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隆慶間內府抄本《永樂大典》

  中國明永樂元年(1403),成祖朱棣特命解縉等仿照《韻府群玉》、《回溪史韻》體例,編纂一部大類書,次年完成,賜名《文獻大成》。朱棣以此書匆促編成,內容簡陋,於永樂三年(1405)再命姚廣孝、解縉等選定儒士曾棨等 29 人重修,並動員更多的文人學士從事編纂。編纂時,採用宮中文淵閣所藏宋元兩朝御府藏書,作為基本資料,同時又派人分赴各地採購圖書,集中了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等各類古今圖書達七、八千種,依照《洪武正韻》韻目,按韻分列單字,再從群書中彙輯和這一單字有關的各項資料,一字不易地照原書整部、整篇、整段地編入,因之有許多古籍由於《永樂大典》的輯錄而得以保存流傳。

明嘉靖隆慶間內府抄本《永樂大典》

正文

中國明永樂元年(1403),成祖朱棣特命解縉等仿照《韻府群玉》《回溪史韻》體例,編纂一部大類書,次年完成,賜名《文獻大成》。朱棣以此書匆促編成,內容簡陋,於永樂三年(1405)再命姚廣孝解縉等選定儒士曾棨等 29 人重修,並動員更多的文人學士從事編纂。編纂時,採用宮中文淵閣所藏宋元兩朝御府藏書,作為基本資料,同時又派人分赴各地採購圖書,集中了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等各類古今圖書達七、八千種,依照《洪武正韻》韻目,按韻分列單字,再從群書中彙輯和這一單字有關的各項資料,一字不易地照原書整部、整篇、整段地編入,因之有許多古籍由於《永樂大典》的輯錄而得以保存流傳。至永樂六年(1408)全部編竣繕寫完成,改名《永樂大典》,共 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11095冊,綜計字數約在3.7億字左右。《大典》編成後,因卷帙過多,始終未能刻板。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宮中失火,《大典》幸得搶救未毀,世宗乃命徐階等摹錄副本一部,至隆慶六年(1567),副本寫成。該本開本寬大,用加厚白棉紙工楷寫就,半葉 8行,每行大字寫韻目、題名,小字雙行,行28字,邊欄行格系朱墨手繪,書中插圖亦均手繪。包背裝,封面硬裱,以杏黃色粗絹裝成,端重質樸。今流傳即嘉靖間所抄副本,原永樂正本不知毀於何時。
副本《永樂大典》在清雍正時由皇史宬移至東交民巷翰林院庋藏。乾隆纂修《四庫全書》時,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失傳之書500餘種,當時已發現《大典》只存9881冊,計20473卷,佚去2404卷。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存在翰林院的《大典》大部分遭焚毀,未燒為灰燼的又多被帝國主義者掠劫而去。今國內外所存約計 380冊左右,僅合原數 11095冊的 3.3%強。1960年中華書局集中北京圖書館所藏嘉靖內府抄本及攝影本、仿抄本、縮微膠捲等,照原樣影印流通,共730 卷。1962年,台灣世界書局亦有影印本行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