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拉拉藤

昌化拉拉藤

昌化拉拉藤,多年生草本,高達80厘米;莖柔弱,纖細,無毛,在基部稍分枝,在上部常分枝。

基本信息

昌化拉拉藤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昌化拉拉藤
種拉丁名:Galium niewerthi Franch. et Savat.
科中文名:茜草科
科拉丁名:Rubiaceae
屬中文名:拉拉藤屬
屬拉丁名:Galium

分布

國內分布:產浙江(昌化)。
國外分布:分布於日本。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Enum. Pl. jap. 2: 393. 1879]
中國植物志:71(2):258 生於山谷林下溪旁草中。

詳細介紹

英文

Galium niewerthi Franch. et Savat. Enum. Pl. Jap. 2: 393. 1879; Maxim. in Bull. Acad. Imp. Sci. St. -Petersb. 29: 176. 1883; Makino in Bot. Mag. Tokyo 17: 111. 1903; Hara, Enum. Sperm. Jap. 2: 8. 1952; Ohwi, Fl. Jap. 1093. 1953; W. C. Chen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28 (4): 302. 1990.

詳細介紹

多年生草本,高達80厘米;4-6片,常為4片,長圓狀倒卵形或倒卵形,長1-3.8厘米,寬4-12毫米,頂端鈍圓而具小凸尖,基部漸狹或短尖,邊緣有或無倒向的疏小刺毛,乾時常綠色,兩面無毛或有緊貼的向上刺毛,兩面在中脈上有倒向的疏小刺毛,1脈,具短柄或近無柄。聚傘花序腋生和頂生,圓錐狀,長3-6厘米,2-3歧分枝,疏花,總花梗和花梗纖細,毛髮狀;苞片線形,漸尖,小苞片微小,剛毛狀;花小;花梗較果長,果時長0.5-1.5厘米;花冠白綠色,輻狀,直徑約2毫米,花冠裂片橢圓狀卵形,頂端具喙;雄蕊短;花柱短於花冠,頂部2裂。果無毛,乾時常黑色,長2.5毫米,直徑2毫米,分果爿長圓形,單生或雙生。果期9-10月。
產浙江(昌化)。生於山谷林下溪旁草中。分布於日本。

