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鄉

昆陽鄉

昆陽鄉位於永嘉縣中西部山區,以“紫光罩昆崗,霞光沐陽穀”而取名,東鄰大若岩,南通徐岙鄉,西接西溪、茗岙鄉,北連碧蓮鎮,面積31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2萬多人口,水田面積5366畝,山塘水庫52個,其中小二型水庫3座,200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517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851元。昆陽地傑人靈,物產豐富,素有永嘉西部糧倉之稱,盛產水稻、蕃薯、馬鈴薯、田魚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昆陽鄉昆陽鄉全景
昆陽,地處括蒼山脈南麓,位於永嘉縣中西部山區,以“紫光罩昆崗,霞光沐陽穀”而取名,東鄰大若岩,南通徐岙鄉,西接西溪鄉,北連茗岙鄉、碧蓮鎮,總面積31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人口近2萬。昆陽鄉政府所在地昆陽村地勢屬小盆地,形似一仰天大鍋,四面青山環抱,一脈蒼山溪水,自西向東悠悠地注入小楠溪,歸楠溪江大水系,是一方山青水秀,風調雨順,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資源充足的風水寶地。
《永嘉縣誌》載:潘氏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其後裔主要繁衍於今安徽江蘇浙江一帶,望出滎陽、廣宗、豫章等群。先期遷居永嘉潘氏有三支:潘北璣,於唐玄宗天寶年間(743-755),自青田遷來昆陽村;潘殷理,自青田入贅縣城(今鹿城區)東門外潦波潭夏氏,自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遷來下寮村潘填,宋室南渡時,自金華雙溪遷來嶺頭村。有昆陽潘氏大宗祠,可作為古代農耕文明的珍貴遺產。據《昆陽潘氏宗譜》載,昆陽宗祠是九世主潘天立(世稱美公),登景福進士弟,後返鄉歸隱,主持修建宗祠。至明洪武年間改建,其建築莊嚴,氣勢恢宏,造型獨特,構築精緻,實屬溪山一代風流。

資源優勢

昆陽鄉昆陽鄉資源豐富
昆陽鄉堅持把農業發展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效益農業發展不斷推進,農業資源優勢得到較好利用,現有縣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規模型農業基地18個。2001年,實現全鄉農業總產值1599萬元,年均遞增14.5%。“昆陽農業三件寶,田魚乾、粉皮、獼猴桃”,而尤以田魚乾著稱,傳統焙制田魚乾堪稱民間一絕,譽滿甌江南北,昆陽鄉年產田魚乾約7萬斤,產量為全縣之最。
溫州市開發示範基地和永嘉縣十強科技示範基地----永嘉縣昆陽名特優果品種植場:位於東村板壁岩,占地600多畝,現已投資200多萬元,經營範圍包括水果藥材、用材林、糧食、家禽家畜等五大類20多個品種,其中主要以開發獼猴桃、耕民一號油桃、紅考密思李、鮮食紅棗等名特優品種為主。耕民一號油桃省內其它地方尚無種植。昆陽鄉有早香柚基地800畝。昆陽鄉發展溝坑式養魚基地1000多畝,發展獼猴桃、茶葉、早香柚、中藥材基地1800多畝,發展糧食訂單農業,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使經濟處於良性的發展態勢。

基礎設施

昆陽鄉昆陽鄉基礎設施
昆陽鄉採用多主體投入,多渠道籌資,共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建成了一批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投資270多萬元的昆陽至白泉水泥路貫穿昆陽全境,電話裝機近1000門,並建成了尋呼台、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手機發射站等,昆陽鄉面貌日新月異,硬體環境日臻完善。昆陽鄉實施了“科教興鄉”戰略,辦學條件大為改善;廣電事業發展迅速,在永嘉縣率先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大力整治宗教迷信,先進文化氛圍濃厚。

革命老區

昆陽鄉昆陽鄉革命老區
昆陽曆來是永嘉中西部重鎮,清代屬清通鄉4都,設有“衙門”,駐有清兵,管轄藤橋、仰義(今均屬鹿城區)、溫溪(今屬青田縣)、到溪、菰溪、碧蓮、四川等地域。民國初年,承襲舊制,設西內區,轄地不變,而“衙門”改為永嘉縣第五警察分局。
革命時期,昆陽鄉各村已普遍成立農會,會員達1000餘名。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溫州獨立支部遭到破壞,黨員李振聲轉到西內區堅持鬥爭,秘密發展黨組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貫徹之後,在恢復、健全農會基礎上,各村普通建立了農村武裝。1927年冬至1928年,先後建立昆陽、赤嶺、梅坑、邵山、下隴、吊坑、林山、鄭山等村黨支部。1929年11月12日晚,昆陽農民武裝搗毀永嘉縣第五警察分局後,至茗岙聚集,參加西內區84村農民大暴動。1930年3月9日,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在黃皮寺成立。昆陽紅軍指戰員被編在雷高升為支隊長的第一支隊。1930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建立,昆陽農民武岩成為紅十三軍指戰員,先後參加襲擊平陽縣城,摧毀第十三地反動民團,攻克縉雲縣城,打垮毆渠反動堡壘等大小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1930年9月中旬,敵浙保四團團長甘清地親自率兵,夥同縣民團300餘武裝,向西內區昆陽進剿。昆陽紅軍獲悉情報後,由昆陽黨支部書記潘統旺帶領100多名紅軍戰士,在昆陽嶺踞險狙擊敵軍進犯。據統計,昆陽鄉人民在“二戰”時期艱苦奮鬥的歲月里,陣亡犧牲33人,被捕殺害25人,被押坐牢24人,被迫逃亡他鄉25人,被燒毀房屋79間,被拆毀房屋51間,為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深受後人的頌揚和懷念。

