹部民眾齊心協力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的五句話要求,在上級各部門各單位的支持下,幹部民眾積極籌資籌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8年度申報了“三村四化”建設項目,曼掃村委會村民籌資籌勞,進行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允龍、曼國等自然村不同程度地硬化了村間道路。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水利基礎設施滯後,灌溉條件差,部分村寨人畜飲水困難;村寨道路差,出行不方便,部分村內道路未硬化;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有待改善;垃圾堆放場、公廁及活動場所等不足。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及道路建設,改善民眾生產生活、人畜飲水和灌溉條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引導、指導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組織;重點發展水稻、甘蔗、茶葉、蔬菜、稻田養魚及畜牧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