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滑

昭滑

昭滑是接替昭陽擔任大司馬的人物,也是楚國抗秦派的另一個代表,是一個精明的軍事家和外交家。前317年,楚簡記此年為“大司馬昭滑救呂之歲”。楚之呂即河南南陽,昭滑救呂,大概是為了援助正在與秦兵苦戰的韓魏兩國。前314年,昭滑參與了存燕運動的外交活動。

昭滑
《趙策二》:
齊破燕,趙欲存之。樂毅謂趙王曰:「今無約而攻齊,齊必讎趙。不如請以河東易燕
於齊。趙有河北,齊有河東,燕、趙必不爭矣。是二國親也。以河東之地犟齊,以燕以
趙輔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齊。是因天下以破齊也。」王曰:「善。」乃以河東
易齊,楚、魏憎之,令昭滑、惠施之趙,請伐齊而存燕。
312年,楚兩敗於秦之後,丟失了鄢郢、漢中之地,張儀又企圖再次對楚國發動外交攻
勢。
《楚策一》:
張儀相秦,謂昭雎曰:「楚無鄢郢、漢中,有所更得乎?」曰:「無有。」曰:「無昭
滑(原作昭過,形近而誤)、陳軫,有所更得乎?」曰:「無所更得。」張儀曰:「為
儀謂楚王逐昭滑、陳軫,請復鄢、郢、漢中。」昭雎歸報楚王,楚王說之。
有人謂昭滑曰:「甚矣,楚王不察於尊名者也。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聽;魏求相綦母
而周不聽,何以也?周曰是列縣畜我也。今楚,萬乘之犟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
今儀曰逐君與陳軫而王聽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儀重於韓、魏之王也。且儀之所行,
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貴富者魏也。欲為攻於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絕其交,內逐
其謀臣。陳軫,夏人也,習於三晉之事,故逐之,則楚無謀\臣矣。今君能用楚之眾,故
亦逐之,則楚眾不用矣。此所謂內攻之者也,而王知察。今君何不見臣於王,請為王使
齊交不絕。齊交不絕,儀聞之,其效鄢郢、漢中必緩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
可見,此時昭滑已經是“能用楚之眾”的抗秦派第一人物和張儀的眼中釘了。
此策中的謂昭滑者,是一個愛國心很強、聯齊抗秦意志很堅決的外交人物,有可能就是
屈原。
昭滑後來大概沒有被放逐,而是採取了另一種方式離開了楚國。他被派往越國,開始從
事一項大膽的征服計畫。
到了前306年
《楚策一》范環謂楚王:
“且王嘗用昭滑于越而納句章,昧之難,越亂,故楚南塞瀨胡而郡江東。計王之功,所
以能如此者,越亂而楚治也。”
昭滑在越5年(前311-前307年),其具體事跡已不得而知,但設郡江東、征服了越國的
大部分地區,應該是無疑的。在前312年楚國遭秦國重創後,昭滑滅越對楚國來說,是一
項重要的成就。現在就可以對懷王這么說了:“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
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