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花大丁草

晚花大丁草

晚花大丁草,大丁草屬,雙子葉植物綱,產於貴州西北部(威寧)、四川西部及西南部(道孚、寶興、九龍、鹽源)、雲南北部和西北部(東川、麗江、寧蒗)。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晚花大丁草
種拉丁名:GerberaserotinaBeauverd
命名來源:[Bull.Soc.Bot.Gen~veser2,5:143.1913,]
中國植物志:79:085
組中文名:唇舌組
組拉丁名:Sect.Anandria(Siegesb.ExLinn.)O.Hoffm.InEngl

國內分布

產於貴州西北部(威寧)、四川西部及西南部(道孚、寶興、九龍、鹽源)、雲南北部和西北部(東川、麗江、寧蒗)。生於道旁或曠地上,海拔1570--26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東川。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極短,為棕色、纖維狀的殘存葉鞘所圍裹,具肉質鬚根。葉基生,蓮座狀,於花期全部發育,葉片紙質,長圓狀匙形,長3—5厘米,寬1—1.5厘米,頂端鈍或圓或具短尖頭,基部漸狹,邊緣波狀,且具少而小的點狀細齒,上面被蛛絲狀毛或脫落變無毛,下面被白色綿毛;中脈兩面均凸起,側脈3—5對,柔弱;葉柄長1.5—3厘米,下部增寬而成一寬達3毫米的鞘。花葶單生或2—3叢生,直立,纖細,長7--20厘米,直徑僅1毫米,下部多少被灰色蛛絲狀毛,上部被白色綿毛,尤以頂端更稠密;苞葉疏生,狹披針形,長4—6毫米,寬1—1.5毫米,基部最寬。頭狀花序單生於花葶之頂,半球形,直徑約10毫米;總苞約與冠毛等長或略長;總苞片3層,背面多少被毛,外層的長圓狀鑽形,長約6毫米,寬約0.8毫米,中層和內層長圓形,長8—11毫米,寬1.2—1.4毫米,頂端急尖,邊緣乾膜質;花托無毛,直徑約2毫米;雌花1層,花冠舌狀,長約8毫米,舌片長圓形,乾時紫紅色,長約5.5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具3齒,內2裂片線形,長約4毫米,花冠管纖細,長約2.5毫米,向下不明顯漸狹;退化雄蕊3枚,絲狀,花葯無尾部。兩性花花冠管狀二唇形,長4.5—6毫米,外唇具3細齒,內唇2淺裂,花冠管上下等粗;花葯三角狀鑽形,長約2.5毫米,基部尾短,長不足0.5毫米;兩性花的花柱長達5毫米,花柱分枝圓柱形,頂端頭狀,具乳突。瘦果(未成熟)圓柱形,近無毛,長約2.5毫米。冠毛白色,略粗糙,長4—6毫米,基部聯合。花期6月。

本屬概述

多年生草本,具長短不等的根狀莖。葉基生,呈蓮座狀,常具各種類型的齒缺或羽狀分裂,稀全緣,背面被絨毛或綿毛,或兩面均無毛。花葶挺直,無苞葉或具線形,鑽狀或鱗片狀苞葉,被絨毛或綿毛。頭狀花序單生於花葶之頂,異型,放射狀或盤狀,各有多數異型的小花,外圍雌花1—2層,舌狀或管狀二唇形,中央兩性花多數,管狀二唇形,二者均能結實。總苞盤狀、陀螺狀或鐘形,總苞片2至多層,覆瓦狀排列,卵形、披針形或線形,頂端尖,少有鈍圓,向外層漸次較短,綠色或邊緣和頂部帶紫紅色,背面被綿毛或無毛;花托扁平,平滑無毛或略呈蜂窩狀;雌花花冠具開展的舌片,長伸出於冠毛之外,或管狀二唇形,無舌片而隱藏於冠之中,舌片或外唇具3細齒,內2裂絲狀捲曲而短於舌片,或內唇僅具2齒,花冠管內常有退化雄蕊;兩性花管狀,冠檐2唇形,外唇3—4裂,內唇2裂。花葯基部箭形,具全緣或撕裂狀的長尾;花柱分枝內側稍扁,頂端鈍。瘦果圓柱形或紡錘形,有時略扁,具棱,通常被毛,頂端鈍或漸狹成長短不等的喙。冠毛粗糙,剛毛狀,宿存。近80種,主要分於非洲,次為亞洲東部及東南部。中國有20種,除個別種遍及於南北各地外,絕大部分集中於西南地區,雲南有16種,占全國種類的80%。

菊科·大丁草屬植物

大丁草屬(Gerbera Cass. ),菊科,70種,分布於非洲和亞洲,中國約10種,產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各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