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魚兒海之役

捕魚兒海之役

捕魚兒海,又稱清水泊,湖泊名,位於明奴兒乾都司哈剌孩衛境內,即今貝爾湖。1387年9月,遣永昌侯藍玉為大將軍率軍進攻北元。次年四月,兵至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北),聞元主脫木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遂掩旗息鼓,兼程而進,元軍無所覺察。大軍到後,元太尉蠻子倉促拒戰,被殺。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明軍獲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里禿妃並公主等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軍士七萬,馬牛駝羊十五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

捕魚兒海,又稱清水泊,湖泊名,位於明奴兒乾都司哈剌孩衛境內,即今貝加爾湖。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九月,遣永昌侯藍玉為大將軍率軍進攻北元。次年四月,兵至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北),聞元主脫木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遂掩旗息鼓兼程而進,元軍無所覺察。大軍到後,元太尉蠻子倉促拒戰,被殺。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明軍獲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里禿妃並公主等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男女七萬,馬牛駝羊十五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

歷史背景

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勢力,全國許多地區如山西陝西四川雲南貴州等,仍在元朝統治者手中,時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脅。洪武四年藍玉從傅友德伐蜀,克綿州。五年從徐達北征,先出雁門,敗元兵於亂山,再敗於土剌河。七年帥兵拔興和,獲其國公帖里密赤等五十九人。十一年同西平侯沐英討西番,擒其酋三副使,斬獲千計。明年,師還,封永昌侯,食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沐英修建的昆明忠愛坊洪武十四年秋季,朱元璋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為左副將軍,沐英為右副將軍,率步騎三十萬,往征雲南,諸蠻部一律降服,雲南悉平。沐英偕藍玉與傅友德等會集滇地,聯名報捷,並籌辦善後事宜。明太祖念沐英功,遂命沐氏世守雲南。藍玉也從此受到明太祖賞識。洪武十六年三月甲辰,召征南師還,沐英留鎮雲南。
洪武二十年,元太尉納哈出,擁眾金山,屢侵遼東,朱元璋命馮勝為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師二十萬北征。明軍在“金山之役”中取得了成功,降服了元將納哈出。但是,北元衰微後,原元朝統治區出現了多個蒙古割據政權,納哈出只是其中的一個。納哈出降明,只能說明朝降服了一支最有實力的蒙古割據政權,解除了其對明朝的威脅,但不代表蒙古諸部都已降明。

戰役經過

捕魚兒海之役捕魚兒海之役
這種情況下,明太祖委任藍玉為大將,征討下一個主要的目標脫古思帖木爾,他認為“肅清沙漠,在此一舉”,因此要求藍玉勿失時機,必須成功。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來到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附近)。
而北元方面,在愛猷識理達臘離開和林之後,於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死去,脫古思貼木兒嗣位。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脫古思貼木兒率部遊牧到喀爾喀河貝爾湖克魯倫河一帶,在此遭到了明軍殲滅性的打擊。
《明太祖實錄》記載以脫古思貼木兒為首的蒙元小朝廷(即是汗斡耳朵)是在“捕魚兒海”被殲的。所謂的“捕魚兒海”,即現在的貝爾湖。當初元太祖成吉思汗按照蒙古遊牧貴族的傳統分封親族時,將兀魯灰河等地(相當於現在的烏珠穆沁旗一帶)封給了同母弟哈赤溫的後裔,而鄰近的捕魚兒海亦應該是哈赤溫後裔的勢力範圍。
關於脫古思貼木兒部被殲的過程,《明太祖實錄》有詳細的記載。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將軍永昌侯藍玉率師十五萬,由大寧進慶州,聞虜主脫古思貼木兒在捕魚兒海,從間道,兼程而進”,“丙辰,黎明至捕魚兒海南飲馬,偵知虜主營在海東北八十餘里。玉以弼(即定遠侯王弼)為前鋒,直薄其營。虜始謂我軍乏水草,必不能深入,不設備,又大風揚沙,晝晦,軍行,虜皆不知。虜主方欲北行,整車馬皆北向。忽大軍至,其大尉蠻子率眾拒戰,敗之,殺蠻子及其軍士數千人,其眾遂降。虜主脫古思貼木兒與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遁去。玉率精騎追之,出千餘里,不及而還。獲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太子必里禿(指愛猷識理達臘)妃並公主等五十九人。其詹事院同知脫因貼木兒將逃,失馬,竄伏深草間,擒之。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里麻、平章八蘭等二千九百九十人,軍士男女七萬七千三十七人,得寶璽圖書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會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印一、銀印三;馬四萬七千匹,駝四千八百四頭,牛羊一十萬二千四百五十二頭,車三千餘輛。聚虜兵甲焚之。”[39]十多天后,“大將軍永昌侯藍玉破故元將哈剌章營,獲其部下軍士一萬五千八百三戶,馬驢四萬八千一百五十餘匹”。

