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黃子思詩集後

書黃子思詩集後

《書黃子思詩集後》是蘇軾為《黃子思詩集》寫的一篇序跋文。文章以書法為喻,評論詩歌,指出於平淡樸素之中寓深遠意境方為好詩。對蘇、李的“天成”、曹、劉的“自得”、陶、謝的“超然”、李、杜的才氣,以及柳宗元、韋應物“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都給予高度評價。尤其對自然天成、“美在鹹酸之外”的詩,似乎更加推崇。

《書黃子思詩集後 》

書黃子思詩集後書黃子思詩集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予嘗論書,以謂鍾、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鍾、王之法益微。
至於詩亦然。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李、杜之後,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其詩論曰:“梅止於酸,鹽止於鹹,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鹹酸之外。”蓋自列其詩之有得於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時不識其妙,予三復其言而悲之。
閩人黃子思,慶曆、皇佑間號能文者。予嘗聞前輩誦其詩,每得佳句妙語,反覆數四,乃識其所謂。信乎表聖之言,美在鹹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也。予既與其子幾道、其孫師是游,得窺其家集。而子思篤行高志,為吏有異才,見於墓誌詳矣,予不復論,獨評其詩如此。
【題解】
本文是蘇軾為《黃子思詩集》寫的一篇序跋文。文章以書法為喻,評論詩歌,指出於平淡樸素之中寓深遠意境方為好詩。對蘇、李的“天成”、曹、劉的“自得”、陶、謝的“超然”、李、杜的才氣,以及柳宗元、韋應物“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都給予高度評價。尤其對自然天成、“美在鹹酸之外”的詩,似乎更加推崇。
黃孝先,字子思,福建浦成人,以善治獄遷大理丞,歷太常博士,卒於石州通判。著詩二十卷。
【譯文】
我曾經評論書法,認為鍾繇王羲之的字跡,瀟灑超逸,妙處在筆畫之外。到了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才集古今筆法並全部表現出來,極盡書法的變化,天下一致推崇,認為是宗師。於是鍾繇、王羲之的筆法更加衰落。
至於詩也是這樣。蘇軾、李陵的渾然天成,曹植、劉楨的自抒胸臆,陶淵明、謝靈運的自然超脫,大概都是到頂了。可是李白、杜甫以才智過人、珍奇超凡世所罕有的姿態,高踞百代之上,古今詩人全顯得凋零;可是魏晉以來超越世俗的清高風格,也少見並衰落了。李白、杜甫之後,詩人們繼續寫詩,雖然其中間或有意旨深遠的詩篇,但是才能未能表達出意旨。只有韋應物、柳宗元,於質樸中表現出纖細濃郁,於淡泊中寓含不盡的韻味,不是別人能夠做到的。唐末司空圖生活在兵荒馬亂之際,而詩文高雅,還表現出傳承了治世的風習,他論詩說:“梅子只是酸,鹽僅僅是鹹,飲食卻不能沒有鹽和梅,他們的美常常存在於鹹和酸之外。”他自己列出在文字之外含有意旨的詩二十四聯,恨當時不認識它們的妙處,我把他的話反覆讀了三遍而為之感到悲傷。
福建人黃子思,是慶曆、皇佑年間號稱擅長寫文章的人。我曾經聽說前輩誦讀他的詩,每次到佳句妙語,反覆好幾遍,才明白他所說的是什麼。司空圖的話是可信的啊,美在鹹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了。我與他的兒子幾道、孫子師交遊,能夠看到他家的詩文集。至於子思品行忠實志向遠大,做官有非凡的才幹,都詳細地寫在墓誌上了,我不再論述,只是如此評論他的詩。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