備註資料——茜草科

茜草科 RUBIACEAE
喬木、灌木或草本,有時為藤本,少數為具肥大塊莖的適蟻植物;植物體中常累積鋁;含多種生物鹼,以吲哚類生物鹼最常見;草酸鈣結晶存在於葉表皮細胞和薄壁組織中,類型多樣,以針晶為多;莖有時有不規則次生生長,但無內生韌皮部,節為單葉隙,較少為3葉隙。葉對生或有時輪生,有時具不等葉性,通常全緣,極少有齒缺;托葉通常生葉柄間,較少生葉柄內,分離或程度不等地合生,宿存或脫落,極少退化至僅存一條聯接對生葉葉柄間的橫線紋,裡面常有粘液毛 (colleter)。花序各式,均由聚傘花序複合而成,很少單花或少花的聚傘花序;花兩性、單性或雜性,通常花柱異長,動物(主要是昆蟲)傳粉;萼通常4-5裂,很少更多裂,極少2裂,裂片通常小或幾乎消失,有時其中1或幾個裂片明顯增大成葉狀,其色白或艷麗;花冠合瓣,管狀、漏斗狀、高腳碟狀或輻狀,通常4-5裂,很少3裂或8-10裂,裂片鑷合狀、覆瓦狀或鏇轉狀排列,整齊,很少不整齊,偶有二唇形;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而互生,偶有2枚,著生在花冠管的內壁上,花葯2室,縱裂或少有頂孔開裂;雌蕊通常由2心皮、極少3或更多個心皮組成,合生,子房下位,極罕上位或半下位 (Tsiangia, Gaertnera, Pagamea),子房室數與心皮數相同,有時隔膜消失而為1室,或由於假隔膜的形成而為多室,通常為中軸胎座或有時為側膜胎座,花柱頂生,具頭狀或分裂的柱頭,很少花柱分離 (Galium等);胚珠每子房室1至多數,倒生、橫生或曲生。漿果、蒴果或核果,或乾燥而不開裂,或為分果,有時為雙果爿(Galium);種子裸露或嵌於果肉或肉質胎座中,種皮膜質或革質,較少脆殼質,極少骨質,表面平滑、蜂巢狀或有小瘤狀凸起,有時有翅或有附屬物,胚乳核型,肉質或角質,有時退化為一薄層或無胚乳(Guettarda等),堅實或嚼爛狀;胚直或彎,軸位於背面或頂部,有時棒狀而內彎,子葉扁平或半柱狀,靠近種臍或遠離,位於上方或下方。X = 6-17,通常11,次為9和12。
本科屬、種數無準確記載,Airy-Shaw 的統計為S00屬6000種;而 E. Robbrecht** 的統計為637屬10700種。廣布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少數分布至北溫帶。我國有18族、98屬、約676種,其中有5屬是自國外引種的經濟植物或觀賞植物。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少數分布西北部和東北部。
本科的系統位置,也就是本科與其他科的親緣關係,較早期(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分類學家幾乎無例外地認為本科與忍冬科 (Carprifoliaceae) 關係最密切,這是因為二者間有一系列共同的特徵,如葉對生;花冠合瓣;雄蕊著生在花冠管上,且與花冠裂片同數而互生;子房下位;種子通常有胚乳;後又發現二者均無內生韌皮部。
19世紀中期開始,上述傳統觀點受到多數分類學家的懷疑,他們一致認為本科應與馬錢科(Loganiaceae) 關係最為密切。持這一觀點的分類學家認為,二者除外部形態上的一般特徵(如單葉對生;通常有托葉;花冠合瓣,通常輻射對稱;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而互生)相似以外,在一些更為重要的特徵上有明顯的共同性,如核型胚乳;導管有單穿孔板;托葉裡面有多細胞粘液毛;植物體常含生物鹼,特別是吲哚類生物鹼,二者中有不少屬種是鋁 (aluminum) 的累積者;花粉壁的構造有共同性;染色體基數通常為11(茜草科有不少例外)。上述共同特徵的存在,無疑使這一觀點得到有力的支持。不過不少分類學家都認為強調茜草科與馬錢科的密切關係,並非完全否定它與忍冬科也有親緣關係,這一論點得到了血清學研究結果的有力支持。
關於茜草科的分類系統,也就是科的再分 (subdivision),自1789年 de Jussieu 正式命名 Rubiaceae 至今先後發表了比較完整的分類系統有10餘個之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早期有 J. D. Hooker (Benth. et Hook. f. Gen. Pl. 1873) 的分類系統和 K. Schumann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enfam. IV (4) 1891) 的分類系統。這兩個系統曾被廣泛採用,它們最突出的共同特點是依據每子房室中胚珠的數目來劃分亞科,即胚珠多數的金雞納亞科 Cinchonoideae (J. D. Hooker 的 Seris A和Seris B) 和胚珠1顆的咖啡亞科Coffeoideae (J. D. Hooker 的 Seris C)。後來發現根據胚珠數目劃分亞科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親緣關係極密切的一些族和屬由於上述胚珠數目的不同,被劃分到不同的亞科,甚至同一個族或屬的成員既有多胚珠的,也有單胚珠的,說明根據胚珠數目作為劃分亞科的根據是不足取的。19世紀中期 C. E. B. Bremekamp(1954, 1966) 首次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茜草科分類系統。其最主要的特點是根據針晶體 rhaphides 的有無作為劃分亞科的主要標準。這一觀點得到近代分類學家的普遍支持。此後 B. Verdcourt(1958) 和 E. Robbrecht(1988)又各自發表了自己的分類系統。這幾個系統既有重要的共同點,也有明顯的異點。
本志採用 K. Schumann (1891) 系統,顯然不是因為這個系統最合理和最科學,而是因為這個系統是迄今在屬級水平以上對茜草科作過全面訂正的唯一的一個系統,有更好的實用性。
本科植物的經濟用途是多方面的,如飲料 coffee (Coffea屬) ;藥用 qunine (Cinchona屬)、ipecacuanha (Cephaelis ipecacuanha) 、rhyncophylline (Uncaria 屬多種) 、black gambir (Uncaria gambir) ;材用有團花 Neolamarckia cadanba 等; 染料有茜草屬Rubia 的某些種。此外還有許多觀賞植物。

茜草科·拉拉藤屬植物及屬、系

拉拉藤屬(Galium Linn.), 茜草科、茜草亞科、茜草族的一個屬,約300種,廣布於全世界,主產溫帶地區,熱帶地區極少。中國有58種、1亞種和38變種,除海南等南海諸島尚未發現外,全國均有分布,尤以西南和北方為多;其中有15種和1變種,因尚待進一步研究(故沒有被編入檢索表中)。本屬有些種類,因豬食後會生病,故有“豬殃殃”之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