戰爭結果

捕魚兒海之戰,蒙元損失十萬人左右。而明軍的損失卻是微不足道,據說是“不費寸兵,以收其效。”
洪武五年和林之戰中倖存下來的蒙元軍隊,主要有蠻子、哈剌章的軍隊及原屬擴廊貼木兒的軍隊,這些軍隊全部參加了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魚兒海之戰。他們雖然在和林逃脫了滅亡的命運,卻最終在捕魚兒海末能倖免。
首先,蒙元小朝廷直屬的蠻子及哈剌章二人的軍隊,他們一直承擔著保衛蒙元小朝廷的任務,《明太祖實錄》詳細地記載了他們在捕魚兒海與蒙元小朝廷一起覆滅的過程。
其次,還有擴廊貼木兒的軍隊。擴廊貼木兒在和林之戰之後跟隨著愛猷識理達臘,轉移到了“金山”,自然,擴廊貼木兒的軍隊也應該和愛猷識理達臘的軍隊會師在一起。《明太祖實錄》記載擴廊貼木兒“卒於哈剌那海之衙庭”,死亡時間是洪武八年八月。其後,明軍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魚兒海之戰中,俘虜了蒙元“詹事院同知脫因貼木兒”,脫因貼木兒就是擴廊貼木兒的弟弟,而此戰之後,各種史料再也沒有關於原屬擴廊貼木兒的軍隊的記載,由此可知,包括脫因貼木兒在內的原屬擴廊貼木兒的軍隊,已經在捕魚兒海遭到了明軍毀滅性的打擊。
值得一提的是,明軍還在捕魚兒海俘虜了蒙元吳王朵兒只,朵兒只是成吉思汗同母弟哈赤溫的後裔,他在世襲的封地上被俘,意味著成吉思汗親自分封的哈赤溫汗國的結束。
元主脫古思貼木兒及其子天保奴在逃亡途中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所殺,與脫古思貼木兒一起逃亡的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於當年投降了明朝。自從元順帝於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帶領百官部屬從元大都出逃之後,這個以元帝為首小朝廷經上都、應昌、和林、捕魚兒海等一系統激戰,至此基本上已經瓦解。
勝利訊息傳到京師,明太祖大悅,遣使勞軍,諭中比藍玉為衛青、李靖,晉封藍玉為涼國公。

歷史意義

捕魚兒海戰役是北元貴族遭到的最大的失敗,自脫古思帖木兒死,蒙古內部就開始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其間雖然有過幾次統一,但對明朝始終未能構成傾覆性威脅。

相關人物

藍玉
藍玉與朱元璋同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早年曾在常遇春的帳下,臨敵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很是欣賞,數次在朱元璋面前稱讚,於是朱元璋就把藍玉由管軍鎮撫升至大都督府僉事。洪武四年四月,常遇春女冊封為皇太子妃,藍玉也就成為太子朱標的舅父。這樁政治婚姻表明,朱元璋有意通過聯姻,拉攏功臣,使功臣集團繼續成為皇權的重要支柱。
從史料上看,這位藍玉雖然百戰功高,他的死卻不那么令人同情。原因是,此人的貪橫恣肆與朱元璋大約在五十步與百步之間。史稱藍玉,“多畜莊奴假子,乘勢暴橫。霸占東昌民田,御史按問,逐御史”。並且在征戰時,還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這也是一種大逆的行為。北征還,藍玉回到關里,天晚了,城門已閉。沒有諭令,侍衛不能開門。藍玉便把關門給拆了,擅自進去了。他出征西番,擒得逃寇,且捉住了建昌衛的叛帥,自以為功勞更大了,威焰愈盛,本以為回朝後定會大有封賞,滿以為會讓自己做太子太師,卻沒想到自己還是太子太傅,反倒讓馮勝、傅友德兩人做了太子太師。太傅太師低一等,藍玉十分憤怒,扯著袖子大喊道:“難道我還做不了太子太師嗎?”他的不滿和牢騷,更引起朱元璋的不悅。為何“雄猜好殺”的朱元璋此時不殺藍玉呢?除當時諸王尚需經驗豐富的將領輔佐共同藩邊外,藍玉與太子關係頗為密切,且從政多年的皇太子完全有能力駕御藍玉。藍玉雖恃功驕縱,仍要受藩王節制,不能自專。退而言之,即或藍玉欲造反,太子憑藉諸王之勢亦足以制衡藍玉。因此明太祖對藍玉等功臣則主要以《鐵榜》和敕諭的方式加以警告,如先後頒賜了《武臣大誥》、《武臣敕諭》、《武士訓戒錄》等,期望他們能洗心革面,將來更好地效命於皇太子。不料太子卻英年早逝,太祖企圖通過太子控制藍玉的願望化為泡影。倘若太子不早逝,藍玉也不至於被殺戮,然太子一死,太祖惟恐太孫日後難以駕御文武臣僚,為皇權計,在燕王的挑唆之下,決定剷除一些驕橫的功臣宿將,藍玉於是首當其衝。
王弼
王弼安徽臨淮人,曾隨傅友德和沐英在1381年遠征雲南;還曾隨馮勝進行促使納哈出投降的1387年之戰。1388年當藍玉出色地向捕魚兒海挺進時,王弼是他的前鋒。他的女兒嫁給了楚王朱楨(1364—1424年);楚王是1381年去武昌就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