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統一戰爭

明統一戰爭

明統一戰爭,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全國,遣軍推翻元朝、消滅各地割據政權及元朝殘餘勢力的一系列作戰。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各路大軍接連獲勝之際,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即帝位,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建元洪武。隨即進行了長達22年的統一戰爭。

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全國,遣軍推翻元朝、消滅各地割據政權及元朝殘餘勢力的一系列作戰。

元末,爆發了紅巾軍為主的農民起義。義軍首領朱元璋在江北紅巾軍掩護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後,統一江南後。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並舉,以奪取全國統治權。

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北取中原,進克大都(今北京);湯和為征南將軍,消滅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勢力;胡廷瑞為征南將軍,攻取福建(參見明攻閩廣之戰);湖廣行省平章楊璟等攻廣西。至正二十八年正月(1368年),在各路大軍接連獲勝之際,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即帝位,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建元洪武。隨即進行了長達22年的統一戰爭。

北上滅元,平定西北

洪武元年四月,朱元璋得知徐達、常遇春所率北伐軍已按既定撤禁止、剪羽翼、據戶檻之方略,平定山東、河南,占據潼關,孤立大都,遂於五月親至汴梁(今河南開封),與諸將商討滅元大計。之後,徐達遣精兵為先鋒,自率主力北渡黃河,攻占邯鄲(今屬河北)等地。師至臨清(今屬山東),會合各路軍水陸並進,連戰皆捷,於八月克大都。元朝滅亡。元順帝脫歡貼睦爾北走上都(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閃電河北岸),仍用元國號,史稱北元。十月,朱元璋詔諭元順帝父子來歸,未果;又以禮相待元故官,安撫歸附的北方及蒙古、色目諸百姓,嚴令諸軍毋得騷擾。

此時北元尚有軍隊數十萬,分據上都、秦隴、雲南、遼東,四川亦尚有明升之夏政權。十二月,徐達分兵三路克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迫元將擴廓帖木兒敗逃甘肅,山西歸明。

二年三月,明軍入陝西,克西安、鳳翔,迫元將李思齊率部10萬奔臨洮(今屬甘肅)。朱元璋致書招降,右副將軍馮勝往攻,李思齊出降。五月,徐達乘勝取平涼、延安。北元主力擴廓帖木兒部精銳,被殲於蘭州(今屬甘肅)東。六月,常遇春回師北平(今北京),進克上都,元順帝北逃應昌(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八月,徐達克慶陽,斬元將張良臣,占陝西。

是年,北元兵襲擾原州、涇州、大同等地,皆被明軍擊退。三年,元順帝病卒,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襲位,改元宣光。朱元璋以擴廓帖木兒屢擾西北,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為副將軍,分路出擊,先後克定西(今屬甘肅)、興和(今河北張北)、應昌等地,大敗擴廓所部,俘元郯王及平章以下將士8.6萬餘人,元嗣君愛猷識理達臘北走。鄧愈率部自臨洮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安撫吐蕃,於是河州以西,朵甘、烏斯藏諸部歸附明朝。

五年正月,朱元璋集中步騎15萬命徐達等再次分路征北元。徐達率中路深入嶺北,遭北元兵突襲,死傷萬餘(一說數萬),敗回;李文忠所率東路亦失利引還;唯馮勝、傅友德率西路獲勝,取甘州(今甘肅張掖)、蘭州,又擊敗北元兵於瓜州(今安西西南)、沙州(今敦煌西),控制甘肅。明太祖朱元璋遂暫停軍事進攻,開展政治攻勢,同時加強邊防,設衛所,修長城,屯田戍守。此後,北元兵雖屢擾邊,但遭明軍反擊,不敢深入,明朝基本控制了西北地區局勢。從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明先後六次攻北元。北元主被部屬殺死,部眾奔散,北元政權基本滅亡,明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征戰福建兩廣,統一南方

在明朝立國前夕,湯和與副將軍廖永忠在滅方國珍勢力後,出奇兵克福州,旋於洪武元年正月破延平(今南平),執元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胡廷瑞克建寧(今建甌)、興化(今莆田),招降汀州(今長汀)及泉州以南州縣;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率部入閩,殲陳氏餘黨金子隆等部,占福建(參見明攻福建之戰)。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為征南將軍,朱亮祖為副將軍,由福建海道入廣東,與先遣由湖南征廣西的楊璟及江西贛州衛指揮使陸仲亨部互為犄角,進軍兩廣。三月,楊璟克全州(今屬廣西)、武岡(今屬湖南)等地。

四月,廖永忠率部抵廣州,元廣東行省左丞何真勢窮出降。諸路明軍入廣西,戰至七月,相繼攻取未下州縣。

攻取四川、雲南,統一西南

二年十月,朱元璋趁南征北伐勝利之際,遣使赴蜀招降割據的夏政權首領明昇,遭拒絕後,決計用兵。四年正月,朱元璋命湯和為征西將軍,周德興、廖永忠副之,率舟師溯長江而上;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顧時副之,率步騎從陝西南下,兩路明軍水陸並進攻夏。閏三月,湯和部進攻瞿塘(今四川奉節東)受挫。四月,傅友德部聲言出金牛道(川陝棧道),暗率5000精兵出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南),攻克夏軍防守薄弱的階州(今甘肅武都),開闢入川通道,六月克漢州;湯和克夔州(今奉節),抵重慶,明昇勢窮出降,夏亡。七月,傅友德圍成都,夏丞相戴壽以城降。

自五年起,朱元璋多次遣使赴雲南招降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均遭殺害,遂於十四年九月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左、右副將軍,率步騎兵號30萬往征。師至湖廣境,兵分兩路:由都督郭英領兵5萬為北路,南趨烏撒(今貴州威寧),以作牽制;傅友德率主力為東路,克普定(今安順),直趨雲南。十二月,明軍用奇正戰法,敗元司徒平章達里麻部10萬,俘達里麻以下2萬餘人,攻占雲南東部門戶曲靖。旋由藍玉、沐英率部進占昆明,元梁王出逃自殺。傅友德北上與郭英會師,大敗元右丞實卜,克七星關(今畢節西南),招降附近各州縣。十五年閏二月,藍玉、沐英攻占大理,俘首領段明弟段世,分兵取雲南全境。七月,明軍分道進兵烏撒,又平東川、建昌(今四川西昌)、芒部等。十六年,大軍班師,留沐英鎮守雲南。

進軍遼東,統一東北

三年,北元帝愛猷識理達臘敗走漠北後,部將四逃。以太尉納哈出為首的一部遁入遼東,收殘兵20萬餘,以金山(今吉林雙遼東北)為中心,設區置官,割據東北,拒絕朱元璋招降,還屢次出兵襲擾明邊,並脅迫高麗(今朝鮮、韓國)國王背明與之結盟。十三年,朱元璋命徐達、湯和、傅友德從海、陸入遼東,斷納哈出與高麗聯繫。十八年,命馮勝、傅友德、藍玉率師會諸道兵至北平操練備征。乘納哈出勢孤,於二十年正月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副之,率軍20萬征遼東。五月,馮勝師抵遼河東,獲納哈出屯卒,知其大營虛實。六月,乘機越過金山,納哈出降,部眾聞敗潰散。馮勝旋遣官諭降,得其眾4萬餘人。九月,朱元璋封納哈出海西侯。命藍玉為征虜大將軍,唐勝宗、郭英副之,率軍征漠北。二十一年,藍玉擊敗北元主脫古思帖木兒於捕魚兒海(今俄羅斯貝兒湖)。次年,脫古思被殺,餘眾投降明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