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賢書院

景賢書院

景賢書院,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境內。其名始見於唐代,但鼎盛時期是在宋代。最初,書院大多為民辦的學館。一些富裕之家、飽學之士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修建學舍,有的還置辦學田收租,以充辦學經費。後來發展到官府也設立書院,其實已經是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作為固定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概述

景賢書院景賢書院

景賢書院,位於陝西渭南城北25公里的下吉鎮。清代道光三年(1823)邑人唐順祖等在寇公祠內創建。光緒十九年(1893)名吏樊增祥任渭南執事時重修。舊址今為景賢中學。 吾學以三千年周孔為宗,盡孝竭忠,是名教完人,方不愧讀書種子; 今時則九萬里縱橫之會,言龍事雜,要放開眼界,尤必須立定腳跟。 佚名題景賢書院。

歷史沿革

景賢書院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據新會縣誌記載,景賢書院原為社學。修建這書院的是知縣周志讓。為景仰江門大賢陳白沙(陳獻章)先生,因而命名為景賢書院。在清朝,管理書院的叫做“掌教”或叫“山長”。白石鄉舉人金天寵曾在該書院任掌教。生員和學童是其主要入學對象,統稱為“生童”。生童所學離不開制藝(即八股)的範圍,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原書院有前、中、後3廳9房,還有偏室6間。

書院的運作有一定的經費。景賢書院建立的初期,恰遇“陳秀敕等跟黎定國互相控拆和爭奪縣屬三沙的佛凹禾蟲埠”這一案件,知縣周志讓把案情報請上級後,把禾蟲埠的田租撥歸景賢書院,另外,把土名“火燒船”等地方的田租,完全由政府徵收,作為景賢書院掌教的月薪和生童的羔火費(學費)。後來羔火費不夠支給,周志讓又在岡州書院內撥銀壹百二十五兩,這樣用作維持書院的經費。

光緒二十八年、二十九(1902、1903年)清政府先後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和《奏定學堂章程》,並於1905年正式宣布廢科舉,興學堂,建立新的教育制度。這時江門的學堂有三間:水南學堂、緬香黃氏家族學堂和景賢學堂。

水南學堂遺址在水南鄉,是當時水南地方人士李濤等所倡辦的,校舍面積不大,有樓一座,約有七八十人,其經費除一部份捐助外,全靠學費收入維持。所授課程,文科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理科有修身等;術科有歌、工、圖、體。該校到民國初年,才告停辦。

緬香黃氏家族學堂舊址,在現在的紫茶國小處。它的規模比水南學堂大。緬香黃氏家族不僅包括紫泥鄉,也有本省其他地區的黃族,嘗產(公產)很多,經費充足,教具儀器設備完善。其學科跟水南學堂基本相同。學生約有百多人。凡屬黃姓子弟,均可免費入學,如屬外姓則收學費。到民國後期中途停辦,一九四七年恢復緬香國小。

景賢學堂是在景賢書院的舊址,因是承接景賢書院的嘗產(公產)而辦起來的,故命名為“新會東北公立景賢高等國小堂”,只辦高小,有三個班,學生約有六、七十人。民國後遵章改為“景賢高等國小校”。採用三、三制(三年初小,三年高小)。那時由於廢了科舉,按照學堂章程,國小畢業等於秀才,中學畢業等於貢生,大學畢業等於舉人翰林。學生到畢業時,仍舊採用科舉時代的風氣,中了秀才、舉人的都有報條報喜,也有享受書田的權利。這種風氣直到民國十多年才有所改變。當時畢業於這些學堂的,當亦照例以秀才相待。“景賢高等國小校”直至改為市立中學,才告停辦。

民國前期,江門的國小雖然相繼興起,如覺覺國小、衍渭國小等,也是在這時開辦的,但為數並不多,而且還是以所謂大館式的私塾占多數。談到中學,民國十多年,簡直還沒有一間。市民強烈渴望江門發展教育事業,興辦中學。時任江門市長司徒非為此銳意籌備中學,以景賢國小為基礎籌辦中學,定名為“江門市立中學”。

1931年,江門取消市建制,改為新會縣江門鎮,“江門市立中學”亦改為“新會縣立第二中學”。這時校舍光是中學已不敷容納,加上國小部更是無法安排,遂發動籌款建校。當時的新會縣縣長黃槐庭向旅外紳彥籌集資金,並廣泛發動師生和社會民眾捐資興建,選定蟛蟹山為新校址。

1951年江門撤鎮建市,市政府接管在紫茶路黃家祠的緬香私立中學和蛇山的蓬江私立中學,將其合併為一校,定名為“江門市第一中學”,校址設在黃家祠緬香中學內;將原新會縣立第二中學改名為“江門市第二中學”。1953年市政府再把江門一、二中合併成新的江門第一中學,高中部設在蛇山校舍(今紫茶國小),國中部在蟛蟹山“紅樓”。1956年,學校的規模太大,且分兩個地方,管理上也增加不少困難,市政府遂於1956年在行政管理上分出一間“江門市第二中學”。江門市第一中學仍留在蟛蟹山,後發展到蓬萊山一帶。江門第二中學校址在蛇山(今紫茶國小)。

2005年市政府提出要把江門一中創辦成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因此把江門一中和二中進行資源重組,校址從蓬江區遷往江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