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歷史

智利歷史

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智利是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又是世界上產銅和出口銅最多的國家,享有“銅礦王國”之美譽。智利社會治安較為穩定,已經成為南美最繁榮穩定的國家之一。雖然在各個歷史個時期所面臨種種危機,不過智利的社會經濟在最近幾年已經有了顯著和持續增長。智利擁有較高的競爭力和生活質量,具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全球化的、自由的經濟環境,以及較低的腐敗感知和相對較低的貧困率。被世界銀行集團視為高收入經濟體。智利在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民主發展等方面也獲得了很高的排名。

基本信息

簡介

智利歷史智利歷史
智利是一個盛產歷史學家和詩人的國度。沒有專門為歷史學家設立的諾貝爾獎,如果有,許多智利史學家都應被列入候選名單。兩位智利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和巴勃羅·聶魯達——已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智利人在以詩文描繪他們國家的獨特之處方面,成就斐然。

薩爾瓦多·阿連德的社會主義嘗試和奧古斯托-皮諾切特的軍事統治使世界的注意力聚焦於智利。這些引起矛盾衝突的歷史事件使智利人相互爭鬥,使利益攸關國為了這一黨或那一派的利益插手進行干預。隨著1990年民主的復歸,相互爭鬥的黨派之間有了某種程度的和解,但仍然是互不信任。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巨大的物質進步,促使各方就未來政策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一致。

智利是個放眼全球的國家,其民眾關注著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智利人不僅密切關注國際新聞,而且閱讀廣泛、遊行四方。他們為了彌補其地理位置偏於一隅這一缺憾,養成了一種全球觀。而將他們自己的傳統與其他國家人民的傳統聯繫起來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研究他們自己的歷史。

國家簡史

智利共和國位於南美洲西南部,西瀕太平洋。面積741767平方公里。人口1143.5萬(1984),其中印歐混血種人占75%,白人占20%,印第安人占5%。居民多信奉天主教。通用西班牙語。首都聖地亞哥

獨立前的智利 

智利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16世紀處於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其中,北部的烏魯人、孔薩人和中部的阿勞坎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漁業,有的已能製造銅器和金銀器;南部的奧納人、雅甘人等靠漁獵為生。

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F.皮薩羅征服秘魯以後,派他的夥伴D.de阿爾馬格羅於1535年侵入智利。因遭印第安人襲擊,1538年逃回秘魯。1540年,皮薩羅又派P.de巴爾迪維亞再次侵入智利,陸續建立聖地亞哥康塞普西翁瓦爾迪維亞等城鎮,智利遂淪為西班牙殖民地。此後,印第安人繼續堅持戰鬥,其中阿勞坎人長期控制著比奧比奧河以南的領土。智利初由秘魯總督管轄,1778年西班牙王室設定智利都督府和檢審庭,作為智利的最高統治機構。殖民統治時期,智利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小麥、玉米;畜牧業也占有重要地位。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大片土地,推行委託監護制,強迫印第安人從事農業勞動或採掘貴重金屬。他們使用各種手段搜刮財富,給當地人民造成嚴重災難。智利人民曾在1651、1655、1723、1766、1780年多次舉行起義。

1810年9月18日,聖地亞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殖民政權,成立獨立政府。1814年10月秘魯總督派兵前來恢復殖民統治。智利民族志士在B.奧希金斯領導下越過安第斯山,與J.de聖馬丁的軍隊會合。1817年,這支軍隊在聖馬丁指揮下進軍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敗西班牙殖民軍。同年,奧希金斯被推舉為智利最高執政官。1818年2月12日奧希金斯正式宣布智利獨立,成立共和國。

獨立後的智利 

智利智利

智利獨立後,政權為土生白人地主所掌握。奧希金斯政府採取了一些進步措施,如取消貴族爵位,允許傳布新教,發展公立學校,鼓勵對外貿易等,引起地主階級和天主教會不滿。1823年奧希金斯被迫辭職,流亡秘魯。此後,由於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鬥爭,國家一度陷於動亂。1831年保守黨上台執政。1833年制定憲法,賦予總統以極大權力,以天主教為國教,鞏固了大地主階級的統治,開始了此後30年比較穩定的政治局面。在這期間,保守黨政府鼓勵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開發阿塔卡馬和科金博銅礦,使智利成為世界重要的產銅國。礦產和糧食的出口增加,教育也有所發展。與此同時,大量英美資本投入硝石、銅礦開採業以及鐵路。1836~1839年間,智利進行了反對玻利維亞-秘魯聯邦的戰爭(見A.桑塔·克魯斯)。

19世紀40~50年代,自由黨在自由派地主和礦業資本家支持下強大起來。1861~1891年自由黨執政期間,政府極力削弱天主教勢力,開發阿塔卡馬沙漠的硝石區,並改進了交通。英美資本進一步侵入,控制了鐵路和主要生產部門。1865~1866年,智利與秘魯、厄瓜多和玻利維亞結成同盟,進行了反對西班牙的戰爭。在南美太平洋戰爭中,智利吞併了秘魯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維亞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區。