農業發展

昆陽鄉昆陽鄉水稻種植
西部糧倉
永嘉山區,山青水秀,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水田面積5366畝,山塘水庫52個,其中小二型水庫3座,盛產水稻蕃薯馬鈴薯田魚等,素有永嘉西部糧倉之稱。昆陽鄉有縣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規模型農業基地18個,200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599萬元,年均遞增14.5%。昆陽農業三件寶,田魚乾、粉皮、獼猴桃,而尤以田魚乾著稱,傳統焙制田魚乾堪稱民間一絕,譽滿甌江南北,昆陽鄉年產田魚乾約7萬斤,產量為永嘉縣之最。永嘉縣昆陽名特優果品種植場,占地600多畝,現已投資200多萬元,該基地去年產值600多萬元,農民工工資支出達30萬元。永嘉縣綠源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去年僱請約200名農民工採收加工藥材,產值達到500多萬元。昆陽楠溪江土特產開發有限公司真空包裝生產的“山底”牌田魚乾,供不應求,被列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加工田魚乾1萬公斤,農民年增收16萬元。同時兩個烏牛早基地150 畝, 三個油桃基地230 畝, 香拋基地800畝,其它零星基地260畝,發展趨勢良好。堅持鞏固200噸的糧食訂單契約, 切實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 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產業化趨勢遂步形成。

文化之鄉

自唐至清,昆陽耕讀世傳,人才輩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狀元1名、進士9名、舉人3名、2名、恩補3名;及至現當代,更有律學大師潘懷素、著名紅學家林冠夫、浙大博士生導師鄭建民、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傳人潘國靜等文化名流,堪稱文化之鄉。

潘天立,字製成,號雲衡,登景福(892-893)進士第,授南京員外郎,歷湖廣廉訪使,蒞政清慎,發奸摘伏如神。著詩文《歸閒集》二十卷,列於郡志。
北宋
潘文虎,靖康丙年(1126)武狀元,步騎將領,成忠郎。
南宋   
潘文孝,紹興五年(1135)進士,太常寺主簿。
潘文饒,字明則,紹興八年(1138)進士,建寧教授,學本濂洛,為士林所宗。
潘文禮,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金城知縣。
潘庭翼,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
潘 宇,乾道八年(1172)進士,袁州教授
潘斗建,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福建帥參,微州知州。
潘希白,寶佑元年(1253)進士,臨安節制公事。
潘 檜,蔭補,文孝子,建德知縣。
潘 檉,文虎子,字德久,號轉庵,蔭補福建兵馬鈐轄。

潘 頤,號藤隱,隱逸著《正卿文集》一卷。

潘文奎,字景昭,號漁莊,昆陽村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進士,任左春坊司直郎,升腐同知。清慎寬厚,其文章詞翰,為當時所重。七次參加編制國史,終官福建布政司參議。

潘 海,乾隆五十年(1785) 貢,著《守耕堂集》
潘宗耀,嘉慶六年(1801)舉人,丹徒知縣
潘光分,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
潘 熏,嘉慶二十三年(1818)歲貢,石樓知縣,朔州知州。
潘宗瀾,道光五年(1825)拔貢,就職州判。
潘銘恩,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文山知縣,路南知州普洱莊知府。
潘銘憲,道光二十三年(1843)雜選,廣東普寧知縣。
潘福蔭,蔭補銘恩子,賓川知州,順寧知縣。
現當代
潘懷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陽村人。少年有志於學,20多歲即遠渡重洋,先後留學日本和德國,獲得博士學位。
林冠夫(1936—),有時用筆名觀夫、秦諳,昆陽鄉林山村人,著名紅學家。1957年考取復旦大學中文系,1962年考進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師從劉大傑先生攻讀中國文學史專業,研讀重點是從六朝到唐宋時代的詩詞、散文和傳奇國小。
鄭建民(1966—),昆陽鄉鄭山村人,浙江大學畢業,現為浙江大學數學系和計算機圖象圖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家CAD工程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著作有《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等,其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有較高的水平。
潘國靜(1974—),昆陽鄉東村人,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傳人,在少林十八羅漢中惟一能散打和傳統功夫聚一身的功夫羅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