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之千古謎團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事跡,在《漢書》、《後漢書》等正史中都有記載,又隨著各種民間文藝、野史小說的傳播,而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然而,離奇的遭遇,使她留給後世不少懸而未決的問題。
首先,王昭君的名字就是個謎。傳統的觀點是,王昭君,姓王,名嬙,字昭君,後人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但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王昭君姓王,名、字不詳。根據西漢宮廷規矩,宮女從入宮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不詳其本來名氏字號,王昭君也不例外。《漢書·元帝紀》第一次提到“王檣”時,這“檣”字僅與其被徵選入宮時的某種特徵相聯繫,即她是位船隻載運而來的王姓姑娘。後來《匈奴傳》又稱“王蜣”,都不是昭君的本名,只不過是一個記音義的符號。《後漢書·南匈奴傳》改為“王嬙”,才使其名統一起來。“昭君”兩字為封號,非官號,因出塞前夕,必須提高她政治地位,才能達到和親的目的,於是賜封為“昭君”。久而久之,昭君、王嬙這些標誌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徵的稱呼,被當成她的名字。此說雖言之成理,但仍有不少人堅持舊說。
其次,昭君故里也是個謎。《漢書》、《後漢書》載其籍貫為“南郡秭歸”,即今湖北秭歸。有人根據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認為王昭君是四川人,為土家族女子。主要理由是:
一,從四川入京要走水路,王昭君入宮時以“王檣”呼之,這“檣”字就是載運她離開家鄉所用的舟揖。
二,王昭君入宮之後,不願巧言佞色,獻媚邀寵,更不願賄畫師以求進幸。而當匈奴單于求婚時,她自願和番。入匈奴後,隨胡俗先後作兩代單于之妻,生兒育女。這種剛強不屈的性格,正是土家族民族特性的反映,而對當時受封建束縛較深的漢族女子來說,是不易辦到的。
三,王昭君家鄉一帶為“百蠻”、“百夷”雜居之地,女多男少,女子難嫁的情況對她有深刻印象,故她和番時,“靚妝”請行,唯恐不被選中,並無“下嫁”、“鄙嫁”之意,反而把嫁與匈奴單于當作美事。這也說明她和漢族女子的意識有所區別。然而,王昭君真是四川人嗎?至今尚難定論。
其三,昭君出塞的原因,又是眾說紛壇的話題。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昭君自恃容貌出眾,不屑於買通畫工毛延壽,結果畫像被醜化。當時,漢元帝召幸宮女,以畫象的美醜作為選擇的標準,昭君因此失寵。久之,漸生苦守掖庭之怨,恰巧匈奴前來求親聯姻,她便主動請求出塞和親。
一說王昭君所以出塞,是畫工毛延壽設下的救國計策。因昭君貌美非凡,毛延壽惟恐已經沉戀於女色的漢元帝更不能自拔而誤國,於是在畫昭君肖像時,有意進行醜化。結果,漢元帝果然棄她而將其遠嫁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王昭君是一個平民出身的不同凡俗、膽識過人的宮女,為了擺脫宮廷牢籠的束縛,也為了漢匈兩族世代團結友好,自願應召,作為“和親使者”遠嫁匈奴。
還有人提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對“四大美女”之稱表示懷疑。認為,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容貌出眾的美女何止成千上萬,為什麼單單舉出這四位來大加渲染、表彰?這四人在相貌上並非十全十美,為什麼美於她們者反而不能列入“x大美女”之列?結論是:“四大美女”是“四大才女”的訛稱。這四位女性,在中國歷史上,都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她們聰明機智,膽大心細,具有俠肝義膽,憑藉著超人的美貌,周旋於帝王、顯貴之側,往往在關鍵時刻,發揮不可小覷的作用。因此,與其說是美女,還不如說是才女更為確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