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商喜四仙拱壽圖

明商喜四仙拱壽圖

《明商喜四仙拱壽圖》是明代畫家商喜所創作,本圖所繪皆為佛道人物,其中的故事情節為何,仍有待考。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商喜(約活動於十五世紀中期),字惟吉,一作恆吉,濮陽(今河南濮陽)人,一作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宣宗宣德(一四二六~一四三五)間供奉內廷,授錦衣衛指揮。精於繪事,尤擅長歷史畫。

藝術特色

本圖所繪皆為佛道人物,其中的故事情節為何,仍有待考。圖中四位仙人凌波渡海,拱望壽星南極仙翁駕鶴淩空。其中趺坐在三腳蟾蜍上,似為全真教五祖之一的劉海蟾;腳踏拐杖、身系葫蘆者為李鐵拐;另外二人,一足踏竹帚;一足踏蕉葉,似為狂顛禪僧寒山拾得。畫中人物表情生動,如在對語。袖擺衣角隨風翻飛,衣描線條頓折有力,而波波滾動的浪濤運用戰筆描繪,更顯得勁利壯闊,本幅筆墨精細,如同出自宋人之手,是一幅細謹的吉祥畫。

明代人物畫的取材分為三類:一類為描寫前代“聖主聖臣”的故事,另一類為描寫皇帝的生活或肖像,再一類為神仙、佛道的故事。以神仙故事為主題的畫中,有一種是表達長生不老意願的祝壽吉祥畫。這類作品,不免與宗教觀念有許多關係。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教並不單純,往往把儒、釋、道三教混合在一起。明代的繪畫多體現“三教合一”的觀點,這幅商喜的《四仙拱壽》圖,就是把佛、道兩教中的人物畫在同一畫面里的作品。

這幅《四仙拱壽》圖為絹本,設色,縱98.3厘米,橫143.8厘米,無款印,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綜觀《四仙拱壽》圖,可見作者立意在於表達“祝壽”,並巧妙地借用佛、道兩教的典型人物進行細膩地刻畫,進而達到傳神寫意上的一致。畫面最右方是騎在金蟾上的劉海,傳說他曾受八仙的點化而修道成仙,因為他能夠給人治病,所以能為人帶來財運和福壽;在劉海左邊是八仙中的鐵拐李,他肩掛葫蘆,腳踏手杖,一副又跛又醜的乞丐像。雖然貌似乞丐,但他葫蘆里裝的卻靈丹妙藥,可包治百病使人長生不老;畫面左方的兩位仙人,一踏焦葉,一踏掃帚,分別是唐代詩僧寒山和拾得,他們是佛教的信徒,相傳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的化身。然而寒山、拾得又有道家的一面,雖以佛為表。實是佛道合一,而且他們又善題詩作賦,且心胸開闊,品德高尚,自然得以長壽。這四位長壽神仙都是以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特長追求無限歡樂和福氣的,所以說此畫表達了人們追求喜慶、和氣包容的思想,同時也告誡人們,要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只有心境開闊才能健康長壽。

作者對畫面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從畫中可看出四位神仙都面帶微笑,張著大嘴,注視著天上跨鶴飛翔的壽星——南極仙翁。劉海坐在金蟾上,望著對面的寒山憨厚地微笑著;寒山右手拿長卷,左手指向天上的南極仙翁,似乎在興致勃勃地向三位仙人訴說長壽之道;拾得右手抬起,好像十分認同;鐵拐李背對畫面,臉部半側,回頭看著寒山,流露出堅定、默許的神態。四位仙人配合得如此默契,雖是佛、道兩教,但彼此已達成共識,各自的道理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和諧。他們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在寒山的左手上,順著他指的方向,觀者的視線被引向天空中駕鶴飛翔的老壽星,從而突出了“長壽”的主題。雖然從表面上看,此圖只是一幅祝願福壽的吉祥畫,但可見把儒、釋、道三教“長久”、“統一”的思想在表現長壽的繪畫中自然地予以表現才是作者的最終用意,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在追求福壽方面的一致。我認為,隱含在畫中深遠的思想與精神內涵才是這幅作品的獨到之處。

此圖裡的人物形象頗生動,線條似乎有鋼鐵般的張力。這主要是因為在技法上,商喜繼承了吳道子的“吳家樣”畫法,用筆剛勁有力,筆勢挺健,飽滿而富有彈性,突出了皮膚的質感;表現波濤的根根線條就像鐵絲一樣,細勁而富於動感;衣紋走勢也稜角分明、瀟灑利落。商喜對人物形態的表現也作了適當的變形,對人物的嘴、眉、顴骨都加以強調,使形象更具衝擊力和生命力。尤其對四仙的嘴部都做了適當的誇張,突出了“笑”態,增強了畫面的喜慶氣氛。

商喜,具體生卒年月不詳,字惟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代宣宗宣德(1426—1435)年間的宮廷畫家,官錦衣衛指揮,擅長畫山水、人物,兼善花卉,亦是壁畫能手。他的畫承襲南宋院體傳統,用筆挺健,風格富麗。其代表作有《關羽擒將圖》、《明宣宗行樂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