1891年,海軍軍官J.蒙特發動內戰,奪取政權。此後,地主階級聯合大進出口商通過國會控制政府,開始了所謂“國會共和時期”(1891~1920)。這個時期,智利經濟有所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也逐漸成長起來,1909年成立了工人聯合會。1912年,在L.E.羅卡瓦隆領導下成立了社會勞工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本家大規模在智利投資,智利資產階級力量也有所增長。1920年,自由聯盟候選人A.亞歷山德里·帕爾馬當選為總統。1925年,召開制憲會議,制定新憲法,規定選民直接選舉總統,實行政教分離,徵收累進稅,政府有權徵用私人財產。工人運動日益發展。1922年社會勞工黨改名為共產黨,並加入共產國際。1932年亞歷山德里·帕爾馬再次當選總統後,反民主傾向加劇,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1936年,激進黨、共產黨、社會黨、民主黨和勞工聯盟組成人民陣線。激進黨在人民陣線支持下執政,P.A.塞爾達(1938~1942)、J.A.里奧斯·莫拉萊斯(1942~1946)和G.岡薩雷斯·魏地拉(1946~1952)相繼任總統。前兩屆政府曾大力興辦學校,成立“生產開發公司”,發展民族工業,向農民貸款,發展對外貿易。與此同時,無產階級更加壯大。1941年國會選舉時,有18名工人代表被選入國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智利保持中立。1944年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1945年對軸心國宣戰。岡薩雷斯·魏地拉執政初期,曾吸收共產黨人入閣。1947年起,關押並流放大批共產黨人,鎮壓罷工工人,並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斷交。1948年頒布《保衛民主法》,宣布共產黨為非法。1952年,C.伊瓦涅斯·德爾坎波當選總統後,繼續執行對外追隨美國、對內壓迫人民的政策。由於美國資本的控制,智利民族工業發展非常緩慢;農業亦非常落後,全國70%的可耕地掌握在大地主手中。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日益發展。

1958年,自由黨和保守黨支持J.亞歷山德里·羅德里格斯當選總統。1964年,基督教民主黨領袖E.弗雷·蒙塔爾瓦當選總統後,迫於人民的壓力,曾對美資銅礦公司實行“智利化”(即合營);同時徵收地主的部分土地分配給農民。1970年,社會黨、共產黨、激進黨、統一人民行動運動、社會民主黨和獨立人民運動等 6個黨組成人民團結陣線,支持社會黨人S.阿連德·戈森斯當選總統。阿連德·戈森斯吸收共產黨人入閣,執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重大經濟和社會改革。1970年12月15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阿連德·戈森斯的政策引起美國壟斷資本家和國內保守派的反對,美國夥同其盟國對智利實行經濟封鎖。1973年9月11日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阿連德·戈森斯政府。陸軍司令A.皮諾切特·烏加特任“軍人執政委員會”主席。1974年6月,皮諾切特·烏加特就任總統,1981年3月出任立憲總統。軍政府執政後,禁止政治活動,取締所有政黨。國內政局動盪,經濟困難,人民民眾對軍政府的不滿情緒日益強烈。近年來,反政府活動加劇。

貨幣簡史

智利的紙幣有10000、5000、1000、500等四種面額,每種紙幣的正面均印有著名歷史人物的頭像,有水印。原來的四種小面額鈔票分別是5、10、50、100比索,現已不用。智利貨幣進位制是1比索等於100分。除流通的四種紙幣外,另有1比索及1、5、10、50分的硬幣。鑄幣均為銅、鎳、鉛合金。

智利的貨幣原為比索。1946年12月8日初次規定比索含金量為0.0286668克,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31比索。1960年1月1日發行新貨幣埃斯庫多,收回比索。1962年1月15日恢復雙重匯率制,銀行業匯率為1美元兌1.052埃斯庫多,自由波動的經紀人匯率為1.40埃斯庫多。從1967年年中開始,兩個市場的埃斯庫多匯率不斷貶值。1973年銀行業匯率與經紀人匯率合併。同年10月1日又恢復雙重匯率制。1975年8月25日兩匯率又合併。同年9月29日智利發行新貨幣比索,以1:1000的比率收回埃斯庫多,新的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6.4比索。1982年智利比索匯率開始浮動並一直處於下跌狀態。由1979年7月3日直到1982年年中的1美元兌39比索一路下跌至1990年底的1美元兌337.09比索。

世界盃賽簡史

參加世界盃足球賽7次:最好成績獲季軍

1930年烏拉圭世界盃足球賽:智利隊3比0勝墨西哥隊、1比0勝法國隊、2比3負於阿根廷隊,小組第二無緣晉級。

1950年巴西世界盃足球賽:智利隊0比2負於英格蘭隊、0比2負於西班牙隊、5比2勝美國隊,小組第三無緣晉級。

1962年智利世界盃足球賽:智利隊3比1勝瑞士隊、2比0勝義大利隊、0比2負於聯邦德國隊,小組第二出線;四分之一決賽2比1勝蘇聯隊;半決賽2比4負於巴西隊;季軍爭奪戰1比0勝南斯拉夫隊。

1966年英國世界盃足球賽:智利隊0比2負於義大利隊、1比1平朝鮮隊、1比2負於蘇聯隊,小組第四無緣晉級。

1974年德國世界盃足球賽:智利隊0比1負於聯邦德國隊、1比1平民主德國隊、0比0平澳大利亞隊,小組第三無緣晉級。

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足球賽:智利隊0比1負於奧地利隊、1比4負於聯邦德國隊、2比3負於阿爾及利亞隊,小組第四無緣晉級。

1998年法國世界盃足球賽:智利隊2比2平義大利隊、1比1平奧地利隊、1比1平喀麥隆隊,小組第二出線;八分之一決賽1比4負於巴西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