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呂紀殘荷鷹鷺圖軸

明呂紀殘荷鷹鷺圖軸

明呂紀殘荷鷹鷺圖軸,明代古畫,縱190cm,橫105.2cm,故宮博物院收藏。

基本信息

藏品介紹

呂紀殘荷鷹鷺圖軸呂紀殘荷鷹鷺圖軸

呂紀《殘荷鷹鷺圖》軸,此畫描繪地是荷塘殘葉,一隻鷙鷹正搏擊白鷺。鷹從畫面的右上方往左逆轉而下,強勁的雙翅微微收攏,頭頸有力地轉了過來,兩爪已經攥緊向下,兇狠的眼睛緊緊盯著獵物,正箭一般地沖向在殘荷與蘆葦間奔逃的白鷺,仿佛剎那間,白鷺就成為鷙鷹的口中之食。畫面的下方,白鷺在蘆葦與殘荷間倉皇奔逃,其它禽鳥也都恐怖驚避,有一隻野鴨張嘴向上看,頭頸緊縮,一幅恐懼之態。在具體表現上,畫家將蘆葦、荷葉、蓮蓬、白鷺、禽雀雜亂地安排在一起,更好地體現了白鷺、禽雀遭受襲擊時的慌亂情景。幾片殘荷,數枝蘆花,點明了正值初秋季節,蕭殺的秋景渲染了氣氛。使畫面的調子統一和諧。

作品賞析

畫面描繪了秋日荷塘中驚心動魄的一幕,蒼鷹俯衝搏擊白鷺,白鷺衝進葦叢深處,希圖逃脫。眾鳥或紛紛躲避,或受驚鳴叫。勁風吹動蘆葦殘荷,更添肅殺之氣。作者把握住禽鳥的自然特徵,賦予了戲劇化的情節表現,使畫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在景物的具體描繪上,蘆葦桿用中鋒寫之,蘆葉有墨色的濃淡變化,枯潤有致,富有彈性。蘆花用碎筆點成,虛實相間,層次分明。荷葉用濕筆畫出,再用中鋒勾莖,揮寫自然,靈氣四動。白鷺禽雀多用沒骨法,粗放而不失嚴謹。空中鷙鷹的翎毛用碎筆淡墨,隨羽毛的長勢寫出,一絲不苟,有著很強的質感。整個畫面,用筆粗簡,荷葉、蘆葦、水草似一氣畫成,墨色淋漓。畫家用寫意的筆法畫出枯敗的荷葉,效果逼真,體現出高超的水墨控制能力。

畫家介紹

呂紀(約1439—1505年),字廷振,號樂愚,浙江寧波人。公元1488—1505年(明孝宗弘治年間)宮廷畫家,官至錦衣衛千戶和指揮同知。以花鳥畫著稱,典型風格為工筆重彩畫法,源自本朝邊景昭,上溯五代黃筌,亦能工筆淡彩和水墨寫意法。所取題材,多賦予吉祥富貴寓意,形式上也追求富麗華美的審美意趣,風格是鮮明的宮廷藝術特色。筆墨表現多工寫結合,花鳥工細,背景粗健,通過對比、陪襯,有力地突出了主體禽鳥。其畫風在明代宮廷花鳥畫中影響最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